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楼台影 分明脚底看
以前,坐火车从南京回苏州,透过窗户只要看到一座高高耸立的宝塔,那就是报恩寺北寺塔。不需要广播员报站名,就知道是苏州到了。可以说,报恩寺成了古老苏州的象征。
据记载,北寺塔旧称报恩万岁贤首教寺,又名报恩讲寺,俗呼北寺。其地本唐开元寺,相传是孙权母亲吴太夫人舍宅而建,即三国东吴时所建通玄寺址。唐大顺二年(891)开元寺被孙儒焚毁。五代吴越钱氏于后唐同光三年(925)重建开元寺于盘门内。后屡毁屡建,现在76米高的报恩寺塔是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重建的,此后一直保持着姑苏古城第一高度的名号,更是苏州的地标性的建筑。
从报恩寺向东一站路,就是名闻中外的拙政园,登上北寺塔就会看到江南园林的代表拙政园。拙政园始建于明朝正德四年(1509),由弘治六年(1493)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的王献臣历时16年建成的园林。为了给园取名,当然倾注了王献臣的一番心血。他邀请名流征集园名,可是都没有选中,王献臣是什么心思,大家不懂。王献臣出身于官宦世家,祖上以锦衣卫身份把户口从苏州迁到了北京。二十四岁进士及第,初授行人之职,后擢升为监察御史。但后来的官宦生涯很不得意,他的内心十分崇尚晋代潘岳的《闲居赋》中说的“筑室种树……是亦拙者之为政也”。这样的意境才是最配王献臣的胃口,于是取名为“拙政园”了。
站在拙政园的园内就能看到塔,犹如成了拙政园的自家塔,站在北寺塔上一定也会将拙政园尽收眼底,一览无余了,一园一塔遥相呼应,著名的拙政园更是以其中部花园远借北寺塔之景而名扬天下。
正因为苏州坚定地控制了古城区内建筑的层高,现代人才能和古人一样享受到“入园见塔”“登塔见园”的美景。
金松岑在《登北寺塔》中赞道:“十万楼台影,分明脚底看。只身凌绝顶,孤塔耸云端。”
北寺塔与拙政园的建造时间相隔七百年的历史,可是,它们却在苏州的建筑史上,乃至世界文化遗产和园林建筑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园一塔不但景美,还像是告诉人们一些生活中的哲理。这才是建筑的文化,他让人们看到的是记忆。小时候到这儿来玩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这“园”这“塔”的背后故事,渐渐的长在了才弄懂了,建筑不是它本身的建筑,而是文化的标志、人性、人心的标志。更是一城一地的风俗与民风所至。
如今,拙政园虽建五百多年、北寺塔建了一千二百年,而这两座建筑仍然屹立在苏州古城区的大地上。让人感受到了这个古城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内涵,当你穿过钢筋水泥大厦来到这里,便会有一种穿越感,净化着自己的心灵,洗涤着浮躁不安的灵魂。在古城区内,北寺塔依旧“鹤立鸡群”,因为按照保护规划,古城区的建筑限高24米,即不能高过北寺塔三层高度约25米。
也曾有一段时期,在北寺塔的这条路的苏州人民路西侧厂房林立,被誉为“四大名旦”之一的苏州长城电扇厂就在它的附近,附近还有绸缎炼染厂、公交一场等重点厂,以及污染车间等。
沿着人民路走,可以通向唐寅曾经念书作画的桃花坞、双荷花池。在特殊的年代里人民路东侧低矮的传统民居鳞次栉比,当你行走在这些古老民居的街巷的时候,一定能看到许多居民还在使用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吊桶、脚桶、马桶和煤炉“三桶一炉”。但是又能体现苏州城现代与古老要这里碰撞,这种碰撞像是有点格格不入,上千百年的建筑与现代的生产设备没有一个缓冲,因而无法连接,无法让人宁静。
其实建筑对一个城市来说,城市所承载的就是一座建筑的历史博物馆,在这个博物馆里,看到的是一个城市几千年的发展,一砖一瓦记录的是城市的巨变,我们都能从这个博物馆中得知。由于苏州有力的保护,力保那些见证几千年沧桑巨变老宅、古建筑和名人的故居,从而为后人,为世代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留下了人文精神。现今,苏州虽然民居依然保持着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精致小巧的苏州风貌,但经过数十年持续的街坊保护与更新,修缮,那些经历了千百年的房子大多都已经脱胎换骨,一一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居住条件大大改善。
当你站在苏州北寺塔上俯瞰,一组名为嘉园的传统建筑,曾是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叔祖、民国“颜料大王”贝润生的宅子,始建于乾隆年间。去年,这座富有传奇历史的苏州老宅在网红建筑师青山周平手上得以改造成为“有熊公寓”,赋予这个老房子新的生命和意义。原先污染的厂房变成了丝绸博物馆则完成了二期扩建,长城电扇厂早已变身为创意产业园。让人们再次体会到了建筑带来的温馨和无穷的魅力。更让人们感受到从这些建筑中渗透出超越时间与时空的优秀传承,见证了发展的历史。
北寺塔与拙政园一个是园一个是塔,他们的建筑风格各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一定是建筑行业上的经典之作,北寺塔经过了一千多年的风霜雨水,仍然屹立在苏州城最繁华的街上,仍然是苏州标志性的古典建筑,现在我每次回苏州仍然可以透过高铁车的窗看到北寺塔,知道苏州到了。但每当我出车回到苏州到这座高塔时,我就有一种安慰感,因为它还有一个名字——“报恩寺”。是啊,一个上有老的人,出车了应该想着家中的父母妻儿,一个人成功了一定有父母与妻子在背后的支撑和默默的奉献,我们回家了能够看到报恩寺的塔,也就会对家有一种强烈的向往和责任感。它真的是像灯塔一样指引着我回家的方向,给我一种亲情般的温暖。现在,我真正的体现到了,这北寺塔、报恩寺不仅是一座塔、一座寺,更是游子的心。这就是建筑的魅力,这就是建筑的内涵,也是建筑的文化。
建筑能让人看见历史的痕迹。从拙政园的设计看,就知道是一件极佳的艺术品,园子东部,以田园风光为特色,曾用名归田园居;中部以池岛假山为特色,曾用过复园、吴园;西部以馆廊亭阁为特色,曾用过书园、补园的名字;而整个园名取名“拙政园”,在那个封建统治的年代里,官至监察御史王献臣看破了一切,他把一生的心血用于拙政园,可想他当时内心的就应该让人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他为后人留下不仅是一座建筑美学的知慧,他留下的是让人们从他的园中体现到比园林更有价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