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风物

串场河畔黄观墓

2022-06-10    李广荣

江苏盐城地区历史是除了出过一位武状元徐开业,并没有出过一位文状元,然而在串场河“十里画廊”风景带上却有一座明代状元黄观墓。黄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连中三元”(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者,被称为明代屈原,他本是池州府贵池县(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人,为何墓会在今江苏盐城?

深谋远略

《明史》第一百四十三卷列传第三十一有黄观传,清光绪九年(1884)编纂的《贵池县志》第二十二卷《忠节》记载:黄观(1364—1402),字伯澜,又字尚宾,谥号文贞公,安徽贵池县里山乡清江金墩人(今属上清溪联盟村),福建莆田黄石清浦下墩校书郎黄远玄孙,儒士黄棣曾孙,贡生黄璋长孙,黄古长子。其父黄古行贷至池州上清溪,因家贫不能归,遂赘居许家,故从许姓。黄观受学于元侍制黄冔。冔死节,黄观自幼勤奋、治学严谨,注重时论,不尚浮文。黄观从秀才到状元,经过六次考试(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获第一名,时人赞誉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历史上,贵池县曾先后出过三个状元,黄观为其一,被当地称为“绝世考神”。明清时期,当地童生要考功名,都要到黄观祠堂上香求拜,祈求考中。

cdbd4972-0b54-41ee-8384-e440cd8ae450.jpg

黄观墓(李广荣 摄)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黄观以贡生入太学。同年八月,在南京应乡试,中解元。次年应会试,中会元。是年,黄观参加由明太祖朱元璋亲发策问的殿试,太祖问黄观御戎之策,黄观答:“蛮夷悍诈顽冥,难以仁义结。宜承中国兵力之强,扫当芟夷。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无扰,边境无虞。”黄观的这一战略观点,与朱元璋早期“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战略思想如出一脉,朱元璋赏识其雄才大略,钦点其为洪武二十四年辛未科(1391)状元(殿试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官封礼部右侍郎(正三品)。洪武二十九年(1396),黄观请奏于朝廷,经皇帝恩准遂由许姓复改黄姓。

文贞殉国

朱元璋执政时,封其诸子为藩王,驻疆戍边。当时燕王朱棣已统兵十万。建文帝时,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以诸王权势过大、恐难驾驭为由,力主削藩。在削藩顺序上,齐泰认为应先削实力最强的燕王。黄子澄则持不同意见,认为燕王有功无过,应该先找有问题的亲王下手。建文帝支持黄子澄,遂先后废除了五位实力不强的亲王。朱棣深感命运堪危,即以“清君侧,靖国难”为由发动了武装政变,史称“靖难之变”。

在朱棣篡夺皇位前,黄观身为建文帝朱允炆的重臣,处于巩固与争夺皇权的漩涡之中。建文元年(1399),朱允炆改旧制,更官制,黄观改任右侍中,与方孝孺等为朱允炆重用,参与重要国事奏议。是时,燕王朱棣自恃皇叔,态度傲慢,上朝不拜建文帝,其他群臣畏其权势,缄口不言,唯独黄观当场弹劾朱棣曰:“虎啸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迫使燕王当众朝伏,致使朱棣对黄观一直怀恨在心。加之朱棣在北平举兵造反后,黄观受朱允炆之令代表朝廷起草诏书,指责朱棣悖逆无礼,要求他停止叛乱,解散军队亲自到南京谢罪,用语极为严厉。朱棣接到诏书后气得咬牙切齿,便将黄观列入“文职奸臣”第六名,发誓入京后一定要对他食肉寝皮。

建文四年(1402),朱棣以讨伐齐泰、黄子澄为名,起兵北平府(今北京),沿运河南下,直逼南京,号称“靖难”,公布“文职奸臣”名单。黄观在长江上游一边募兵,一边督促各地赴援。当船行至安庆下游的罗刹矶时,黄观得悉建文帝朱允炆已死、燕王朱棣已继位,又闻金川门不守,自知大势已去,哀叹“吾妻有志节,必死”,获悉妻死,遂为妻招魂,葬之江上,后着朝服向东三拜后,投湍急江水而死,时年38岁。

