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春晓话牛首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牛首山,位于南京市城南中华门外10公里处,北连翠屏山,南接祖堂山,地跨雨花台和江宁两区,属于宁镇丘陵西段南支的低山丘陵,主峰海拔242.9米,山虽不高,却闻名遐迩。
牛首山,以山顶有南北两峰对峙,状如牛头双犄而得名,当地老百姓称其为牛头山,又因“牛头”不雅,改称牛首山。《金陵览古》和《方舆纪要》均对其名由来有记载。又世传晋室欲立阙,丞相王导指牛头山为天阙,故名天阙山。牛首山见证着金陵古今的变迁与发展,传诵着众多与南京城有关的历史典故和历史人物,留下诸多名胜古迹和历史遗址,而今作为一处集合历史传承、文化交往与现代产业发展交相辉映的综合性板块,牛首山在打造江苏文旅新地标的同时,其国际性文化影响力日益彰显,文化高地、文旅产业正在悄然崛起,山水资源、历史禀赋和生态优势全面彰显,赋予了更多的时代魅力和科学内涵。
牛首之史
人们常说“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然而“一座牛首山”,何尝不是“半部南京史”。屹立的牛首山,本身就是一部深沉无言的历史书。
公元317年,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初建东晋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欲在正南门宣阳门(今中华门)外监理双阙,以示皇权至尊。丞相王导深知东晋草创,不宜大兴土木,于是请晋元帝乘兴出宣阳门,南眺牛首,两峰对峙,十分壮观,趁机劝喻元帝:“此天阙也,岂烦改作!”元帝欣然打消兴建双阙的念头,称牛首山为天阙。
南朝刘宋大明三年(459),始建幽栖寺,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的早期著名寺庙。
刘宋大明五年,牛首山西峰南坡山洞里,曾住过高僧辟支和尚,他在此洞中“立地成佛,上天为仙”,辟支被尊称为“辟支佛”。其住过的山洞也称“辟支佛洞”,又称“仙窟洞”“佛窟洞”。《六朝记》载:自朱雀门沿御道四十里,至山下,西峰中有石窟,不测浅深,故老相传云辟支佛所出。梁武帝于下建寺,名曰仙窟山。梁天监二年(503)初,司空徐度在牛首山南建佛窟寺(今宏觉寺)。后来北宋皇祐二年(1050)初,在原佛窟寺处建辟支塔。
唐代,牛首山“与西北之清凉、西南之峨眉并为圣道场地”,是最负盛名的三大佛教名山之一。贞观十七年(643),被誉为“东夏之达摩”的法融禅师受禅宗四祖道信的点拨,在幽栖寺北岩创立茅茨禅室,授徒传法,创立牛头禅宗。牛头禅是印度禅真正中国化的开始,牛首山也成为中国禅宗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唐大历九年(774),又添建宏觉寺塔,民间称为唐塔。相传是唐代宗李豫感梦“修峰顶七级浮屠”而建。
五代十国时,安葬南唐先主李昪及其皇后宋氏的“钦陵”和中主李璟及其皇后钟氏的“顺陵”并称南唐二陵,是五代十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位于牛首山南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兀术趋建康(今南京),岳飞设伏牛头山大破完颜宗弼,迫退金军,收复建康。
明宣德八年(1433)四月,著名航海家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明正统年间佛窟寺更名为弘觉寺,属金陵次大刹,归大报恩寺所统,为明代南京的八大国寺之一。清时,弘觉寺因避乾隆名讳(弘历),改名宏觉寺,民国时期宏觉寺又更名为普觉寺。
金陵四十八景之牛首烟岚
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之牛首山保护战在此展开。
