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风物

金陵折扇制作技艺历史源流与艺术特色

2023-09-20    丁津津

明清时期,南京和苏州、杭州、荣昌四地是折扇的主要产地,很多文人学者赞曰“南京折扇名天下” “吾乡造作,折纸扇骨素有盛名”。清代盛期,南京生产的折扇曾列入常贡,远呈皇宫,这些足见其不俗的品质和地位。如今,苏州檀香扇、杭州王星记扇、四川龚扇、荣昌折扇等制扇技艺相继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南京的“金陵折扇制作技艺”作为江苏省非遗代表性项目仍需加强价值挖掘和保护传承,通过守正创新进一步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亮出这一文化名片。本文从历史和艺术角度,对金陵折扇历史钩沉及技艺特征、艺术特色进行探究,以展现其文化面貌,并对当代工艺振兴提出可行性路径思考。

一、金陵折扇的起源与发展


(一)舶来品折扇融入中国文化收获拥趸

折扇是一种用竹木等材料做扇骨,韧纸或绫绢做扇面的能折叠的扇子,也叫折叠扇。又因用时须撒开,成半规形,聚头散尾,故又称撒扇或聚头扇。关于折扇的来源,史家认为是北宋初年从日本传入中国的。《宋史·日本国传》记载北宋端拱元年(988),日本僧人遣弟子向宋太宗进奉的礼单中有“金银莳绘扇筥一合,纳桧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其中蝙蝠扇即早期的折扇。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也记录了朝鲜使节私下给中国官员的“倭扇”见面礼:“彼使人每至中国,或用摺叠扇为私觌物……谓之倭扇,本出于倭国也,近岁尤秘惜,典客者盖稀得之。”可见折扇是由日本经朝鲜传入我国,但此时折扇还是稀罕物,传播面不广,直至元代持折扇的东南夷使仍被当世所讥笑。到了明代永乐初,国家实行朝贡贸易,倭国使者贡以折扇,明成祖欣赏其卷舒之便,不仅赏赐群臣,还命内府依式仿造。折扇因卷舒自如、工艺精巧,且扇面创作自由度高,可点缀以雅致的丹青或装饰,迅速成为时尚雅物,得到士大夫文人群体的青睐。折扇除了招风纳凉功能外,其扇骨、扇纸、扇面书画等细节无不彰显扇主人的审美格调、品格节操,借以怡情言志,成为文人雅士群体身份的一个文化符号。于是从朝廷到民间,折扇变身时尚单品,改变了中国长期以来传统团扇一统天下的局面。折扇的制作及销售,相继在南京、苏州、杭州、荣昌等地兴盛起来,制样各异。

(二)金陵折扇制造业在明清时期兴盛壮大

明成祖命内府依式仿造折扇,使得折扇的生产制作在南京生根,并迅速与中国文化融合,与地域文化相适。明朝迁都北京后,南京作为留都仍保有六部等一套机构,是一国之政治、经济、文化重地,权贵、商贾、文人群体云集,维持了折扇买卖的庞大市场。秦淮河两岸自南唐宋元以来即是南京手工业和商业最为发达的区域,位于南京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是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应天府乡试、会试、江南乡试的考场,每当科考之年,来自今江苏、安徽、上海的秀才和监生,汇集驻足南京夫子庙一带和贡院附近的“十里秦淮”两岸,期间常选购金陵折扇,或在上钤印题诗作画,或作为案头雅玩收藏,或当作伴手礼馈赠亲友。科举文化的发展,带动了南京折扇业的繁荣,至明成化年间,南京已是折扇的主要产地和销售中心之一。

