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水上林亭的诗情画意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作为一度黄金遍地、商贾云集的繁华都市和山青水碧、园林优美的风景胜地,扬州汇集了隋炀帝三巡、清康熙帝六巡和乾隆帝六巡的紫气,“扬一益二”“盐商富甲天下”的财气,以及李白、欧阳修的仙气,令达官大贾挥洒万金、文人墨客诗情横溢,为淮左名都留下了名园无数、美诗六千。
御马头(杨 乐 摄)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只能算是有了扬州这座城,而真正让扬州刷出存在感的,就不得不提那位“共禹论功不较多”的隋炀帝杨广。“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史载这位帝王是为了下扬州观赏“维扬一枝花,四海无同类”的琼花,不惜动用民工百万,凿通运河行“水殿龙舟事”,携宫女数千,锦帆天涯,三下扬州……唐代起,扬州已成为“夹岸垂柳桃花,小桥流水人家”的佳境。唐人姚合在《扬州春词》中描写扬州为“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市廛持烛入,邻里漾船过”。罗隐则在《炀帝陵》诗中说:“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到清代康熙、乾隆南巡,也是经由水路,先后共12次在扬州经停。二位皇帝除了考察地方、治理政务外,更多的是游山玩水,欣赏风景。扬州地方官和商贾们看到圣上之乐,便不惜挥洒万金,集天下名工巧匠,大兴土木,辟地凿池,在瘦西湖两岸建起了一座座美丽别致的园林。康熙时已是“十里林亭通画舫”,到乾隆时,更是呈现出“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胜境,诚如钱泳《履园丛话》所描绘:“自天宁门外起,直到淮东第一观,楼台掩映,朱碧新鲜,宛入赵千里仙山楼阁中……”
天宁寺始建于晋代,为扬州八大名刹之一。康熙帝六次南巡五次都在天宁寺驻跸,《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四次在此接驾。乾隆第二次南巡时赐该寺“江南诸寺之冠”。乾隆十八年,扬州盐商于寺内修建行宫,于寺西侧修建御花园——西园,又在西园门前修建了供乾隆登舟游览的御码头。御码头为青石所砌,共39阶,阶宽6米,坡道平缓,可行车马。虽历经二百多年风雨,至今仍完好无损,坚固如初。有趣的是,御码头的这块碑刻写的是“御马头”,让后人误以为是石匠刻错了。其实是因为皇帝的脚下是不能有任何障碍的,为了避讳,石匠特意把“码”字去掉了“石”字旁。乾隆曾在此题诗:“小艇沿流画桨轻,鹿园钟磬有余音。门前一带邗沟水,脉脉常含万古情。”
虹桥修禊(来源:广陵书社《扬州园林图集》)
从御码头西行不远,有一座与城市街景浑然天成的草庐式建筑“冶春园”。冶春园南临清流、北枕低埠,原为清诗人王士祯结社吟诗之地,现为茶肆。扬州茶肆闻名天下,李斗《扬州画舫录》云:“吾乡茶肆,甲于天下,楼台亭榭,花木竹石,杯盘匙箸,无不精美。”冶春园有水榭两组,一为“水绘阁”,一为“香影廊”,均系一半在水,一半在岸,在此间品茗赏景,绝非斗室所能比拟。有诗云:“茶味清芬酒味浓,冶春小憩豁心胸。何如香影廊中坐,支过残秋又到冬。”朱自清先生也曾在此游船并吃过茶点。他在《扬州的夏日》中回忆道:“船行过时,茶客与乘客可以随便招呼说话。船上人若高兴时,也可以向茶馆中要一壶茶,或一两种小笼点心,在河中喝着,吃着,谈着。回来时再将茶壶和所谓小笼,连价款一并交给茶馆中人。撑船的都与茶馆相熟,他们不怕你白吃。扬州的小笼点心实在不错,我离开扬州,也走过七八处大大小小的地方,还没有吃过那样好的点心,这其实是值得惦记的。”
复前行,两岸烟柳,一路花开,沿途景色宜人。过北门桥,为“卷石洞天”。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有“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之句。“洞天”者,神仙府地也。李斗《扬州画舫录》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肆市胜,扬州以园林胜”之说,其中,扬州园林又以叠石为胜。计成《园冶》称叠石高超者:“深意画图,余情丘壑;未山先麓,自然地势之嶙嶒。”“卷石洞天”便是以怪石叠巧称绝湖上。洞中有洞,洞中有天,水中有洞,水中有天,实乃观瀑、赏花、品茗、对弈之仙境。
