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传来山歌声 “永安沙歌手”唱响记忆中的如皋风
永安沙山歌是流传于江苏如皋长江畔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2014年入选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曲山歌百年历史
100多年前,如皋南部的长江边是一片“潮来水汪汪,潮退白茫茫”的芦苇沙滩。1930年,这里组建了永安垦殖社,为求平安,取名为永安沙。便捷的交通和肥沃的土地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商贾、艺人、行船捕鱼者。他们在这里耕种、生活,带来了不同的方言和风俗习惯,也带来了各地的民歌、民谣、山歌、小调。他们在生产生活中互相切磋、改进、加工,逐渐形成了具有永安沙特色的山歌。
永安沙山歌是长江人民劳作的一部分,与生产生活、社会活动紧密相连。它不用乐器伴奏,完全凭借歌手的一副好嗓子,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点随时吟唱。夏夜乘凉时,乡亲们聚在一起唱山歌,哼小调,一声能传几里,周边乡村的歌手随声附和,高兴时能唱到夜半三更,有时能唱到东方发白。
唱不尽的山歌情
尤维泰是永安沙山歌唯一的传承人,早在他幼年时代,就萌发了学唱山歌的“基因”,在家庭和乡邻的影响下,他和山歌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回忆起当年第一次听到山歌的感觉,尤维泰觉得很新鲜。“他们唱的歌没有歌词,只有曲调,声音洪亮、有力气。可能是我小时候听了很多故事,所以尽管那时候很小,但能从歌声中感觉到他们是一群有故事的人。”
尤维泰说,在他成为一名劳动者以后,他对山歌有了新的认识。尤维泰当过码头工人,挑过大坝,割过牛草,长时间的集体劳动,让他听到了不同类型的山歌。“挑麦子的时候,通常是8到10个人一起干活。我们一般是一个人领唱,其他人跟着哼,调子要稍微简短、轻快一点,这样不仅能够统一步调,而且能消除疲劳。”山歌听多了,尤维泰也渐渐掌握了山歌曲调的旋律,以后便成了人们公认的“永安沙歌手”。
60多年的光阴,尤维泰对山歌的这份感情始终没有改变,说到任何一种号子,他都能不假思索地哼唱出来,车水号子、打麦号子、锄草号子、挑担号子……声音依旧洪亮。尤维泰说,山歌早已变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山歌的传承与创新
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唱山歌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又不感兴趣,永安沙山歌面临着失传的险境。为了能传承永安沙山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尤维泰做了大量的工作。
尤维泰有一本随身携带的记录本,专门用来搜集整理同村老人记忆中的山歌。这本本子封面已陈旧,本子上工工整整地记了几十首山歌号子,其中不少地方还留着他修改的痕迹。“以前的山歌基本上是口口相传,都在老人们的记忆中。虽然有些语句不通顺,甚至有些词语根本无法用汉字来表达,但是没有办法,不记下来就会被人们逐渐忘记。”一有机会,尤维泰就会带着山歌爱好者参加各类演出活动,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向孩子们讲解表演号子。
尤维泰说,传承与创新是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所承担的责任和挑战。集体劳动的社会背景已经成为过去,如何让永安沙山歌不被时代抛弃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其实山歌不仅仅是劳动时才唱的,生活中的很多场景都可以编进山歌。如果你能从山歌里体会到劳动的艰辛,饱尝劳动的愉悦,感悟劳动的价值,你就会无比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作者单位:如皋市长江镇人民政府
- 上一篇:穿越千年历史,“烟雨鹤林”重现
- 下一篇:新沭河:一条与渡江战役同日开建的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