清代,官营江宁织造局与苏州织造、杭州织造合称江南三织造,除了承办皇宫所用织绣制品,也曾奉旨制作、改制各式扇子等物品,可见江南地区的制扇工艺已极为精湛。这一时期,南京民间制扇作坊多集中在通济门外,《﹝同治﹞上江两县志》就有“通济门外民善柔治竹木,雕刻文字为折扇”的记载,这个地方也正是因为多有制作扇骨的工匠和作坊,以专制折扇而得名“扇骨营”。如今,南京通济门外秦淮河南岸仍保留着“扇骨营”这一古老地名。此外,明末清初,城外东郊栖霞石埠桥一带也开始制作折扇,桥下有百十户人家的小集,其地处江滨,可由罗落浦(今九乡河)北边入长江。制作折扇的手工艺人将从安徽等地购买来制作折扇的原材料运到石埠桥,经作坊加工后,顺长江入秦淮河到通济门外扇骨营一带进行集中装配、贩售。清末文人陈作霖在其《金陵物产风土志》中写道:“北乡石埠桥人亦善柔治竹木,或檀香,或桃丝,皆扇骨之质也。水磨、模雕,各擅其技。表素洁之纸,折叠之,谓之苏面,其行远不亚于杭之油扇焉。”可见金陵折扇名号传布广远。折扇制作好后多送至城内由各大商号销售,店铺主要集中在三山街绸缎廊一带,有数十家之多。清代中晚期,南京折扇业成立有扇业公所,折扇被列入常贡,称作“江宁扇”呈送皇宫。至光绪年间,城南一带生产、经营折扇的坊铺有“200余家,1000多名从业人员,每年有100多万把折扇销往全国各地”。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折扇中,不少是晚清宫中从南京的专业扇店购得,其扇面印有“金陵庆和仁选制提净棉料”“万记金陵周全盛选制”“金陵庆华公监制”“提尖真门市金陵庆风馆选制”等商号。

明代中晚期至清代中期,折扇工艺水平和品类样式逐渐达到巅峰,并衍生出扇坠、扇匣、扇带、扇箍等折扇文化衍生物。扇面分纸面、绢面、金笺等。明时曾流行金扇,即贴金扇、泥金扇。所谓泥金扇是用金箔或金粉和胶成泥状,以其涂饰在绢或纸质扇面上而成。纸面也有讲究,用杭连纸者称为“本面”,用京元纸者称为“苏面”,一般认为苏面品质优于本面[7]。扇骨材料以竹为大宗,如老棕竹、樱桃红竹、湘妃竹、毛竹等,此外还有紫檀木、檀香木、象牙等珍贵材料。但是官宦文人群体更偏好竹质扇骨,《万历野获编》写道:“摺扇,凡紫檀、象牙、乌木者,俱目为俗制。惟以棕竹、毛竹为之者,称怀袖雅物。其面重金亦不足贵,惟骨为时所尚。”持有竹骨折扇是高品位的表现。为提高扇子的工艺和价格,有的扇骨采用全雕刻工艺,后又进一步发展出镶嵌技术,在檀香木、乌竹上嵌螺钿、象牙、玳瑁,或扇骨雕漆,并融合书法、绘画、雕镌、拉花造型等技巧于一体,使折扇不仅有色彩对比,还有立体感。扇头样式有茄头、古方、燕尾等,品质高雅,古朴稳重。这一时期涌现了不少品质得胜的折扇店铺和技艺高超的制扇名家。据《金陵琐事》《香祖笔记》等史料记载,明中期李昭、李赞、蒋诫制作扇骨极为精工,“成化年间李昭竹骨、王孟仁画面,称为‘二绝’”。[1]明末散文家陈贞慧记载:“宣、弘间扇名于时者,尖根为李昭,马勋为单根圆头……后又有蒋三苏台、荷叶李、玉台柳、邵明若、李文甫耀。濮仲谦雕边之最者也……即一扇之制,而精坚胎薄,其为升降也具矣!”史料中多次提到的李昭即李耀,字文甫,生于成化初年,开金陵地方竹刻简约风气之先。到了万历年间,濮仲谦在李昭的基础上创立略事刮磨、浅刻草草的竹刻流派,人称“金陵派”,擅长水磨竹器,竹质扇骨经其雕刻后精巧非常,价格不菲,在《陶庵梦忆》《竹罂草堂歌》等明清著述中均对其有极高评价,其作品在今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均有收藏。可以说,明代中晚期,以金陵人氏李昭、濮仲谦为代表的金陵竹刻与金陵折扇业是密不可分的。清代时,扇子花样层出不穷、时髦多变,各地扇子名品风荟一时。清初,南京仰氏折扇颇有名,时称“金陵仰氏扇”。锦贴绒扇、竹金面乌木画扇、线竹曹扇、什锦宫扇等制品也在当时贡例之中。再晚一点,位于三山街一带的扇庄“张氏庆云馆”有口皆碑,他家的竹质扇骨揩磨光熟,扇面纸料洁厚,价格自然也较高。其他有名的扇铺名号在传世的清代折扇上亦可见。

