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风物

蟒蛇河的追忆

2018-11-21    

苏北里下河腹地,古老的盐城西乡,一条记忆里的河流——蟒蛇河。它真真切切地存蕴在我灵魂深处,一次次从我梦中流过。

随着岁月的流逝,眼前的蟒蛇河河道逐渐狭窄,两岸树木丛生,枯水时一条断断续续的纤夫道依稀可见。早已失去当年喧嚣的蟒蛇河,如今它宁静悠闲地仰卧在盐城西乡的大地上,仅为排灌及内河运输的普通河道,可见世事沧桑。

蟒蛇河,源起西乡大纵湖镇,东北流向经北宋庄、燕子角、水府庙、张本,穿过兴盐河,截断横塘河,再从龙冈折转向东一路浩浩荡荡,河流直穿盐城市区,从东北方向流入东海,蜿蜒曲折近百里。

蟒蛇河,历史悠久,源于东晋,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宋朝。追溯河的故事,依然要从蟒蛇说起。幼年在乡下,常听老人们讲,是因为开挖的时候是沿着一条蟒蛇游行留下的痕迹故而得名。遥望过去的运河时代,蟒蛇河是盐城西乡的一条重要的水上大动脉。蜿蜒流过十多个乡镇,这些散落的村镇,成为里下河地区农副产品的集散中心。千百年来,蟒蛇河经过历朝历代多次疏浚修理,部分地段截弯拉直,建设涵桥闸站,圩堤坚固,使河水得到根本的治理;庞大的水系,丰沛的水源,灌溉了万顷良田,滋养了西乡几十万儿女。在那陆上交通不便的年代,蟒蛇河承载了西乡至盐城的人流和物流的重任。当年“舳舻往来,恒以千计”运人载货首尾衔接,成为里下河地区一条重要的黄金水道。浪漫的艺术家讴歌蟒蛇河是西乡人的母亲河,漂泊四海的商家赞美它是里下河地区的水上丝绸之路。

蟒蛇河上游西侧有一村庄叫南龙港,村东首有一古墓,墓碑上写着:“明代翰林院大学士朱升之墓”。朱升,1299年出生,安徽休宁人,与朱熹同宗。19岁考中秀才,35岁通晓天文,善于谋划,46岁中举人,50岁任池州路儒学学正。朱升59岁,朱元璋重兵包围徽州府城,为免百姓受害,朱升冒万箭之簇、独立城下,说服守城元帅开城归降。朱元璋又攻婺源,却久战不下,闻朱升大名,便拜访朱升,朱升留下锦囊计避而不见,朱元璋依计而行,一举获胜。朱元璋知道自己是个大老粗,对文化人十分尊重。礼贤下士由江西浙苏,悄悄来到朱升教馆,恳求朱升谋划安邦定国大计。朱升念天下之乱,学当救国,一手撚胡须,一字一顿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照此行事,则大业可成。朱元璋一听,心中豁然大亮,当即拜朱升为中顺大夫。蒙朱升“三策”,朱元璋南征北战十余年,1368年建都于南京。朱升被征召入京,充当谋士。先后被授翰林院大学士。洪武二年(1369)二月,朱升以年迈不能为国效力和扫墓为由告老还乡,此时朱升携带夫人涉江淮地方,并在盐城西乡北龙港乡南龙港村建房子。1370年12月朱升病逝,家人将其就近安葬于南龙港东首文曲沟北。人去楼空,弯月西悬,落下的只是雪泥鸿爪。毛泽东主席曾对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十分称赞,称之为“九字国策”定江山。640多年后的今天,状如粮仓的朱升墓已成为蟒蛇河畔的一大人文景观。

