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竹西佳处东坡诗
扬州竹西之地,地处蜀冈之尾。隋唐大运河由北向南,经过千里奔流,仿佛有点累了。于是一过邵伯湖,便向西一撇,拢到扬州,它要在这里歇一歇脚。
竹西,因唐代诗人杜牧诗《题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而知名。宋代建有竹西寺,此后历代文人墨客多勾留于此,吟咏于斯。而宋代大文豪苏轼对此更情有独钟,他在十余次往来扬州途中,曾多次游览竹西寺。
苏轼最早游访竹西寺,当是在他第五次经过扬州时。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四年之后,在宋神宗亲自干预下,苏轼由黄州转任汝州时经过扬州。此时的苏轼,对官场已毫无兴趣,他一直在向朝廷申请归隐阳羡(今宜兴),但报告打了多次,却迟迟得不到答复。他不得不北上汝州赴任。由于极不情愿,于是,他在途中走走停停,一路蹭蹬。
陈绍棣 绘
苏轼走到扬州,这是他熟悉的地方,更是他恩师欧阳修工作过的地方。竹西寺就在扬州城东北的运河之滨。于是,他将所乘官船停靠在古运河码头上,竹杖芒鞋,走进了竹西寺。其实,他是借寻访古迹、会见友人来消磨时间,以等待朝廷准许他到阳羡居住的回音。
在竹西,有《别择公》诗。择公,又作无择,当为竹西寺住持。诗云:
黍离不复闵宗周,何暇雷塘吊一丘。
若问西来师祖意,竹西歌吹是扬州。
在此期间,学生秦观一直陪伴左右。有人为秦观画了一幅肖像,秦观请苏轼在他肖像上作题,苏轼遂作《秦少游真赞》,赞曰:
以君为将仕也,其服野,其行方。以君为将隐也,其言文,其神昌。置而不求君不即,即而求之君不藏。以为将仕将隐者,皆不知君者也,盖将挈所有而乘所遇,以游于世,而卒反于其乡者乎?
这是一篇将仕与将隐,出世与入世的妙文。此时的秦观,尽管还在科场上打拼,宦途并不明朗。但苏轼却以过人的眼力,把握住了秦观的神韵,准确预见了其一生都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徘徊的矛盾心态。东坡本人也很得意这段文字,在《与秦太虚书》中说:“传神奇妙之赞,苦思得之。”
在扬州等待月余,朝廷仍无音信,苏轼只好继续北行,在南都(今商丘)终于等到了皇上同意他到阳羡居住的诏令,其官衔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
苏轼又沿运河南下,四月下旬到达扬州。这是苏轼第六次经过扬州,此时的他已是“无官一身轻”。
五月一日,苏轼再游竹西寺,刚走到寺庙门口,听到扬州的父老乡亲在赞美新登基少年皇帝哲宗。虽然此时苏轼已是在野之人,但当听到民众赞美皇帝的话时,他仍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在竹西寺连赋绝句三首。
《归宜兴留题竹西寺》:
一
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
剩觅蜀冈新井水,要携乡味过江东。
二
道人劝饮鸡苏水,童子能煎罂粟汤。
暂借藤床与瓦枕,莫教辜负竹风凉。
三
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
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
第一首表达的是他在平山堂上汲泉品茗,并将归阳羡养老的轻松心情;第二首描写的是他在扬州往来于友人之间的平和心态;第三首是他听百姓夸赞新皇帝的话之后,表露出的喜悦情绪。却不料,正是这第三首,又给政敌抓住,作为攻击他的把柄,这是后话。
苏轼归隐阳羡溪山,度过了一段短暂的自由生活,六月底,朝廷下诏苏轼,“以朝奉郎起知登州(蓬莱)军事州。”苏轼又身不由己地再次被卷进那令他生畏的宦海中。
元丰八年(1085)七月下旬,苏轼从阳羡启程北上,前往登州。八月中旬到达扬州,这是苏轼第七次经过扬州。在扬州逗留期间,苏轼去石塔寺拜访了择老。择老曾任竹西寺住持,此时移驻石塔寺,苏轼专程拜访,并留诗《将赴文登,过广陵,而择老移住石塔,相送竹西亭下,留诗为别》:
竹西失却上方老,石塔还逢惠照师。
我亦化身东海去,姓名莫遣世人知。
元祐七年(1092)初,苏轼又以龙图阁学士充淮南东路兵马钤辖知扬州军事州。在扬州任职期间,苏轼也经常光顾竹西一带,并有相关诗文记录。如《山光寺送客回,次芝上人韵》:
闹里清游借隙光,醉时真境发天藏。
梦回拾得吹来句,十里南风草木香。
诗中的山光寺紧挨竹西寺(古禅智寺),唐人张祜《纵游淮南》诗曰“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苏轼有《南歌子·游赏》一词也提及竹西。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 上一篇:匠心传承,心“绣”未来
- 下一篇:望不到海的“望海楼”,诉说泰州与水的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