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风物

传统文化再出圈,《只此青绿》《忆江南》里的服饰之美你get到了吗?

2022-02-18    邢虹 王峰

今年央视春晚,《只此青绿》《忆江南》“舞绘”出圈,再次说明传统文化及其蕴含的诗情画意美有艺术生命力,可以穿越时空带来美的享受。诗书画及其服饰,以及江南的景色都是那样的美,那样的有感染力。“《只此青绿》的服饰非常美,《忆江南》的人物造型也很有个性,可见编导下了功夫。”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江苏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客座教授黄强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肯定了两部“舞绘”的创新性与精美性,并解读了江南服饰的特点。

《只此青绿》美出圈,“山峰发髻”从唐代“有迹可循”

《只此青绿》以宋代王希孟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为创作摹本,舞出了诗意,仿佛一幅幅青绿山水画,美得优雅、美得舒适。舞者的发型高高耸起,黄强告诉记者,这种高髻宋代并没有,更类似唐代的发型。

《千里江山图》局部。受访者供图

《千里江山图》局部。受访者供图

“唐宋时期女子都流行高髻,发式丰富,但是在造型上有很大的区别。”黄强说,唐代的发髻有乌蛮髻、同心髻、半翻髻、反琯髻、反首髻、拔丛髻、双环髻、抛家髻、双螺髻、回鹘髻等,宋代女性发髻有朝天髻、芭蕉髻、龙心髻、流苏髻、闹扫髻、包髻、云髻、宝髻等。“从造型上讲,唐代发型更高大,形制更别致,宋代发髻流行戴冠饰。编导说《只此青绿》中的舞者发型是山峰发髻,只是从造型类似山峰,宋代并无‘山峰发髻’之名,也无此造型。倒是更接近唐代的半翻髻、抛家髻,编导或许正是从唐代发髻中寻找到了创作灵感。”

宋代妇女梳高髻。受访者供图

宋代妇女梳高髻。受访者供图

唐永泰公主墓壁画穿襦裙半臂披帛梳高髻的宫廷侍女。受访者供图

唐永泰公主墓壁画穿襦裙半臂披帛梳高髻的宫廷侍女。受访者供图

这样高耸如山峰的发髻“有迹可循”,陕西乾县唐代永泰公主李仙蕙墓壁画中便有类似的。据黄强介绍,前室东壁壁画绘制唐代女性人物九位,系死者亲属或宫廷特别派遣致祭的女官。图中女子均穿长裙,上罩半臂或半袖上衣,披帛结绶,脚穿昂头重台履。九位女子都梳高髻,但是发髻造型不同,有半翻髻、抛家髻、交心髻、峨髻等。永泰公主墓壁画中间那位女子梳理的就是抛家髻,发髻高耸,如同山峰。陕西长安县唐代韦泂墓壁画也有抛发髻的图像。“《只此青绿》舞者的发髻与抛家髻近似,又糅合了半翻髻的元素。”

唐代半翻髻。受访者供图

唐代半翻髻。受访者供图

抛家髻造型,《新唐书·五行志》中有所记载:“唐末京都妇人梳发,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时谓之抛家髻。”而半翻髻在初唐时就流行,唐代宇文氏《妆台记》载:“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半翻髻由翻荷发髻演变而来,造型如翻卷的荷叶,尤其是侧面看时最为相似。梳发时自下而上,掠至头顶,而后朝一侧翻转,其髻高耸而顶部向一边倾斜。初唐与盛唐时期的半翻髻造型有所差别。

“浓缩”几个朝代,《忆江南》服饰以宋代为主

《忆江南》以唐宋元的五位诗词家的诗词,来展现元代黄公望传世杰作《富春江长卷》,塑造了行者、樵夫、渔夫、读书人的形象,体现的仍然是宋代的风格。

“唐代吴融《富春》、唐代崔涂《樵者》、南宋陆游《鹊桥仙》、北宋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元代周巽《钓台》。几个朝代所穿的服饰有所差别,但是《忆江南》中的人物则是以宋代服饰为主。”黄强说。几分钟的“舞绘”浓缩几个朝代,还是有必要向观众科普一下各朝代不同的服饰特色。

《忆江南》所涉及的人物服饰是平民服饰与士大夫服饰,读书人兼顾平民与士大夫身份,唐代有“白衣公卿”之说,科举之前是民,科举高中之后是官,身份变化,服饰也随之变化。

宋代重文抑武,在服饰方面,宋代统治者倡导“务从简朴”“不得奢僭”的简洁观点。“女子学恭俭超千古,风化宫娥只淡妆”(《宫词》),社会道德观、价值观变化了,审美倾向也发生了变化,于是唐代的奢华、繁复、艳丽、开放的服饰风格,渐渐被宋代简朴,素雅而风格所代替。

宋代百姓有襕衫、直裰等士庶装,各阶层各行业的人群,遵循服饰制度,穿与自己身份相符的服饰。退仕的官员、隐逸士人、洒脱文人、市井百姓,钟情于直身宽大的袍服,这种服装宋代叫直裰,即长衣,在背后有缝纫的中缝,一直通到下面。故称直裰,又称直身,也有说长衣无襕的叫直裰。宋代还出现过以素布制作的直掇服饰,形制为对襟大袖,衣缘镶嵌有黑边。

