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座窑口见证运河生态之变
作为贯穿江苏省南通、泰州、扬州三市的人工河道,古运盐河即老通扬运河自从开凿以来,就一直哺育着沿岸的土地和人民。扬州市江都区宜陵镇坐落在老通扬运河畔,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繁盛的运河古镇。在镇上,有一处特殊的遗迹——宜陵窑旧址,它是扬州与运河密切关系的历史见证。
老通扬运河穿宜陵镇而过,在镇东经白塔河与长江相连,这为砖瓦、柴草等大宗物资的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江都区历史文化专家曹义为介绍,早在近2000年前,宜陵境内就孕育出了窑焙业和砖瓦业。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一个个窑口相继出现,它们都分布在老通扬运河沿岸。《江都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江都旧有工业以窑业为最著……江都砖瓦制造始见于汉代……清末民初,仙女镇北仙女乡、宜陵镇西五里窑皆著名。”
“宜陵到砖桥,中间有座五里窑”,五里窑因距离宜陵、砖桥两镇各五里而得名,起初是一座老砖窑。后来,老窑向东又先后建起5座砖窑,从此“五里窑”不再是一座窑的名称,而是包含6座窑的小窑村的代称。20世纪初,五里窑的业务范围覆盖江都全境,除了烧制砖瓦,还能烧制陶质器皿、蟋蟀盒等精美工艺品。
1949年后,宜陵窑迎来了发展新契机。1958年,新通扬运河开挖,形成了大量泥土堆积。1968年和1979年,新通扬运河两度拓浚,又形成了新的泥土堆积,这为窑焙业制坯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再加上宜陵窑业千年的历史传承,新通扬运河沿线也出现了不少窑口。在宜陵境内的新、老通扬运河沿岸,一共出现过34座窑口,它们形成了一个带状分布的窑口群。
进入21世纪,为保护黏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宜陵境内除了2座轮窑之外的其他窑口,在2000年左右相继歇业并拆除。2017年,在江苏省“263专项行动”中,2座轮窑也永久性歇业,1座拆除,1座保留了下来。
保留下来的这座轮窑,占地面积约60亩,是江都区不可移动文物。近年,当地政府在轮窑周边建起了生态休闲公园,并依托新通扬运河的天然优势,打造了沿河观光步道。在宜陵镇,还有2座以窑口命名的船闸——五里窑船闸与三里窑船闸,它们扼守在老通扬运河上,保证了运河的畅通无阻。
作者单位:扬州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
- 上一篇:父亲节,重读名家笔下的父亲
- 下一篇:匠心传承,心“绣”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