“蟒蛇河水弯又长,西乡儿女抗敌忙,打土匪来斗鬼子,保卫家园赶豺狼”。这是当年流传在蟒蛇河畔的一首红色歌谣。翻阅《盐城县志》,早在1933年7月,蟒蛇河上游的大纵湖北宋庄成立了中共北宋村党支部,成为盐城西乡的第一个党支部。这颗星星之火,很快燃烧了蟒蛇河两岸,革命的浪潮如蟒蛇河的水一样汹涌澎湃,斗地主、打土豪,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热潮。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发展,蟒蛇河又成了与日本鬼子斗争的水上游击战场,留下的是烽火的记忆。革命将士牺牲后,当地老百姓把他们就地安葬在蟒蛇河边的一块高墩上。为了纪念这些先烈,后来所在地的乡政府在过河尖的一个高地上建了一个纪念塔。当年抗战的枪声,已经在岁月的年轮里珍藏,烈士长眠在河畔,看着潮起潮落。他们默默地守卫着这条河,守卫着这条长堤,祈祷着这片土地永远安宁,人民永远幸福。

蟒蛇河,河水悠悠,绵长而又曲折,河水在腹部的秦南生了一个支河,多了一个岔口。河水穿过秦南,绕过先生墓碑的脚下。先生就是被称为苏北鲁迅——宋泽夫,1872年出生在蟒蛇河边的秦南宋村。也许是河水的滋润使得他少年聪颖好学、才智过人。23岁赴淮安会试并考中秀才,34岁考入南京宁属师范。毕业后,怀着教育救国的强烈愿望回到家乡办学。宋泽夫不避艰辛,力排众议,将宋村“慈母寺”改为校舍,建成“盐城县立第三高等小学”。为了扩建校舍,宋泽夫变卖宋氏祠产,并向乡绅富户募捐,在宋村成立“私立亭湖初级中学”,又在盐城县城的箭道巷成立城区部,后来又增设了高中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国家栋梁之材。泽夫先生除了“传道、授业、解惑”,担当的不仅是老师和“一校之长”的职责,而是充当传播代表时代和社会进步潮流的新思想、新文化的宣传者。泽夫先生生前家乡人称他为老师校长,逝世46年后的1988年江苏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如今先生的汉白玉雕塑像矗立在蟒蛇河畔秦南镇入口处,成为蟒蛇河两岸、盐阜地区乃至全省人民心中一座精神家园的丰碑。

蟒蛇河一路向东,一个依河而建的古镇,因河而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就是龙冈。龙冈旧时称冈门镇,在历史上龙冈自古以来是商贸繁华的集散地,而又紧靠盐城市区,成为西出口的一颗明珠。在这片历史悠久的大地上曾留下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的足迹。报史料记载,1687年因淮河决口,39岁的国学监博士孔尚任奉旨,随工部侍郎孙在丰监修疏浚蟒蛇河入海通道,同年7月孔尚任亲自来盐城布置开挖蟒蛇河下游冈门向东的入海河口。《清史稿》中对施工的详细情况没有记载,却记下了一位清代治水名臣,向皇帝禀报的“监修下河,万民欢颂”的字样。掩卷回望孔尚任江淮三年的治水历程,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给他留下难以磨灭的影响。面对蟒蛇河泱泱入海的东逝水,孔老先生的情感深邃复杂,无法让人猜测。十余年之后《桃花扇》一书写成,它是借儿女之情写兴亡之感,写情只是手段,写政才是目的。蟒蛇河,一川风物,河鲜宝藏,自然恩赐。孔尚任的《桃花扇》是否有龙冈桃花源的素材,笔者不敢妄加和评论。

掬起一棒蟒蛇河水,清澈照人,犹如一面历史镜子。从这里我们还看到当年张士城兄弟举着反元起义的扁担和火把,行走在蟒蛇河岸边。看到当年三国名士“建安七子”之陈琳,明末清初大书法家宋曹皆生于斯,长于斯,留下光耀千古的史迹。清末“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亦在河畔北宋庄从教数年,留下千古佳话,从这里还可以看到西乡儿女抗击日本鬼子浴血奋战的英勇形象,看到新四军挺进盐城,保卫西乡人民,战斗在西乡留下的烽火记忆。喜看今日西乡一片兴旺繁荣的新景,翻身做了主人的昔日盐丁灶民荡漾着的笑脸。更让我见到的是新世纪里新式农民奔走在小康路上的健美身影。

悠悠蟒蛇河,一个有故事的富庶祥和之地,具有绵延久远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今它静静地小憩于夕照之中,犹如一本厚重的历史书,那么古朴典雅,那么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