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隐匿在里下河水乡的千年名镇
扬州高邮临泽,地处苏中里下河地区。这个历史上弥漫于云水间的千年古镇,一路走来,足迹留辉。她有过百年县制的荣耀,有着商旅如织、物阜民泰的繁华沉淀,有着包孕名流、涵养文化的厚重传统,有着激昂慷慨、热血燎原的红色种子,有着恬淡如歌、诗意栖居的民风肌理。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三街六巷九坡台,三祠六庙九座庵”,走进古镇,“临泽古镇多兴旺”的往昔胜景依稀,“赛如广陵小扬州”的风雅传统犹存。
临泽镇水乡风貌 王业星 陈磊 许伟 摄
六朝古邑 百年县制、市井繁华,“赛如广陵小扬州”
临泽,苏中水镇,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古镇沿河而建、依水而居,周边有河、河中有镇。这条滋养临泽千百年的母亲河,便是秦王子婴开凿的子婴河。子婴河环绕镇区走了一圈,一路高歌直奔东海,留下了“于今临泽属高邮,回首南朝县枕流,剩水回环混似带,繁华街市共门楼”的千古佳话。
溯至商周时期,彼时这里已是村落四野、炊烟袅袅。战国之末,秦定天下,秦王子婴,开河筑堤,疏壅治淤,以及东海,人类改造自然的印记在此至今犹存。西汉时临泽集镇兴盛,乃至南北朝到隋,临泽始设为县,隶属海陵郡,建制存在109年,下辖周边县市数乡镇,“纵横直径三十里,百里方圆十万户”,其时临泽形制的宏大和市井的繁华可见一斑。隋初,临泽并入高邮,为高邮诸镇之首,也是高邮唯一有过县级建制的乡镇。
地据高、宝、兴三县交界,春秋古邗沟故道和隋邗沟东道交汇于此处,便捷的交通、天然的禀赋让临泽自古就成为商品集散地。据《高邮州志》记载,清光绪年间,高邮范围内有典铺5家,其中临泽有1家。至今犹在的当铺见证着临泽经济曾经的繁荣。
王业星 陈磊 许伟 摄
子婴河水,流淌在古镇里的肌理中,至明清时期,与其支流前河、后河围合出35.83公顷古镇核心区,以及向后河北、前河南发展衍伸出古镇大格局,形成纵横阡陌的“三街六巷九坡台”的大镇格局。西街、中街、后街这“三街”的商业分布景象,亦是临泽物阜民康的历史写照。
至今,临泽老镇区仍延续着过去的城镇格局、历史风貌和周边水系。身临其中,似是能穿越时光,看到昔日那幅“子婴河市井图”:
西街繁华热闹,商旅如织。剧院好戏连台,百货店琳琅满目,饭店高朋满座,布店色彩斑斓,邮局车水马龙,裁缝店门庭若市,一派丰足图景。
中街为镇心,南有“串角”,北有文化楼。南北商旅,四乡农人,皆汇于此。镇上最大的“二合”饭店居于街中,镇人红白喜事,生日满月,皆来此宴宾朋,民俗风情洒满一街。又有食品酱醋店,生意红火。招待所、药房、文具店、广货店,皆人来车往,门庭若市。逢年过节,街中扎制松门。踩街巡游,到此即成高潮。
后街,原名汤巷,因东乡富绅汤诰所建,故名。巷前后有阙门,晨昏起落,以保安宁。街中原有日杂酱醋店、三合饮食店、照相馆、旅社、钟表修理、蛋品收购、汽灯出租、开水茶炉等门铺,可谓两排店铺,一街民生。
走在老街上,向左或向右,总会不期然地遇上另一条街,长街短巷,仿佛宋词的长短句,有起伏的韵脚,有参差的心情。街面皆为石板,一块块相接,寒来暑往、南来北往的步履打磨着石板,石板光可鉴人、亦返照着“赛如广陵小扬州”的旧时光景。
文脉之源 诗书耕读、崇文尚教,“其视高邮若齐鲁”
古镇的文化细节,在每一道风蚀纹理中都能寻觅到踪迹。