20世纪90年代后,与牛首山佛教圣地地位相称的宗教景观设施开始进行建设。1993年,高僧宏成法师决心重建宏觉寺,因感原址多已破坏,将新寺地址选在祖堂山原幽栖寺遗址旁,寺名仍为宏觉寺。2008年年初,江宁开发区启动复兴牛首山的首期工程:投资近3000万元恢复景观,并建设道路等旅游配套设施。同年7月,装有佛顶骨舍利的铁函,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长干寺地宫出土。2010年,经宗教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以及佛教和文物界研究同意,确定在牛首山遗址公园里建地宫安奉佛顶骨舍利的意向。2011年9月,江宁区政府完成《天阙藏地宫,双塔出五禅——牛首胜境》创意策划概念方案,确定了佛顶骨舍利安奉的地点与方式。2014年8月13日,雨花台区政府完成牛首山北部景区一期工程竣工,建成圣象广场。2015年10月27日,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供奉大典在南京牛首山隆重举行,全世界唯一一枚佛顶骨舍利被迎请到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并永久供奉在佛顶宫,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同期落成开园。
与此同时,牛首山所地跨的雨花台区和江宁区也致力于打造“春牛首”的文化旅游品牌。雨花“春牛首”踏青节和江宁 “春牛首”文化旅游节分别于2000年和2009年启动。2019年4月21日,2019南京·江宁春牛首国际马拉松赛于4月21日在牛首山文化旅游区鸣枪开跑。
牛首之景
牛首山山水秀美,风光旖旎,与秦淮河、玄武湖、紫金山并列,同为金陵四大名胜,但自古“春牛首”被列为南京四时景序之首。
从大石湖看牛首山佛顶宫
“春牛首,秋栖霞”,古风依然。金陵四十八景起自明代万历年间。而牛首山成为周亮工编纂的《金陵四十景图考诗咏》中四十景之一后,牛首山才正式进入金陵四十八景。金陵四十八景中牛首山独占三景,分别是“牛首烟岚”——牛首山的景色、“献花清兴”——祖堂山北峰献花岩的景色和“祖堂振锡”——唐代法融祖师在祖堂山得道,成为佛教南宗第一祖师。明代晚期,太史朱之蕃《金陵四十景图考诗咏》记载了“牛首烟峦”等景,并有唱和律诗。
2005年、2012年的“新金陵四十八景”大型城市之美推选活动,牛首山都位列其中。
如今,走进牛首山,远远便看到山上有佛塔高耸,而主峰西南侧则坐落着一座寺院——佛顶寺。佛顶寺坐西朝东,整体建筑依山造势,素静的仿唐建筑,中轴对称的木质结构端庄清秀、古色古香。佛顶寺共有殿堂七座,外有僧寮、斋堂等建筑。牛首山作为佛顶骨舍利长期供奉地,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中外游客。
牛首山南有佛顶宫,北有圣象广场,分别位于江宁区和雨花台区。牛首山之南山上高耸的佛塔名佛顶塔,是牛首山佛顶圣境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与佛顶寺一样也是一座唐代风格的建筑。佛顶塔造型宏伟,尽显唐风古韵,与明代弘觉寺塔相为呼应,重现历史上牛首山“双塔”的恢弘格局。圣象广场作为牛首山北坡最重要的景点,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64米,总面积约4800平方米,广场周围12座圣象矗立,气势宏伟,威严肃穆,从高空俯瞰,广场整个呈现一棵大菩提的形状。单只圣象身披花团锦铺,以念珠、响铃、玉带为饰,贴有金箔的圣象加经幢(佛经或佛像书刻写在石柱上)高达12.9米。圣象上方驮有高8.9米的六角经幢,经幢六面刻有世界佛教三大体系——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的代表性经典。经幢以莲花须弥座铺地,用宝塔亭盖柱头,并同用金箔包裹,与象身交相呼应。
牛首之禅
历史上的牛首山是中国佛教名山,佛禅文化源远流长,不仅是牛头宗的祖庭,是佛教牛头禅宗的开教处和发祥地,而且是佛教圣地。
牛首山有寺院始于南朝,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中最集中之地,也是唐代最负盛名的三大道场之一。千百年间数次毁于战乱,又数次复兴。曾经终年梵音缭绕,四季香火不绝,善男信女纷至沓来,拜佛祈福。
南朝梁代高僧宝志和尚曾对梁武帝说,文殊菩萨的夏宫在五台山,冬宫在牛首山。文殊菩萨是诸佛之母,后来化作释迦牟尼的左胁持。