“卷石洞天”向西,湖水逶迤曲折,是为扬州二十四景之一的“西园曲水”。曲水北头为大虹桥。虹桥旧称红桥,原为一座木板桥,两沿为红色栏杆,王士祯《冶春绝句》有诗云“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乾隆时改为石板桥,因势如“长虹卧波”故名“虹桥”。当年乾隆皇帝乘船到此,触景生情,作《红桥》诗一首:“绿波春水饮长虹,锦缆徐牵碧镜中。真在横披图里过,平山迎面送春风。”
红桥一带最有名的盛事当然是清代王士祯主持的“红桥修禊”。康熙元年和康熙三年,王士祯任扬州地方官期间,曾两度约当地名士红桥赏春,“击钵赋诗,游宴不息”,并作了著名的《浣溪沙·红桥怀古》词:“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西望雷塘何处是?香魂零落使人愁,淡烟芳草旧迷楼。”世人传诵的名句“绿杨城郭是扬州”即出于此。二十多年之后,康熙二十七年,孔子的64代孙、《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也在此主持过修禊活动。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修禊则在乾隆二十二年,由当时的两淮盐运使卢雅雨主持,留下了“绿油春水木兰舟,步步亭台邀逗留;十里画图新阆苑,二分明月旧扬州”等名诗,史载其时参与者万人,和诗者七千,共编成三百余卷,绘就了《虹桥揽胜图》。
扬州冶春园护城河风光(来源:视觉中国网)
穿过大虹桥,向北行去,便是蜚声海内外的瘦西湖核心景区。“天下西湖,三十有六”,而以“瘦西湖”命名的风景区,唯有扬州。“瘦西湖”之名最早见于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其东南有小金山焉,在城北约二三里。”后来,清杭州诗人汪沆把扬州瘦西湖与杭州西湖作了比较:“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认为扬州西湖与杭州西湖都是销金处所,只不过一个苗条一个丰腴罢了。
扬州瘦西湖称其“瘦”,究其美,在于布局曲折多变,左一石,右一桥,或亭或台,方以为“山穷水尽”,倏而又“柳暗花明”。沿瘦西湖的濒水园林群落可谓中国绝无仅有,袁枚《扬州名胜录》中说:“瘦西湖长河如绳,宽不过二丈许”,但造园高手却在这小小长河之上,因势而循,精雕细琢出小巧玲珑的水上林亭,台阁楼榭,连绵不绝,无不构思精妙。立意、造型、设计兼及南方之秀和北方之雄,各园各景遥相借景,山水相映,花木扶疏,移步观赏,又仿佛是画卷新开,令人流连忘返,乐不思归。
瘦西湖风景区的开篇是一段长长的隋堤。〔康熙〕《扬州府志·古迹》载:隋炀帝开邗沟入江,“邗沟岸筑御道,道旁种植杨柳,后人谓之隋堤”。唐代传奇《炀帝开河记》则说:“天子先栽,然后百姓栽,栽毕,帝御笔写赐垂杨柳姓杨,曰杨柳也。”自隋以后,扬州即以柳色闻名,有“绿杨城郭”之誉。李白“烟花三月下扬州”之“烟花”,亦实指隋堤之“柳絮”纷飞也。
沿“长堤春柳”向北,不久即到达小金山景区。关于小金山的来历,传说是苏东坡知扬州时,与镇江金山寺住持下棋打赌而赢来的。山下有一联“弹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带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过江来”,就是讲述的这段故事。事实上,小金山是乾隆年间扬州盐商为迎圣驾,挖河堆土而成,之所以称小金山,系因此处有仿佛江南名胜金山具体而微的幽境,故名。小金山东坡遍植梅花,旧称“梅岭春深”。拾级而上,山顶置“风亭”一座,此乃瘦西湖之至高处,在此观景,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一览无余。“风亭”抱柱上联曰:“风月无边,到此胸怀何似;亭台依旧,羡他烟水全收。”
