江苏扬州:始建于隋代的宵市桥
江苏扬州以“州界多水,水扬波”而得名。水多,河多,桥也就多。一座桥,就是一个故事,一座桥,就是一道风景。宵市桥,就是这样一座风景优美且故事丰满的小桥。
这座始建于隋代的宵市桥(又名小市桥),位于扬州古建隆寺之西、叶公桥之北的小迎恩河上(今玉带河),为隋唐二十四桥唯一存世并一直在沿用的桥。
俯瞰玉带河 乔家明 徐洁 摄
宵市桥东首曾有一座建隆寺,规模宏伟,气势磅礴。据相关史料记载,建隆寺梵宫琳宇,香火缭绕,小迎恩河两岸绿荫掩映,楼台亭阁,宵市桥仿佛是一颗夺目的明珠,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这一美景,曾被清代僧人昌立写进《建隆寺志略》卷一:“宵市桥,在寺之西。夜月走马,春灯市羊;昼船箫鼓,人影衣香。”
其实,宋代扬州曾有过两座建隆寺。前一座建隆寺位于现西湖街道胡场村建隆组,建于宋建隆二年(961年),北宋文学家王禹偁应邀为寺庙撰写《建隆寺碑记》。相传,宋太祖赵匡胤征战李重进,曾驻军胡场村,称帝后旧事重提,于胡场建寺院以纪念,并以当年的年号“建隆”为寺名,可见赵匡胤对于扬州的眷恋之情。遗憾的是,这座倾注赵匡胤一腔热情的建隆寺,在南宋建炎初金兵入侵时被毁。
位于宵市桥东首的这座建隆寺,建于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存世时间较长,最终毁于太平军战乱。1950年,在一份校印的《扬州城厢图》中,在城北区域仍可见其踪影。
宵市桥下的小迎恩河,古称小草河,它南接护城河,北通漕河(古称草河),汇入古运河,全长1.7公里。隋唐二十四桥之一的宵市桥之所以出名,不仅仅是隋炀帝曾在此设夜市,主要是小迎恩河两岸繁华的胜景,提升了自身的知名度。隋唐时期,扬州经济繁荣,夜市热闹非凡,小迎恩河两岸酒旗飘飘,烟花更甚。唐代诗人王建“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李绅“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仿佛就是宵市桥的代言。
扬州古运河 孟德龙 摄
清代,随着漕运的兴盛、盐商的崛起,扬州又一次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经济的昌盛,带来文化的繁荣,风光旖旎的小迎恩河,以及小迎恩河上明珠般亮眼的宵市桥,更是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留下许多歌咏宵市桥的诗词歌赋。
“官家馔玉并炊金,市物何忧夜色沉。独忆五更残梦后,红灯犹遍石桥阴。”这是清代诗人郭士璟在《小市桥》中描写宵市桥经朝代更替后,重现灯红酒绿的场景。
“迤逦平冈艳雪明,竹楼小市卖花声。红桃水暖春偏好,绿稻香含秋最清。”清朝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借《虹桥修禊》,向人们展现了宵市桥平冈艳雪、竹楼卖花、稻花飘香的太平盛世。卢见曾是山东德州人,任职扬州两淮盐运使期间,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在虹桥举办“虹桥修禊”活动,作七言律诗四首,对扬州情有独钟。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南巡,为表彰卢见曾在扬州功绩,亲书“德水耆英”匾额赐之。
在这无数歌咏宵市桥的诗词中,当推清代诗人宗元鼎的《小市桥》:“丰乐名存酒库荒,隋家遗迹宝城傍。河桥尚忆繁华夜,小市春灯煮百羊。”诗人为我们描述了隋宵市桥的地理位置、繁华夜景。“煮百羊”即羊肉席,是扬州的传统美食,据传苏轼就曾在扬州以羊肉席款待客人。
绿树掩映下的宵市桥 刘江瑞 摄
千百年来,宵市桥见证了扬州的兴盛衰败,虽几经兴废,几度重建,却始终保持原有的历史风貌,成为扬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桥是风景,更是历史的厚度,承载着扬州人无数回忆,是探寻扬州文化和历史记忆的好去处。
- 上一篇:干将路:古城中轴线 横贯姑苏区 |
- 下一篇:双金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