牛首山佛教兴盛,更得益于法融禅师在此创立的牛头禅宗。牛头禅宗古称“江表牛头”,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十七年(643),法融出禅关,开始在今南京西南的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创立茅茨禅室,授徒传法。数年之中,息心之众有百余人。法门逐渐兴盛,其禅法系统被称为牛头禅。牛头禅相传六代后,至唐末渐衰。日本僧人最澄入唐求法,曾从天台山禅林寺僧俺然处受牛头禅法。牛头禅在理论上强调“一切皆空”“本来无事”;修行上重视禅坐,希望通过禅定能达到“丧己忘情”的境界。牛头禅是印度禅真正中国化的开始,而牛首山也成为中国禅宗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一座见证中国佛教发展的千古名山。
牛首之战
牛首山在南京的南郊,与东郊的紫金山遥相对峙,是控扼南京古城的战略要冲,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牛首山主峰标高约二百米,左右两侧分别是熊山、尖山,自南京通往杭州的公路便从熊山跟牛首山、尖山之间穿行而过。
《宋史·岳飞传》记载:金人再攻常州,飞四战皆捷。尾袭于镇江东,又捷。战于清水亭,又大捷,横尸十五里。兀术趋建康,飞设伏牛头山待之。夜令百人黑衣混金营中,扰之。金兵惊,自相攻击。兀术次龙湾,飞以骑三百、步兵二千驰至新城,大破之。兀术奔淮西,遂复建康。
根据抗战史料记载,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开始后,日军的飞机开始空袭南京。在南京保卫战前夕,中国政府和军队将京沪杭一带划分为京沪、沪杭和南京三个防御地区。南京外围阵地选定乌龙山、栖霞山、青龙山、淳化镇、牛首山、大胜关一线,两翼依托长江天堑,形成一个弧形阵地。
由于牛首山地区群山雄列,其东南地区羊山、祖堂山和隐龙山依次排列,其东北地区将军山、翠屏山、韩府山群岭逶迤,其西北方向则有岱山遥相呼应,形成南京保卫战外围阵地的重要屏障。据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孙宅巍的《南京保卫战史》介绍,1937年牛首山保卫战是南京保卫战中发生在外围阵地的一次重要战斗。牛首山保卫战参战双方,中方是中国军队74军58师,日军则是第114师团、第6师团。12月1日,江阴要塞失守。4日,日军完成了对南京东面的包围。南京的第一道防线江宁、牛首山、淳化、汤山、龙潭之线已暴露在敌军面前。1937年12月7日,日军从早晨到晚上,以陆空协同优势,向牛首山阵地发动持续猛攻。第74军58师死守山前高地,毙伤日军300余人。12月8日,日军第6师团对牛首山的第74军第58师开始攻击。随后日军飞机飞临上空进行轰击。当天夜里,双方继续激战,日军以40多辆战车为先导,向将军山猛扑,被中国军队击毁6辆,日军迅速后退。12月9日,由于58师与右侧的第88师过早撤退,日军一部进占大胜关,牛首山阵地形成孤立,58师奉命撤退。经过2天1夜的战斗,中国军队的主要阵地工事都被日军的炮火和航空兵摧毁,连日血战后的58师死伤惨重。有位吴姓营长通过第51师防线,对时任第306团团长邱维达说:“牛首山防线已被突破,部队损失严重,被打得七零八落,我只带一个连冲出来。”
牛首之诗
诗词之美,出于山水。“金陵诸名胜甲江南,而世传牛首为最。”由此可见,金陵之美,牛首当最。
自古以来,帝王将相、名人大家、文人雅士慕名而来,不计其数的牛首诗词从此吟唱,诉说着牛首之韵之美。明代《牛首山志》记载:“由冬入春,则云日以后便多游客,自试灯至清明,无一日无至牛(首)山者。”尤其是“春牛首”的景致与美好,让人游目骋怀,畅叙幽情。清明前后,江南草长、莺歌燕舞,牛首山更是漫山花开,姹紫嫣红,每年一度的浴佛节热闹非凡,善男信女云集牛首,金陵百姓倾城出游,踏青朝拜。刘禹锡、徐铉、王安石、范成大、杨万里、朱元璋、汤显祖、孔尚任、爱新觉罗·玄烨、爱新觉罗·弘历、于右任等都曾登踏牛首群山寺庙。牛首群峰、庙宇殿堂,山水之间,不仅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更让他们不吝笔墨和辞藻,各显神韵,一展风采,视牛首山为“世间胜地”“天上瑶池”“世外桃源”,记载了牛首山的大好春光与秀丽山水,为牛首山增色加分不少。