小金山麓有水榭一组,分别是棋室、琴室和月观。其中“月观”在山麓东侧,背山面水,视野开阔,夜来凭栏,皓月东升,乃瘦西湖上赏月佳地。抱柱上悬有清扬州八怪之郑板桥名句:“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室内另有扬州名士陈重庆长联:“今月古月,皓魄一轮,把酒问青天,好悟沧桑小劫;长桥短桥,画栏六曲,移舟泊烟渚,可堪风柳多情。”既抒发了对历史岁月的感慨,又描绘了月观周边的景色。扬州人对“月”素来情有独钟,唐人徐凝作“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更是成就了扬州“月亮城”的美誉。
在整个瘦西湖景区中,小金山既是登高揽胜的绝佳之处,又起到了“障景”的作用,如同“照壁”一样,“遮挡”一下游客的视线。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这么描述:“有此一挡,便觉气势紧凑,亦非俗笔。”果不其然!当狭长的河道在小金山脚下悄然转过两个弯后,视野豁然开朗,这里便是两岸连绵桃柳、一桥横跨烟波的五亭桥。《望江南百调》赞曰:“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影,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
五亭桥,又名莲花桥,是一座“上置五亭、下列四翼洞、洞正侧凡有十五”的亭桥。如果把瘦西湖比喻成一位睡美人的话,那么五亭桥便是束在睡美人腰间的一条莲花型玉带了。五亭桥黄瓦朱柱,如一座小型的宫殿浮于湖面,28根大红圆柱支撑着大小五个亭子,亭亭相通。大亭端坐中央,四小亭对称相围,大亭小亭皆重檐翘角,上悬风铃,轻风掠过,铃声叮当,悦耳动听。亭内彩绘藻井,富丽堂皇,俨如皇宫内院。桥下有15个卷洞,大洞可供画舫来往,小洞则作小艇回旋。郁达夫曾在其游记《扬州旧梦寄语堂》中写道:“瘦西湖的好处,全在水树的交映与游程的曲折;秋柳影下,有红蓼青萍,散浮在水面,扁舟擦过,还听得见水草的鸣声,似在暗泣,而几个弯儿一绕,水面阔了,猛然间闯入眼来,就是那一座有五个整齐金碧的亭子排立着的白石平桥,比金鳌玉栋,虽则短些,可是东方建筑的古典趣味,却完全荟萃在这一座桥、这五个亭上……”
五亭桥亦系赏月之佳绝处。《扬州画舫录》载:“月满时,每洞各衔一月,金色滉漾。”《扬州览胜录》亦记载:月明之夜“众月争辉,倒悬波心,不可捉摸”,纵杭州西湖“三潭印月”也莫可与之媲美。
五亭桥南有莲性寺,寺内有一白塔,相传是扬州盐商迎驾时为讨圣上欢心,仿北京北海喇嘛塔,以白色的盐包一夜堆成的。此处的白塔少了些许北方的雄健,添了几分江南的娇俏,在一片绿荫之间显得十分出挑,与五亭桥相映成趣。有好事者以扬州是“美食之都”故,形象地称二者为:“花间一壶酒,四盘一暖锅。”
五亭桥一路向西,便进入由玲珑花界、熙春台、二十四桥、吹箫亭、望春楼等景点组成的“二十四桥”景区。“二十四桥”景区是瘦西湖水上林亭群落的集大成者:桥东五亭揽胜,桥西春台祝寿,桥南画栋飞檐,桥北汀屿巧布,桥下清波荡漾,桥畔桃红柳绿,可谓“居烟渚柔波之自然,展婉丽妩媚之气质”。传说旧时二十四桥只是一座普普通通的无名拱桥,隋炀帝南巡时,曾偕二十四位宫女月夜吹箫于此,歌舞之隙,忽问左右:此桥何名?左右曰:无名之桥也,请圣上赐名。炀帝雅兴大发,指了指二十四位美女道,不妨就叫“二十四桥”吧!从此佳话盛传,千古不衰。吴绮《扬州鼓吹词序》补云:“出西郭二里许,有小桥,朱栏碧甃,题曰‘烟花夜月’,相传为二十四桥旧址,盖本一桥,会集二十四美人于此,故名。”唐时,“二十四桥”更因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闻名遐迩:“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对面的“玲珑花界”则遍栽扬州市花之一、宋代即有“广陵芍药甲天下”美誉的芍药花。欧阳修曾为之写下了著名的诗句:“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姜夔也在《扬州慢》中念叨:“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芍药名品“金带围”还流传着“四相簪花”的典故。此花花朵上下为红色,中间有一圈黄蕊,形似身穿红色官袍、腰系金色腰带的宋朝宰相,故称为“金带围”。话说某日金带围花开了四枝,被时任扬州太守的韩琦剪下,分别插在自己和所宴请的三位宾客头上,后来这四个人竟先后做了宰相,“金带围”因而成为一种有富贵吉兆的花。北宋沈括将这个故事记载在他的《梦溪笔谈·补笔谈》中。
