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风物

烟雨莽莽串场河

2018-11-07    

盐城濒临黄海,境内沟河港汊纵横交错,一个庞大的“水”字写满盐阜大地,人称“百河之城”。其中印入我记忆深处的是串场河。

串场河是我们的盐阜地区一条古老运河,也是里下河地区横贯南北的人工水运河道,南自海安徐家坝,北至阜宁庙湾,全长近200公里。

一条河,栉风沐雨数千年,它没有神话传说,但有真实传奇的“中国故事”,它熨帖着封建士大夫的恩德情怀和功绩,更是记载着一代代盐丁灶民的煮盐历史。

串场河,历史悠久、身世不凡。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处于江淮东部沿海地区。据海洋地理考古学家研究,这一带属于滨海平原地貌,其北界淮河,南至通扬运河。西侧为低洼地区,东临大海,称为贝壳海岸线,这条海岸海线距今有3000多年历史。追溯历史,这里也是苏北最早“煮海为盐”的地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了煮海为盐后,这里成为最佳选择之一。《史记》中记载:“吴楚地数千里,东海海水为盐。”《汉书·食货志》也记载“东楚有海盐之饶”。而春秋战国时期的江淮东部地区的海盐之饶已闻名于世。到了汉代,苏北沿海海盐则很快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汉武帝时采取“盐铁专营”之政,于元狩四年(前119)和六年(前117)在今串场河一线分设盐渎和海陵两县。当时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同时还置官管理煮盐之事,于是以盐渎、海陵为代表的边陲盐亭迅速发展,成为重要集镇。经过汉代的迅速发展,苏北沿海的海盐生产已成为全国盐业生产的重要基地。南北朝政局动荡时期,盐城的盐业经济仍有发展,据《太平寰宇记》中称:“盐城有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县人以渔盐为生……公私商运,充实四边,舳舻往来,恒以千计。”唐代,盐城为淮南盐业生产中心,盐城的盐产量位居全国第二。宋代,串场河两岸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盐场,素有“烟火三百里,灶煮满天星”和“环场皆盐场”之说。宋代以后的历史中,盐城的产盐业进入了鼎盛时期。

在漫长的古代农耕文化时代,水运是主要的运输方式,尤其在淮河以南的南中国,主要工具是船,所谓“南船北马”。食盐是大宗笨重商品,依靠水路运输可以节省劳力和费用。而另一方面当时由于洪水和海潮时常冲毁亭场盐灶,严重影响海盐生产和人的生命安全。因此保护海盐区的生产和人民的生活,以及有效地实行海盐的运销管理成为朝廷的头等大事。唐大历二年(767),黜陟使李承在淮南节度判官时,亲率民众在海陵以北沙坝上兴筑一条长约142千米的捍海堰,该堰保护了堤西农田,百姓称之为“常丰堰”,意思是祈望常年丰收。为纪念李承的功绩,又叫“李堤”。因筑堤取土而挖成的河流,就是串场河最初的复堆河。那时的复堆河虽可通航,但各成一段,互不通联。北宋天圣初年(1023)范仲淹受朝廷委派在其基础上筑成底宽三丈,顶宽一丈,高一丈五尺的捍海堰。从此,堤东煮海为盐,堤西桑麻遍地,稻麦飘香。境内各盐场为了运盐的方便,在范公堤沿线建仓。复堆河则以范公堤为屏障,串通境内富安、安丰、梁垛、东台等13个盐场,得名“串场河”(也称穿场河)。串场河在范公堤西岸,堤依河立,河随堤行,相依相伴,往来交通,使得当时“亭民无车运之劳,又得免所负,逃者皆来归,盐业大利。”古时泰州盐运公司设在东台,故以东台海道口为界,分南北两段。由海安向北流经富安、安丰、梁垛至何垛场海道口,为南串场河;由海道口向北流经丁溪、草堰、白驹、刘庄、伍佑、盐城至新兴、庙湾,为北串声河。据盐城、东台、阜宁旧志记载:南宋至清代近一千五百年间,串场河先后疏浚三十多次。南宋咸淳五年(1269)两淮制置使李庭芝开浚串场河南段,明正统五年(1440)疏浚过一次。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都统孙渣齐督浚便仓至盐城(东门闸)段45华里。乾隆三年(1738),大理寺卿汪隆奉旨疏浚盐城至阜宁段120华里。从此,南北串场河全面贯通。