在纵横交错,曲径通幽的古巷中,有一条“学士巷”古风更甚。穿行其中,专注其间,似是能听到1000年前从“菱川书院”传出的琅琅书声。这里曾涵育繁荣了古镇的文化风尚,担负承载着厚重的人文使命,它是古镇千年文脉的一条粗壮根系,也是文脉绵延的不竭之源。
北宋初年,经过长期战乱之后,国家“重文治”“兴文教”,重视程朱理学的宣扬,全国各地兴起办书院热潮。临泽人乔竦祖居此巷,在此设教馆,取名“菱川书院”,教授乡里,倡明孔孟之道,学生遍及高邮内外,在《高邮州志》中留下了“一时淮南数千里间,其视高邮若齐鲁”的记载。当时高邮文人的领军人物孙觉就是乔竦的得意门生之一,孙觉为政为文均有建树,后来擢升至龙图阁大学士。
乔竦之子乔执中,更是在父亲言传身教下成长,入朝官至吏部侍郎,著有《周易说》《诗文》等40多卷。当时政坛、文坛的重量级人物王安石、苏轼对乔执中都较为赏识,相传王安石曾慕名遣子来临泽游学。
乔氏父子文章道德名誉淮南,乔竦以及他的学生们的成就更让临泽人引以为荣,因他住在此巷且“菱川书院”设在此巷,因此临泽人便将此巷称为“学士巷”。
学士巷南为临泽前河,穿镇而过,与学士巷形成了小镇上最优美的人文自然环境。数百年来,这里流传出许多“耕读诗书、训育后人”的佳话,形成了“小桥流水遍庭户,卵巷古院藏艺文”的文化之风。
到清代晚期民国初年,这条巷内又形成了韦、叶、冯、车四大书香门第,四户人家坐落在一起,韦家、冯家住在巷南,叶家、车家住在巷北。在如今的学士巷中段、中街以东,透过那几幢历经时光冲刷依旧矗立的老宅大院,看着雕马刻花的门窗、乌青墨黑的瓦片、长满铁锈的门环,似乎还能闻到这四大门第昔日的翰墨书香。
以这四户为代表的近代古巷人家,延续了古镇临泽崇文尚教的文化之风,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临泽文化的持续繁荣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及至现当代,赵仁扬精于射电望远,吴易风潜心经济学问,夏训诚精心治沙地理,王宇清身心倾注文博,他们引一代风骚,成一方骄傲。
红色基因 建党支部、办《人民报》,革命火种播水乡
因水而生,被水润泽,这片温柔的水涵蕴了临泽的文源,也守护着临泽的安宁。
夏秋时节走进临泽,自是一派水韵与农乐相映成趣的景象。东南面有几千亩荡滩中,采摘菱角的老农坐在小船上,一不小心便在茂盛的芦苇丛间迷了路。这样回环迷离的水路与芦苇荡交织,形成了严密的“青纱帐”,为临泽带来易守难攻的绝佳地势,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在临泽对敌实施麻雀战、运动战,打得敌人晕头转向。
1928年,高邮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中共临泽支部建立;1929年春,中共高邮县委在此成立。高邮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展开了一场持久的抗日游击战争,挫败了日伪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一次次进攻。而临泽则成为孕育高邮革命力量的摇篮,革命火种从临泽点燃,并逐渐燎原秦邮土地。
时间跨至1944年,临泽镇大草荡钱家舍,以蔡修本为总编辑的《人民报》创始人们在一间简陋的屋内激烈地讨论,昏黄的灯光下,仍然难掩这群青年眼中的光芒。
1944年6月11日,第一期《人民报》问世,其创刊号上的“小论坛”刊登的《先说几句》传递出了该报的办报宗旨:“这下子《前哨报》改出了《人民报》,我们的宗旨是要把报真正办把老百姓看,最大多数老百姓是工农大众,所以我们的报纸也就着重在办把工农大众看,尤其是一分区各项工作中间出现的许多工农领袖、工农干部,更是本报最知心的好朋友”。