6be2112a-c768-4282-b8b6-20c998a4be18.jpg

民国时期的三山街折扇庄(邵丹 提供)

明清两代,折扇的风靡在绘画、文学作品以及刊刻版画中有淋漓尽致的体现,它不仅成为扇面书画的主要载体,丰富了中华文化艺术宝库,还在以南京为故事发生地、在南京创作的《桃花扇》《红楼梦》等中国文学巨著中作为生活用具和重要线索频频出现,承载了无数人情冷暖、悲欢离合、家仇国恨。

笔者认为明清时期折扇业在南京兴盛不是偶然,是市场、材料、工艺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南京成为全国性统一政权的都城。自洪武十三年(1380)起,即陆续从苏、浙等地迁入四万五千余户填充京师作匠人,并允许匠人部分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在休工期间自由从事商品性生产,这无疑有助于发展包括折扇业在内的民间手工业和商品经济。折扇经过明成祖的推崇后,从朝廷到民间掀起了一股折扇追捧热潮,进而带动民间折扇业的发展。南京地方社会经济发达、科举文化兴盛也为折扇的销售提供了庞大市场;其次,南京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使得生产制作折扇极为方便。南京位于长江下游中部,内有秦淮河穿城而过直抵长江,自古拥有“通江达海”的地理优势,是中国“四大古都”中唯一位于南方的港口城市。发达的陆上交通和内河航运,使南京成为江南出产的宣纸、湖笔等文房用品的集散地,也便于采购句容、广德、溧阳、安吉等地区的竹子资源以及更远地区的名品物产。此外,南京本地的竹刻、牙雕、金箔锻制等手工业以及绘画艺术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金陵折扇的工艺水平,而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士子文人的集聚又源源不断地给金陵折扇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之制作精致、花样奇巧、文人气息浓厚。

(三)民国至今南京金陵折扇发展波折一时

民国时期,南京制扇作坊主要集中在门东门西地区。20世纪20至30年代,门东门西地区制扇业户和作坊达百余家。这些作坊各有擅长和分工,做扇骨较有名气的为通济门沈氏;扇骨雕刻比较著名的有马道街的泰富元、张家秀、陈识泰等人;以打磨扇骨出名的有三条巷的梁万元、范金友、范金富等人;还有擅长画扇面的,如著名学者余文龙等。当时南京的大扇庄有大光路的吴世新,绫庄巷的梁松泉、曹成翁,石坝街的刘成纪等。销售折扇的店铺则多分布于建康路、升州路一带,生意十分红火。城外的石埠桥、扇骨营地区也有制作折扇的作坊。石埠桥当地农民农闲时制扇,农忙时种田,他们从周边地区采购回制扇材料,将其分为做扇骨和做扇面两类,制作好的制扇材料送至扇骨营一带组装,扇骨营一直是折扇的集散地。扇子组装好后,专门有扇庄、扇铺的老板根据材料、质量、工艺收购,在城里销售。因折扇是兼具实用性和欣赏性的日常物品,故而这一时期,名流显要、文人骚客、士农工商不同阶层均有痴扇者。

6ebc3d26-88fd-47c5-a3ca-c159a4373b31.jpg

金陵折扇结构示意(丁津津 提供)

新中国成立后,城内制扇业户组织起来,于1956年在集庆路成立南京秦淮制扇社,职工约60人,曾生产纸折扇、绢扇、舞蹈扇等品种,1965年被撤。1958年,十月人民公社制扇厂在栖霞区成立,将零散的制扇户组织起来,并招收学徒,生产制作宫扇、纸折扇、水磨骨折扇等,鼎盛时期制扇工有200人左右。当时生产的各种系列和档次的折扇不仅在国内销售,也通过上海进出口贸易公司行销国外,根据订单批量生产。1980年,该厂更名为南京金陵制扇厂,创制出用于室内装饰的大挂扇新品,并开始作为省市对外展示交流窗口,吸引着外国友人前来观光。90年代后,随着电风扇、空调的逐渐普及,以及折扇出口业的地域竞争,金陵折扇市场逐渐萎缩,制扇厂因此于20世纪末停止生产。部分掌握金陵折扇制作技艺的老艺人从制扇厂出来后,开设独立的制扇庄。如原制扇厂员工王克礼,其掌握制扇全部工艺,1993年曾成立“金陵王记扇庄”,制作的折扇不仅在南京销售,也远销北京、中国香港地区等地。2008年1月,金陵折扇制作技艺列入南京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6月,制扇技艺(金陵折扇制作技艺)列入江苏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老艺人王克礼、倪世金等人也相继被认定为金陵折扇制作技艺省、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2月18日,通过南京栖霞区人民政府、栖霞街道办事处的努力,在原金陵制扇厂的基础上,邀请了竹刻、制面、制骨等技艺高超的老艺人和工艺美术大师,成立了南京金陵折扇工艺研究所,专门研究、保护、传承金陵折扇制作技艺,生产制作金陵折扇,现有手艺人10位。目前,金陵折扇制作技艺有代表性传承人4位,其中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位,区级代表性传承人1位,项目保护单位为栖霞区文化馆。