唐代诗人韦庄有《游牛首山》:“牛首见鹤林,梯径绕幽岑。春光浮山外,天河宿殿阴。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
北宋名相王安石所作七律《金陵怀古》首联即以“地势东回万里江,云间天阙古来双”称颂金陵山川形势。
明代唐景虞《来牛山赋》:“名山突兀双峰秀,仙侣跻板望转赊。神定恍然尘世隔,顿令心地亦无遮。”
明代户兵尚书夏原吉诗云:“山寺迢迢一径微,山中景趣世应稀。”
明代弘治年间南京工部侍郎沈晖诗云:“云开鹫岭瞻双阙,花满瑶台醉八仙。”
明代上元诗人周晖诗云:“客来幽径回,疑是武陵川。”
明代溧水诗人武晌在《过三茅行宫与三际上人谈禅》一诗中吟出“江左名山此天阙,却从福地见丹光”。
清代诗人周宝偀游牛首山后,留恋于山景古寺,不忍离去,他在《牛首山》一诗中深情吟道:“我欲来栖隐,于此筑草堂。”
清代乾隆对牛首山情有独钟。不仅赋诗《牛首山》,称颂牛首山“尽得江山秀,况逢花草香”。同时在文伯仁《金陵十八景》画作上连题三首诗句。其一:“石阙诚如天阙披,但司马未足当之。峣峰对峙青云表,詄荡铭辞缅陆倕。”其二:“欲因立阙指牛头,桌识由来自不侔。桓彝渡江期管仲,斯人岂祇尚风流。”其三:“黄道隆崇双阙开,牛头自古迥崔嵬。南朝都会无逾是,却几家曾久此哉。”
牛首之春
“金陵多佳山,牛首为最”。在南京,素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清明时节,一定要去牛首山踏青。
牛首山北坡的圣象广场
牛首山天工造化,自然景色极佳。明清年间,牛首山遍种桃树。三月一到,茂林修竹,桃花争艳,又有大量洁白的绣球花点缀其间,美不胜言。黄昏时分,暮色苍茫,云蒸霞蔚,牛首烟岚,令人沉醉。清明时节,牛首山风景宜人,花枝招展。当时南京人倾城踏青,观花赏景,盛况非比寻常节庆可比。
清代乾隆年间“牛首烟岚”更是跃然纸上,列入金陵四十八景。“牛首烟岚”就是高度概括了牛首山春之美。至今,牛首山仍然留存着诸多较为完好的很多历史遗迹,如岳飞抗金故垒、摩崖石刻、弘觉寺塔、郑和文化园等,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缅怀凭吊。
过去每年春天一到,牛首山麓便热闹起来。城里人和当地人一起,漫步牛首山,踏青,赏花,放风筝,感受春天的美好。
提及牛首山的踏青活动,“春牛首”是金陵南郊旅游最大的品牌。“春游登牛首”。从2000年3月开始,雨花台区推出首届雨花“春牛首”踏青节,至今已经有20余个年头,而江宁“春牛首”文化节稍晚一点登场亮相。但两区围绕“春牛首”主题,不仅在传统旅游上做足文章,而且在特色生态资源、历史文化挖掘上也动足了脑筋。
这不仅是因为“春牛首”历史文化品牌的重要性,更是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性,更重要的是“到了金陵城,一定登牛首” 的历史使然。
今天,牛首山及其周边的将军山、韩府山、祖堂山、岱山、东西天幕岭、隐龙山等山脉近30平方公里的自然植被保存完好,桃李满枝,杜鹃争艳,松竹掩映,满山青翠,徜徉于花海绿林之中,沉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 俯仰之间,心旷神怡,是美丽古都南京难得的一片“世外桃源”。
登上牛首,放眼四周,南京人耳熟能详的“春牛首”已进入新时代。这里不仅可以看到中国(南京)软件谷、雨花台高新区、板桥新城、科技创新城、雨花台区“互联网+”创星小镇的快速崛起,更将南京市江宁区正在加速打造的超级文旅综合体特色小镇、南京城市会客厅、江苏文旅新地标、中国文旅小镇新典范——金陵小镇尽收眼底。
山北圣象广场,山南佛顶宫,山上弘觉寺,寺中七层八面佛塔,登上塔顶,“一览众山小”,远处峰峦起伏,村庄田地,河流云雾,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佛顶宫全景
走进牛首山,还可以捡拾那些散落在牛首山的“历史遗珠”。
幽栖寺。1937年12月日军侵占南京后,不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而且无情摧残文化古迹。日军公然纵火焚毁牛首山满山古寺,始建于南朝刘宋大明三年(459)的幽栖寺及文殊洞、观音洞等文化古迹毁于战火。