一河通千里,一船又一船的精美淮盐从各盐场出发,经过串场河进入运盐河,途径泰州、扬州、镇江、入长江、溯江而上,分输全国各地。或沿着京杭大运河到达京城。五代及宋以后食盐划区行销,盐城海盐长期为京、鲁、冀等省为定销区。从唐到清末,经串场河运出的食盐,史籍上没有记载,若平均每年以6000吨计算,总数也在800万吨以上。

从唐至清代多少帝王将相如此重视兴修河道,随时确保串场河通畅无阻。这条古老河道承载着历代官府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淮盐。淮盐的主产地在南北范公堤、串场河一线,盐质好、产量高。没有这些盐场的生产,淮盐课税收入就无法保障。古人云:“两淮岁课,当天下租庸之半。”以清顺治十年为(1653)为例,全国税课入库212.8万两,而两淮盐税入库就达119.7万两,占全国盐税的56.3%,康熙三年(1664),两淮盐税占全国盐税的64.5%,就是到嘉庆八年(1803),淮盐税仍占全国的40.8%。由此可见,串场河沿线的淮盐产区在全国的位置是多么重要,串场河的历史就是淮盐的历史。

古之串场河,又称为“官河”“盐运河”。对朝廷来说又是一条“钱河”“金山”“银库”。掩卷史书、遥望当年在陆路欠发达的时候,串场河集通航、引水、排涝功能于一身,成为盐城最早的运河,水上走廊。乡民们赞美它是盐城的母亲河,浇灌了河道两岸的大片农田。商家们称赞它是苏北里下河地区的“水上丝绸之路”。然而对于盐民来说又是一部斑斑点点的血泪史,所以有人称之为 “汗水河” “泪水河”,当然亦有诅咒串场河是榨干了历代盐丁灶民血汗的“穿肠之河”。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盐业造就一座城。串场河在送出一座座盐山的同时,又流进了丰富的盐文化和水文化。一条盐文化的河流在盐阜大地川流不息,奔腾出朵朵绚丽多彩的浪花。宋元时期的许多事件就是出自串场河沿线的盐城水乡之中,到了明代变化更为显著。随着盐政管理制度的改革,许多盐商携家带小来到沿海盐场,兴土木、办实业,促进了沿海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清雍正六年(1728)庙湾场成为阜宁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东台场建成东台县城。北宋真宗、仁宋时代的三名名相晏珠、吕夷简、范仲淹都先后出任东台西溪盐官,他们亲民、为民、忧国忧民留下了千古佳话,西溪因此成为盐城历史上的高地。清代水利学家冯道立著有《维扬治水论》等水利专著10余部、渊博的水利知识和魄力被百姓们赞颂为“江淮大禹”和《大禹之风》。串场河一路奔跑,滋润了两岸人民。遥望当年的一个个盐场,因盐而兴成为古镇,历史人文,醇后千年。安丰古镇,七里青石长街,光影流年。一座座青砖大院藏着神秘,尤其是鲍氏大楼已成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西溪,唐宋时期的盐仓,砖塔、市井、桥梁依旧。草堰的宋桥、古长街,古碑廊、古水利设施、古民居颇有苏州水乡风格。盐民起义领袖张士诚的御墓成为人民凭吊的地点。白驹的施耐庵宗祠,便仓的元代卞元亨花园旧址,庙湾的真武庙……这些散落在串场河两岸的名胜古迹如同粒粒珍珠镶嵌在串场河项链上,给这条古老的盐运河添光增彩,成为特有的地貌地标。

时光匆匆,岁月悠悠。站在串场河之巅向南眺望,当年尘世喧嚣如过眼烟云。历史翻转一页又一页,如今的串场河显得异常安宁,静静地小憩于夕照之中,成为一幅画,一首诗,一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