二、金陵折扇制作技艺的特色与文化内涵


金陵折扇分扇骨、扇面两个部分,具体结构上又细分为扇面、沿边、大骨、小骨(扇芯)、芯梢、上板、肩、下板、扇钉、扇头等。制作一把金陵折扇需历经制扇骨、做扇面、穿扇面三个步骤至少54道工序。

(一)材料选择上坚持标准、因材施艺

金陵折扇以制作精美而著称,制扇艺人在原料挑选上有自己的标准,并根据不同的材料选择不同的工艺方法,凸显其天然特色。扇骨材料主要有竹、木两种,以竹为大宗。竹有白竹、方竹、毛竹、老棕竹、湘妃竹、罗汉竹、樱桃竹、桃丝竹、芝麻竹等,木有乌木、紫檀木、鸡翅木等红木,此外还有用象牙、玳瑁、兽骨等珍贵材料,品种达100多种。以毛竹为例,选择生长期在6—8年、向阳、土壤肥沃的竹子,秋季砍伐,人工运下山保证竹子表皮的光洁度,现在多采购宜兴、莫干山、九江等地的竹料。扇面有白纸扇和绢扇两种,白纸扇面多采用安徽宣纸或浙江富阳等地手工制作的桑皮纸,上过三层胶矾裱制而成,这样制成的扇面厚薄均匀、平正牢韧,绘上书画不浮不透,对水墨发色好,色彩还原度高。绢扇面则采用宁、苏、杭一带的丝绸。如今讲究的金陵折扇扇面主要用安徽泾县的高品质宣纸,扇钉用牛角制,沿边条则用真丝料。

(二)制作工艺上综合多种工艺美术技法

金陵折扇的制作综合了多种工艺技法,凝聚了历史上南京及其周边地区手艺人的智慧和传统手工艺发展的成果,极具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制作过程融入了削、雕、镂、钻、烫、刮、磨刻、髹漆、镶嵌等工艺,十分考验制扇艺人的技艺水平,在矾水浓度的配置、开梢的角度与薄厚、拿火的程度等工序上,全凭艺人们“口传心授”的传承与实践经验总结。水磨竹骨折扇是金陵折扇一大特色,以传统方法将带竹青的毛竹经过多次水磨抛光,揩磨光熟,表面不见一丁点杂质斑痕,制成的扇骨具有“白如玉、明如镜”的特点,光洁油亮,令人爱不释手。旧时为了使扇骨呈现出古色古香的特色,还会将竹扇骨进行油炸处理。金陵折扇的另一个特色是讲究扇骨造型和雕刻,在明清鼎盛时期最甚,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骨造型,有“如意头”“琴式”“螳螂腿”“水浪式”等;二是扇头造型,有“瓶式”“荸荠头”“橄榄头”“玉兰头”“方头”“圆头”“金鱼头”等;三是扇骨雕刻,通过浅刻镂雕形成别有洞天的景致,彰显自然天趣,再现书画笔墨情趣,与“金陵派”竹刻相得益彰,为折扇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增色不少。后来,艺人们在继承扇骨雕刻技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镶嵌技术。可用于镶嵌的珍贵材料有象牙、兽骨、红木、玳瑁、玉石、红珊瑚、金银、贝壳等。最初是简单地在扇骨上嵌方形或圆形的骨片,后来用雕刻拉花及造型工艺来变换形式,或用各种玉石、金属镶嵌,以形成山水花鸟、故事人物等不同图案。寸尺间的扇骨可谓是囊括了竹木牙角材质的大千世界。

