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地域

南通通州:砖圆仓,曾经的储粮功臣

2024-08-23    凌华

在江苏南通通州区原石港粮站、新联粮站等处,还有保存完好的砖圆仓。工作人员介绍,这是20世纪70年代,专门用来储放粮食的,曾被称为“战备仓”“备荒仓”“丰收仓”“四五仓”“节约仓”,是我国粮食储备的功臣。

原石港粮站内保存的砖圆仓。

原石港粮站内保存的砖圆仓。

据通州区发改委粮食调控科原科长李忠介绍,因为当时没有钢材建造高标准的仓库,才想出这样的办法。砖圆仓一般由砖砌成,上部会用三至四圈钢筋进行加固。为了确保存储安全,在堆放粮食时,仓内四周都用装满粮食的麻袋围成第二堵墙,俗称“包打围”。

“这座砖圆仓由青砖砌成,筒体直径约10米,连同尖顶总高约10米,是20世纪70年代典型的砖圆仓库造型。”原石港粮管所副所长黄忠杰介绍说,目前原石港粮站还有3座砖圆仓,一座空关着,一座堆放旧家具等杂物,还有一座出租作为糖烟酒仓库。这些砖圆仓内部光线较暗,但可见光滑的内壁。一般的砖圆仓顶部都是用水泥封闭,但这三座中有一个是盖小青瓦的,这样既可以更好地保温,也可以有效防漏。

砖圆仓下部有1米多高的水泥基墙,水泥上方的青砖墙体粉刷着白石灰,尖顶涂以黑色沥青;砖圆仓的仓门只有一个,且底部高出地面一米多,据说这样设置有利于防鼠;在筒体上部,等距离分布着3个小窗户,尖顶的顶端有个“天窗”,有利于通风透气。

通州区发改委粮食产业发展科原科长包献飞说,那时建的砖圆仓一般可以存放小麦约200吨、稻谷150吨,与现在建造的大容量平房仓相比,砖圆仓结构小巧,便于建造,战争时期还可以用来当碉堡,在20世纪70年代很流行,也非常符合那时候“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号召,因此,该县每个乡镇都掀起了修建砖圆仓的热潮,除了各大粮站外,不少村庄也可以看到砖圆仓的身影,只是规模较小。

原石港粮站内保存的砖圆仓。

原石港粮站内保存的砖圆仓。

砖圆仓的前身是土圆仓。土圆仓墙体都是由泥土堆制而成,因为土墙成本低廉,但建造起来却并非易事,因为一般的土墙很难承受住粮食的挤压。在堆制土墙时,工人们一般先做出墙体的模子,然后将和着碎稻草的泥浆灌注其中,再用脚反复踩踏,就这么一层一层地堆积,最终造出来墙体底部宽厚、上部略薄的土圆仓。1972至1976年,正是全国大力发展土圆仓的鼎盛时期。据南通县(现南通市通州区)的《粮食志》记载,土圆仓号称有十大好处,从1972年开始,南通县学习黑龙江省明水县土圆仓建设的经验,在4年中共建土圆仓134个,耗费38.53万元。但是,由于土圆仓维修困难,造价又不低,并因自身的逐年腐蚀,影响藏粮,因而逐渐被砖圆仓取代。

1976至1977年,南通县兴建8米或12米直径的砖圆仓共39个,耗资13.56万元,由于开始时砖圆仓顶为竹草结构,经不起风吹雨打,不利于储粮,以后,又开始尝试把草顶改成砖顶,改善了储备条件,相对又上了一个档次。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过去那种土圆仓、砖圆仓逐渐又被先进的现代化高大平房仓取代,砖圆仓一般仅作为附属仓,堆放工装器材或副产品(糠、饼、饲料)等。

与砖圆仓相比,现代化的高大平房仓每间的储备能力就有1000多吨,并配备了通风和粮情测温等设备,还可以很轻松地进行机械装卸,尤其现在新的现代化高大平房仓进行了数字化建设,实现收储业务系统化、仓储工作智能化,保管员坐在办公室就能看到粮情,在家里也可以对仓内的空调、窗户进行操作;行政管理部门在办公室就能知道储备粮的数量和质量,因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土圆仓、砖圆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悄悄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成为那个年代的特殊记忆。

原平潮粮站的三座砖圆仓不久前因建设需要被拆除,在通州区原石港粮站、新联粮站、杨港粮站、二爻粮站、二甲粮站还保留有完整的砖圆仓。“留着它可以摆放杂物。同时,作为老粮食人,对此有特殊的感情,所以一直没舍得拆除。”李忠说。

作者单位:通州区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