宋代士人服饰以襕衫为主,在衫的下摆加以横襕,过去有“品官绿袍,举子白襕”的说法,也就是人出仕前,还是平头百姓,只能穿白色的服饰,做官之后才能穿红挂绿,因此白色与黑色是古代底层官吏、百姓服饰的主要服色。

宋代的文人还喜欢穿鹤氅。鹤氅又称道衣,是以鹤的羽毛及其他鸟毛捻织成的贵重裘衣,道家的法服,即道士的职业装。鹤氅诞生于晋朝,因其有仙风道骨的风尚,受到晋时士人的推崇。在宋代鹤氅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道士的制服,而是社会上一般文人士子的服饰,形制为斜领交裾,四周用黑色为缘,服色为茶褐色。不过宋代的鹤氅并不是裘皮服饰,面料是布、麻等普通材料,他们之所以将宽大的服饰称之为鹤氅,取鹤的高洁,仙道临风之意。宋代女性服饰则相对繁多,宋代男子服饰相对简单,“平民男子衣着日短,巾裹已无一定式样,且不以腰椎髻为嫌。”

《忆江南》中有苏东坡的形象,穿直裰,戴东坡巾。表现宋代没有问题,但是如果诗词涉及唐代、元代,服饰应当有所变化。

唐代士人日常服饰为襕衫,与宋代士人襕衫略有区别,襕衫并不是短衫,而是较长的衫,中间加一横襕,类似襕袍又不是袍。在横襕处系二条长带的,称之为冯翼衣。唐代隐士着以纻布为面料的短襕宽袖之衣,名为隐士衫。隐士也有着褐的,一种以麻、毛织成的粗衣,有长有短,大多为短衣,称短褐,杜甫有《冬日有怀李白》诗云“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曾经居庙堂之高的唐代顾况,退仕后隐居山林,创制一种头巾,其号华阳山人,巾子得名华阳巾。

元代的袄子,是一种通用服饰,蒙古语称之为答忽,又写成搭护,也有称褙褡。这是一种交领的无袖背心,即没有双袖的上衣。也有长款褡护,通常为大襟、对襟,衣式上窄下宽。

什么是江南?唐朝时期出现了较为明确的江南概念

春晚的节目让江南景、江南事以及江南服饰引起了广泛关注,那么江南服饰有什么特点?

江南是地理区域,在文化、地理、气候等领域的不同情况下,江南的范围、概念和定义各不相同。广义上的江南是指长江之南,一般多指长江中下游南岸区域。江南是一个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的地方,从古至今“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但始终代表着美丽富饶的水乡景象。

在不同历史时期,江南的文学意象不尽相同。

黄强说,唐朝时期,出现了较为明确的江南概念。江南服饰包括朝代服饰、地域服饰,六朝服饰、南唐服饰、明朝服饰、民国服饰属于朝代服饰,东吴服饰、南京服饰、南越服饰、常州服饰、水乡服饰属于地域服饰。

服饰的全概念,包括官服、便服、女装、冠帽、鞋履、妆容、辫发,以及丝绸种植、生产、商贸,相关配套产业。

六朝时已经有了锦,这个锦就是与南京有关的云锦。云锦因灿如天上云彩而得名,又因为制造费时费力,有寸金寸锦之说,可见云锦的珍贵。云锦一向是皇宫的御用品,奉献给皇帝,或者皇室成员,非一般官宦人家可以使用。六朝时期的南京出产黑色丝绸,质量高,也非常出名。黑色丝绸主要是印染工艺的结果,当时黑色丝绸多为贵族所用,百姓是用不起的。至今在南京夫子庙还保留着乌衣巷的地名,也是刘禹锡“乌衣巷口夕阳斜”所歌咏的乌衣巷。乌衣者,黑色绸衣。南京出产黑色丝绸一直到民国时期,并且驰名中外。

六朝褒衣博带引领时尚潮流,展示江南士人翩翩风度。“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江南才子的创意鞋履,登山鞋的鼻祖;南唐韩熙载的“韩君轻格”是江南的创意轻纱帽;“解我紫绮裘,且换金陵酒。酒来笑复歌,兴酣乐事多。”(李白《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唐宋两位大诗人展现的是江南才子轻服饰重友情,任风雨洒脱的豪情。

让黄强略感遗憾的是,白居易的《忆江南》原词没有出现在舞台上。

舞绘《忆江南》表现的是江南风光,风土人情,所举五首诗词很精彩,“天下有水亦有山,富春山水非人寰。长川不是春来绿,千峰倒影落其间。”“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但是《忆江南》诗词中最有代表性,堪称绝唱的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不仅词句优美,典雅,而且又点题《忆江南》。“节目并没有采纳白居易的这首名作,或许是考虑词句与舞蹈《忆江南》的归隐、行走、读书的画面清淡疏朗山水主题风格不符,然而还是不免有些遗憾。”

作者单位:紫金山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