(三)文化内涵上文人气息浓厚,彰显金陵地域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

折扇从宫廷仿制到民间推广,始终与士大夫、文人群体息息相关。明清时期来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是金陵折扇一大消费群体,折扇不仅可用于扇风,其形制玲珑易收藏,工艺精美可把玩,扇面坚实可挥墨,出于名家者更是价值不菲,满足他们彰显品位、财富的需求。金陵折扇的扇骨以竹为大宗,竹的形象和品性,历来受到文人的推崇与喜爱。明时,文人以竹为贵,冠以高洁、正直、坚韧、脱俗等美德,竹骨折扇被称为“怀袖雅物”,如今金陵折扇亦有“金陵雅扇”之称号,造型或优雅纤细,或古朴稳重,体现了文人雅士的品位。金陵折扇扇骨雕刻汲金陵派竹刻艺术精华,“不作过多人工修饰,寥寥数刀却意境深远,格调古朴而淡雅”,并擅竹刻书法,不少作品出于文人竹刻名家之手,方寸之间增添了浓郁的文人气息。扇面素面古朴、洒金典丽,工笔写意、丹青水墨、书法钤印莫不荟萃,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和文化的陶冶。后来直接衍生出了扇面书画这一艺术形式,通过扇页来创作、欣赏书画作品蔚然成风,影响至今。

金陵折扇的诞生地—南京,处于南北方交融地带,长江支流秦淮河穿城而过,历史上曾多次作为都城发挥重要的防御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引领作用,科举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书法绘画文学等都是当时社会生态的反映。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手艺,金陵折扇制骨工艺、竹刻工艺、扇面绘画等,彰显了金陵地域文化硕果,体现南京南北交汇、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特色,以及温润内秀兼具市井之气。

三、金陵折扇制作技艺弘扬振兴的可行性路径思考


通过实地采访、调研以及与金陵折扇制作技艺传承人沟通请教,笔者发现传承人普遍对传统工序和技法有着严格的遵循和继承,但是在产品创新、推介营销方面相对薄弱,销售宣传渠道都较为狭窄,不少南京本地人对金陵折扇的知晓度也很低。笔者认为,弘扬振兴金陵折扇制作技艺,从技艺和产品本身出发,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一是继承传统工艺,精益求精。金陵折扇为全手工制作,因材施艺,每一把都是带有体温的劳作结晶,是匠人匠心的极致体现,绝非市场上机器化生产的普通折扇能够比拟的。因此,弘扬振兴金陵折扇,首要即是继承传统制作工艺,保持金陵折扇制作手工精细之特色,并不断精益求精,保证每一把金陵折扇的使用者都能感受到其工艺特点和文化特质。

二是发挥自身特色,打造代表作。综观我国各地的制扇技艺,苏州檀香扇、王星记扇、荣昌折扇、龚扇等都有其经典代表作,如檀香扇、黑纸扇、夏布扇、宫扇、竹编扇等。金陵折扇也需要发挥自身特色,以金陵折扇传统水磨、模雕工艺为基础,汲取金陵竹刻艺术养分,发挥本地金箔锻制业优势,打造“白如玉、明如镜”的水磨玉骨折扇、竹刻扇、金箔扇、大挂扇等这类具有代表性的特色精品。

097129f6-e35d-467d-9a2f-4bcbc31ddcc5.jpg

扁圆头镶嵌波浪纹乌木棕竹玉竹扇(王克礼 制作)

三是保持文人扇特点,彰显金陵文化。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南京还享有“世界文学之都”荣誉称号,其地域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金陵折扇的形成与发展即是脱胎于此,深受滋养。科举文化、古都人文、文学意象等都可以反哺于金陵折扇的扇骨雕刻、扇面纹饰、扇面书画的设计制作,保持文人扇清雅秀丽、内涵丰富的特点,彰显金陵文化。

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尤其是传统工艺,除了以必要的数字化记录手段,保存在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组成的档案里,更需要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去学习去参与,培养新的传承人。手艺人及其职业得到社会尊重,产品得到大众和市场的认可和喜欢,就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就会大大避免人亡艺绝的遗憾发生。这就要求传统工艺必须走出深巷,走向大众,贴近现代化生活,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注入新的时代活力。

〔作者简介:丁津津,女,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非遗保护中心)馆员,研究方向为非遗保护研究、文化遗产展示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