作为中共苏中一地委创办的机关报,《人民报》是以工农干部、人民群众为主要对象的通俗报纸,始终挂怀着人民群众的生活点滴。
出刊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五月二十七日第727期的《人民报》,头版头条即是“中共华中工委关于保卫夏收夏种指示”,依次是“快割,快收,快藏!沈沟乡讨论备战”“各地子弟兵,帮群众栽秧”“陕甘宁边府迁回延安”等,文字浅显易懂,脉络主次分明,是真正意义上丰富人民群众生活的“人民报”。
今天,临泽依然是那个宁静的小镇,当年的风雨历程都在子婴河水的流淌间铭刻在临泽镇的肌理中去。
地域文化 香火袅袅、高跷声声,千年古风今世情
乡愁永远伴随着味觉的回忆。每到中秋节,对于临泽的游子来说,水晶月饼便是萦绕舌尖的想念。
水晶月饼,玲珑剔透,亮如水晶,香脆酥松。1915年,生活在临泽中街的朱金章顺着子婴河的水流,将水晶月饼带到了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获得铜奖,自此临泽的水晶月饼蜚声国内外。岁月流转,几代人过去,由古街走出去的水晶月饼依旧存在,成为最具地方特色的美食。
临泽还有一道众口称赞却又不为人知的好滋味——醋。曾经,临泽的香醋远近闻名,酸、香,还有一点点甜味,口感极佳,食用及医用价值均高。当时,临泽镇上有好几家酱醋厂,其中香醋数仇恒顺家为最优。只是,随着仇恒顺举家迁至镇江,并在镇江把“恒顺香醋”做成名扬海内外的品牌后,临泽的醋香便被雪藏在这古老的街巷里了。
穿过幽静的古街,眼前豁然开朗,始建于南宋乾道年间的安乐寺依旧气势恢宏,寺前广场无声,却依稀可以看到临泽传统庙会的热闹景象。
王业星 陈磊 许伟 摄
临泽镇历史上曾有六大庙宇、九大尼庵,僧侣们利用民俗表演活动,吸引香客和游人,多以八仙、取经和尚为内容的高跷表演自然成为庙会活动的主角。久而久之,高跷在临泽发展开来,“千年的古镇,百年的高跷”成为挂在临泽人嘴边的话,这句话文雅、朴素,透出临泽古镇一千多年的文史底蕴,以及今日临泽人的生活情味。
高跷与临泽,可以说是相互成就。临泽镇区有一批从事建筑业的瓦、木、茅出身的工匠,他们身强体壮,身手敏捷,登高上坎时如履平地,为临泽高跷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保障。而古镇商贾名士众多,大多乐善好施,他们经常给高跷活动予以经济扶助,使得临泽高跷的发展有了足够的财力保障。
2010年6月,临泽高跷获批为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5月24日,“临泽高跷”项目培训基地在临泽小学揭牌,临泽高跷凤凰涅槃,在校园内开花结果;2014年,临泽高跷踩出国门,受邀参加埃及开罗“欢乐春节大庙会”演出,在更大舞台上华丽绽放。
以历史为载体,承接时代,促进旅游繁荣,带动乡村振兴。临泽镇编制了《扬州市高邮市临泽镇古镇保护规划》,招商引资,因地制宜推进旅游产业,以期重铸“秦汉水乡、六朝县制、抗金壁垒、明清商埠、红色老区、百强重镇”,以古巷游、古镇美食拉动旅游业的欣欣向荣,为古镇发展寻找一条新路。
作者单位:扬州报业传媒集团
- 上一篇:南京三座各具特色的水闸
- 下一篇:江苏南通:修缮保护持续推进 百年大生重焕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