朱棣篡位后,即滥杀前朝大臣,他下令把黄观的名字从登科录上划去,试图抹去黄观中状元的记录。除诛黄氏九族外,其亲朋受监禁、谪戍者达100余人。

盐城避难

燕兵破南京城前,黄观见大祸难逃,即安排其妻翁氏急携二女及家属,变卖首饰,并让弟弟黄觏“匿其(黄观)幼子,逃他处”。朱棣要将黄观的妻女配给驯象人,黄观的妻女因不愿受辱,建文四年(1402),“携二女及家属十数人投秦淮河下死”,翁夫人殉难原址即今南京夫子庙中心地段“文源桥”下(详见黄观墓园区“翁老太君殉难原址略图碑”记载)。相传翁夫人殉难后,河边突现“血影石”,逢雷天深夜,“血影石”便化为翁夫人身影于河边徘徊,免战事殃及。

黄观的弟弟黄觏和黄观的幼子(后取名大张)夹在难民中从南京城逃亡出来,在苏北沿海以乞讨为生,叔侄二人藏身于“海疆”。据清同治年间淮安府盐城八营村黄姓家谱记载:《明史》载“(黄觏)先匿其(黄观)幼子,逃他处”,变姓为张,家藏“海疆”,于盐场草滩间谋生,打鱼晒盐,东躲西藏。大张成人后,与一苦命女子王氏结伴,后生一子,取名张佑。黄觏临终时,交一铜锁给大张,言明不到时机成熟不准开锁。大张生子祐,祐生子景,景生子缉熙,缉熙生子家驹。到家驹时,燕王“清君侧之乱”所造成的冤案得到平反。家驹开了铜锁,锁中铸有:“忠臣子弟,避难海疆。忠臣为谁?名观姓黄。”昭雪平反后,家驹恢复黄姓。家驹生子国梁,至黄观第七代孙黄国梁成家时,黄氏一家正式定居于盐城南郊串场河西岸八营村。清同治元年(1862)编纂的黄氏宗谱上,详细记述了八营村黄姓一世祖黄观生平简历,与《明史》《贵池县志》完全相同。

黄觏在铜锁中所铸的16个字,解开了八营村黄姓一脉的身世之谜。这也成为2003年后盐城黄氏族人六下安徽池州寻根成功的佐证。黄观后裔立足盐城后,人丁兴旺,至清朝中期,分布在各行各业。晚清时期,八营村黄氏宗祠的正大门上写着这样的对联:“淮东望族,江夏华中。”人丁之旺盛,充满字里行间。

八营故乡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朝廷遵万历帝朱翊钧的旨意,一场“靖难”平反活动全面展开,黄观得以平反昭雪。为彰显黄观的功绩,巡按龚文奏请在黄观故居贵池清溪建“黄公祠”。南明弘光年间,朱由崧赐黄观补谥“文贞”,黄观家乡贵池为其复建状元坊。清末,在南京秦淮河畔建黄公祠。

虽经历史沧桑,黄姓子孙对黄观墓、祠保护有加。黄观祖父黄璋、父亲黄古祖墓在上清溪芒山西南脚,祖墓及墓碑保存完好,碑文清晰可见。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黄国梁自筹资金在八营庄西(今盐城市盐渎路南领秀嘉园小区19号楼所在地)重建了一座规模较大、古色古香的黄氏宗祠,前后两进,主房6间,配有厢房、厨房,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占地3亩,另有养护地17亩。此宗祠于1943年日军侵占盐城时被拆除。

今天,黄观后裔仅八营及其周边地区即已过数万。如果将外省市包括侨居海外的黄观后裔计入,已逾十万之众。真是“六百年后告先祖,枝繁叶茂人丁旺”。由于黄观后人多生活在原盐城南郊八营村(现盐城市盐南高新区八营路),2005年,八营的黄观后裔按照池州市贵池区人民政府为黄观建筑的墓碑样式,并从安徽移来部分黄观墓碑及祠堂构件,在盐城市盐南高新区八营路海燕路路东,风景秀丽的串场河滨西,盐渎路大桥向南300米处建起占地1亩的黄观墓。2017年后,盐城市人民政府根据市政协于海根等50多位委员的联名提案和文史专家的呼吁,于2021年底完成向南扩展150米,建成占地5000平方米的“三元文化广场”。广场北端墓区展陈黄观生平,彰显黄观“才学盖世,六首状元。为官中直,直言不讳。忠孝气节,清正廉洁。一代忠烈,绝世考神”的生平和事迹。“观公一脉幸有传,八营从此是故乡”。文化广场的建筑物有文贞亭、黄观塑像、文贞公碑、翁老太君殉难原址略图碑等各种文字石碑;广场南端新建了劝学亭及十多座励志的古训镌刻。

(作者简介:李广荣,江苏盐城人,中国散文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协会、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盐城市老干部文友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