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风物

常州工人文化宫:有多少人的青春,曾在这里飞扬

2023-04-10    吕洪涛 陆阳丽

它曾是仅次于百货大楼的常州市第二大建筑,也曾是常州最主要的娱乐场所,对外开放了全市第一个舞厅、第一个录像厅、第一个卡拉OK厅,还曾是职工补习文化和文艺创作、演出的主阵地……对于很多常州人来说,提到常州市工人文化宫,总能唤起记忆深处的一段情结,回想起那段青春年少、激情燃烧的岁月。

最令人难忘的是那些经典电影

“它既是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地标性建筑,更是一座普及知识、寓教于乐、传播文化、服务民众的精神殿堂。”蒋志超曾在常州市总工会工作30多年,对文化宫的感情很深,除了工作原因,还因为他与常州市文化宫同龄——他出生于1956年,同年,文化宫开建。

蒋志超介绍,文化宫的建造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1956年春天,全国上下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常州的城市改造建设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工人文化宫正是在这个当口,在上级工会和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由市总工会投资42万元,选取文庙即原武进阳湖县学旧址,开始动工兴建的。

1957年5月1日,常州市工人文化宫正式对外开放。

1957年5月1日,常州市工人文化宫正式对外开放。

经过整整一年的精心施工,一座伟岸气派,以影剧院为主体、两翼辅以各类活动室的苏联式建筑群落成了。1957年的劳动节,在喧天的锣鼓声和冲天的鞭炮声中,占地3万余平方米的文化宫正式对外开放。

蒋志超说,当年工人文化宫一度成为全常州第二大建筑,排在它前面的是当时的商业中心百货大楼。“那时候,人们白天逛百货大楼,到了晚上就聚在文化宫。我最喜欢到那里看电影,比如《雷锋》《小铃铛》《小珍珠》《红珊瑚》《侦察兵》等经典电影,至今记忆犹新。”

这里不仅是娱乐演出的重要场所,还是学习的“加油站”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文化宫得到了较好发展,这里成了文化娱乐、资格考试、理论研讨、文艺汇演、成果展览等的重要场所。

常州知名民俗专家季全保收藏着几张文化宫的老照片,照片中是文化宫科技进修学校“首届大学英语班”的毕业生。季全保回忆,当年英语班的同学来自各个领域,全班同学一共38人,学员年龄从20岁到50岁不等,男女皆有。“那个年代,知识匮乏,我们拥有对知识的渴求、拥有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勇气。于是,文化宫就成为我们的大学校和加油站。”

季全保(前排右2)和英语班同学合影

季全保(前排右2)和英语班同学合影

季全保在文化宫用两年时间,学习了《许国璋英语》《大学科技英语》等教材。“在文化宫上课的经历让我终身受益。这几年,我之所以能走遍全球,边走边画,使用的英语就是在文化宫打下的底子。”季全保说。

一批歌手在这里成长“起飞”

1979年,经过全面修整的工人文化宫打开尘封已久的大门,迎来又一个生意盎然的春天。随着各项活动的恢复性展开,文化宫的影剧院、小剧场、灯光球场、溜冰场、图书馆、展览厅、游艺厅、文化厅,每天都门庭若市。在当时全市不足40万人口的常州,每年前来文化宫参加活动的人次竟达上百万之众。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化宫每天晚上灯火通明,热闹非凡,举办多种文体活动。彭勇曾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玩音乐。据他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化宫有一个文化厅,那里培养了很多常州民间歌手。

“文化宫那个厅每周六都会对外开放,里面可以播放音乐,如果谁愿意登台演出,需要报名准备一首歌。很多歌手都在那里唱过歌。”彭勇回忆,随着文化宫的音乐氛围越来越好,好歌手不断涌现。后来,这些歌手组织在一起,成立了文化宫常州卡拉OK联谊会,成员有100多人。这是常州最早的歌手“沙龙”,这些歌手不仅经常切磋学习,还会一起参加演出。

开展各类活动,成为职工们的学校和乐园

1997年,因为文化宫广场扩建工程上马,文化宫减少了5700平方米的活动场地和10余项游乐、服务项目。同时,随着市场经济加快发展,社会上的娱乐场所、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文化宫的传统优势逐渐减弱,曾经辉煌的工人文化宫开始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文化宫采取“走出去、下基层”的办法,开展“宫企共建职工文化阵地”活动。文化宫负责人介绍,从这个时期开始,文化宫打造的各类文化阵地成为各共建企事业单位的活动场所,企业的文体活动、教育培训都可在此举办。同时,每当共建单位有文艺活动、体育比赛时,文化宫工作人员就主动上门,提供策划、辅导等服务。近年来,文化宫每年组织200场“龙城职工大讲堂”,坚持订单式服务,把职工培训浸入基层、送到车间。

2020年,文化宫大会堂及辅房建筑和环境整治开始,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修缮和提升。据了解,修缮和整治工作已接近尾声,文化宫即将以崭新的形象与广大市民见面。

作者单位:常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