拾阶而行,经石壁流淙、锦泉花屿,就到了“一路楼台直到山”的山——蜀冈中峰。中峰之上,是古称“淮东第一观”的千古名刹大明寺。因寺建于南朝的刘宋大明年间,故称“大明寺”。康熙南巡时,因忌讳“大明”二字,改名为“法净寺”,今复用其旧名“大明寺”。大明寺山门东侧石壁上刻“淮东第一观”,句意出自秦观《次韵子由题平山堂》句“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由书法大家蒋衡挥毫题写,笔力雄健,气势磅礴。寺内主要建筑有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为扬州太守时所建的平山堂,清康熙、乾隆南巡时的御花园以及修复重光的九层八面的栖灵宝塔等。
平山堂地处寺内最高点,为敞口厅,面阔五间。堂前有石砌平台,名为“行春台”。台前围以栏杆,凭栏远眺,“江南诸山,拱揖槛前,若可攀跻,名曰‘平山堂’”。扬州因地界无山,常被嘲讽为“青山也厌扬州俗,多少峰峦不过江”,醉翁的平山堂似神来之笔,立刻使“江南诸山,历历青来”,实在是“因借”手法的最高境界了。堂前有联二,其一曰:“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其二曰:“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二联各有韵味,俱耐咀嚼。悬知欧阳公政务之余,或“竹床瓦枕虚堂上,卧看江南雨后山”,或“太守之宴,与众宾欢”,坐花载月,风流宛在。欧阳修调离扬州后曾作《朝中措·平山堂》,以怀念故地故人故事:“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白塔晴云(来源:广陵书社《扬州园林图集》)
苏东坡知扬州时,为纪念他的老师欧阳修,又在平山堂后建“谷林堂”,堂名取东坡“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诗句中的“谷林”二字。苏轼一生中多次来扬州,第三次来扬时曾作《西江月·平山堂》缅怀恩师。词曰:“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平山堂东,一塔凌云,九层八面,雄踞蜀冈。因塔内供奉佛骨,故称“栖灵塔”。是塔始建于隋,唐大诗人李白、高适、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等均曾登临此塔,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史载,白居易与刘禹锡在扬州相遇,共登栖灵塔,白居易作《与梦得同登栖灵寺塔》:“半月悠悠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共怜筋力犹堪在,上到栖灵第九层。”刘禹锡和诗《同乐天登栖灵寺塔》:“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两位大诗人互有唱和,至今传为美谈。
在大明寺参禅拜佛,固然是香客居士的一大心愿,然在大明寺品茶,亦可称人生一大快事。这里有天下名泉“天下第五泉”。五泉水、平山茶、紫砂壶正是大明寺“五泉茶社”的三件珍物。寺僧以剖竹引泉水入谷林堂烹茶待客。著名书法家林散之在大明寺品五泉水后吟诗道:“江南江北处处田,迷离万灶起炊烟。夕阳自爱偷闲好,来赏人间第五泉。”
看山如玩册页,游水如展画卷。扬州水上林亭的特色一在于景之突出,二在于景之连续,相互之间,又动静不同,情趣各异。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赞叹:“……行其途有八九里,虽全是人工,而奇思幻想,点缀天然,即阆苑瑶池,琼楼玉宇,谅不过此……”瘦西湖水系的十里波光串连着二十四景,像一条逶迤的玉带串缀着一颗颗闪光的珍珠,相映成趣。扬州著名书法家李圣和先生曾为瘦西湖所书长联,正合这湖上连绵无尽的诗情画意,“天地本无私,春花秋月尽我留连,得闲便是主人,且莫问平泉草木;湖山信多丽,杰阁幽亭凭谁点缀,到处别开生面,真不减清閟画图”!
(作者简介:杨乐,扬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经济师,扬州市档案专家库档案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