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相城:元和塘,沟通南北古航道
相传,吴王命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造阖闾城,奠定了苏州的古城格局。走过2500余载的光阴,这座城市“水陆棋盘”的风采依然。苏州古城开有水陆八座城门,出城北齐门,有一条通往常熟城的水道,为唐代元和三年苏州刺史李素所开,竣工后命名为元和塘。
舟荡翠湖画中游,隐约先贤诵诗韵。元和塘是苏州古城向北通江的太湖水系重要水道,两岸河港众多,境内支流之一的蠡塘河,相传由越国名臣范蠡所开凿,见证了无数文人雅士载酒扬帆、抒发胸臆。
夏日放舟过蠡东别业
〔明〕郭谏臣
扬舲过蠡口,言往习池游。
竹径红尘远,柴门绿水流。
一樽时遣兴,竟日可消忧。
坐久凉风发,林塘六月秋。
“元和”,寓意唐代安史之乱后中兴而命名的年号。元者,头也,始也,气之本也;和者,相应也,协调也。河如其名,在相城,这一系列带有“元”字、“和”字的地名中,最早的便是元和塘,并且其它所有都来源于元和塘。
元和塘南起苏州齐门、北迄常熟南门,是一条亘贯百里的古航道,也是相城历史最悠久的水系之一。元和,这座位于姑苏城北的城镇,更是依水而生,因水而兴。她流淌着兵圣孙武智慧的基因,镌刻着商圣范蠡智富的传奇,传播着江南才子文徵明温润的艺术之风,恪守着陆慕窑户和缂丝艺人们极致执着的细腻绵长。
春秋时期,兵圣孙武助吴王先后伐楚攻越,成就一段霸业,晚年他隐居乡间,逝后葬于元和境内。2016年孙武纪念园建成开放。春秋末期,作为灭吴首要功臣的范蠡急流勇退,在辗转北方经商前曾在此隐居,其种竹、养鱼、造船的故事千百年来在当地百姓中口口相传。元和亦是明代吴门画派领袖文徵明的归终之地。自燕京官场致仕而归后文徵明以翰墨自娱,晚年潜心书画,成就斐然,主吴中风雅之盟三十余年。
唐代开始,沟通南北的元和塘,不仅是重要的古航道,也孕育了沿线的城镇发展。而以元和塘为中轴线,陆慕老街也由此形成,街河并行、傍水筑宅、面街枕河,极具江南古镇之风韵。
缂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种的精华,宋元以来一直都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南宋时期,缂丝工艺由定州传入陆慕,并加以发展。明代,陆慕、蠡口缂丝已负盛名。明代以后,陆慕成为御窑金砖的生产基地,元和塘东边成为当年金砖的集散地,河面上打着“苏州府”灯笼、运送金砖的官船往来不断。
一线通南北,往来天地间。千百年来,元和塘便是这片土地上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目睹了无数渔舟唱晚的宁静,也承载了商贾云集的繁华。这条流淌着文化血脉的河流,正用她那不变的姿态,引领着我们穿越古今,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共鸣与感动。
岁月流转,元和塘不仅承载着历史的重量,更逐渐融入了现代生活的脉搏。在元和塘畔的活力岛与小外滩,现代江南的精致造景与西方异域风情的建筑和谐共生,咖啡馆里飘出的浓郁香气与夜市上蒸腾的烟火气息交织缠绕,共同编织出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沿塘而建的元和塘文化产业园区不仅为这片古老的水域注入了全新的经济活力与文化内涵,更让昔日的河流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无限可能。
未来,元和塘将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不可或缺的桥梁。她不仅见证着这片土地上人民生活的日新月异与蓬勃发展,更深深烙印在每一代人的心田,成为他们情感深处那份难以割舍的记忆与永恒的情怀寄托。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元和街道党建工作办公室
- 上一篇:古城北水门遗址
- 下一篇:扬州江都:赓续千年文脉 古镇焕发新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