郑和墓。位于牛首山的西南片。有关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中国可谓妇孺皆知。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原名马三宝,回族,昆明人,在靖难之变中为朱棣立下战功,御赐“郑”姓,改名为和,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二十八年间七次远洋,卒于宣德八年归国途中,赐葬牛首山。郑和墓景区分墓园(神道、牌坊、碑亭、墓塚)、陈列馆和郑和湖三部分。陈列馆内有宝船模型、郑和航海路线、郑和大事年表、郑和塑像等;墓塚按伊斯兰风格修建,呈“回”字形,墓前台阶四组7层28级,寓意郑和7次下西洋,历时28年,每年郑和忌日都有全国各地的伊斯兰教徒来此朝拜。
抗金故垒。位于牛首山及韩府山山脊处,是岳飞大战牛首山时用赤褐色石块垒成的围墙,围墙底宽50厘米,高约1.5米,蜿蜒起伏,高低错落。这段“故垒”是南宋建炎四年(1130)四月岳飞大战牛首山时留下的遗迹。后来,太平天国与清军作战时也曾加以利用。岳飞大战牛首山,距今已有近900年了。至今,这里还保留有一段200米长的石垒遗址。
宏觉寺。位于江宁区东善桥镇祖堂山,始建于南朝梁代天监二年(503)。宏觉寺背依牛首山,面对云台山,左右群山环抱,地理位置绝佳。山南麓就是目前江南地区最大的地下宫殿——南唐二陵。宏觉寺是金陵名刹,为南朝天监年间的司空徐度所建。唐代曾改名长乐寺,南唐后主李煜时又改名为弘觉寺,明正统年间(1436—1449)改名“宏觉寺”,为明代南京的八大国寺之一。
弘觉寺塔。位于牛首山东峰南坡,海拔标高180.50米,始建于唐大历九年(774),塔因寺得名。相传是唐代宗李豫为“感梦而筑”,后毁,现塔身是明初重建。塔高约40米,砖砌七层八面,每面有壶门一座,小窗两扇,雕木飞檐,造型典雅,风格古朴。弘觉寺塔是南京现存最雄伟的砖制仿木结构楼阁式古塔。
摩崖石刻。位于牛首山东峰舍身崖,又名兜率崖。离弘觉寺塔百米处的感应泉旁。石刻分佛像和题刻。佛像分别雕刻在5个佛龛内,各龛内所雕刻数目不等,多则75尊,少则1尊,共计129尊。在“几”字形石壁正中一龛里,雕刻有释迦牟尼像,像高约1.78米,袒右肩,趺坐于莲花座上。在左龛的下部石壁上,另凿一小龛,内凿高约半米的弥勒佛像1尊。题刻多在佛像周围。在释迦牟尼龛房,刻有敕赐宏觉寺四至的全文。中间一段在凿窟时即已毁去,其余文字已模糊不清,仅能看出上款为“永乐元年……”等字样。在弥勒佛龛旁刻有“大明成化元年岁次乙酉五月五日,真定成造弥勒佛一尊永远供奉”的题记,壁上还刻有梵字四处,另有明景泰元年(1450)题《感应泉诗》一首。1992年,牛首山摩崖石刻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段石冈。位于牛首山东南山麓普觉寺旁。“山环水抱聚灵气,天人合一普觉寺。”清《同治上江两县志》称:“韩府山东有断石岗。”宋《景定建康志》引《丹阳记》云:“岩山东道有大石,长一丈,刻勒铭题,赞吴功德,孙皓所建也。”此碑就是天下闻名的《天发神谶碑》,其后断为三段,因以名岗,近岗之村亦以岗名村。后来村分上断石和下断石两村。
龙泉寺。与牛首山相对,位于将军山与断臂崖合抱处的峡谷深处,因寺门内左侧的龙泉而得名,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始建于唐代。《金陵梵刹志》载:“北去聚宝门三十五里,旧名龙泉寺,唐鹤林素禅师说法处。”唐代以前,这里人迹罕至,鹤林素禅师在此结庐为庵并设坛讲经说法,龙泉寺一时香火旺盛,远近驰名。
(作者简介:俞建宁,南京市雨花台区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现任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政协工委主任,南京市第三届地方志学会理事。)
- 上一篇:中国蒸菜之乡——常熟
- 下一篇: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扬州与日韩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