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非遗在活态传承中活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顾名思义,不是以物质形式存在的,比如一段传说、一项技艺、一门工艺等。非遗工作的重点,是对这些项目进行保护和传承,使其长存永续、历久弥新。
师徒传承 薪火不绝
4月28日,《江苏省淮剧团2024年定向培养淮剧表演、器乐表演专业学生协议书》签订工作开展。从200多名考生中选拔出的40多名学员,正式走上新一代淮剧传人培养之路。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淮剧传人培养尤为重要。早在2008年,淮剧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后,盐城市就启动江苏省淮剧团新学员的招收和培养。十多年后,当年的学员中诸如张伶、刘亚军、王登洲等人已经走上舞台,通过省淮为其打造的《牙痕记》(青春版)、《狸猫换太子》(传承版)、《小镇》(传承版)等剧目,逐渐站稳脚跟,成为新一代淮剧传人。
郑荣军教学生剪纸(资料图)
市级非遗项目北龙港剪纸传承人郑荣军,原是盐城市盐渎实验学校美术教师,酷爱家乡的剪纸艺术,在经过自身大量实践后,拜入本地剪纸大师王柏林门下,逐步成长为青年一代的剪纸艺术传承人。由于美术功底好、眼界开阔,郑荣军的剪纸作品能紧跟时代,受到多方好评。难能可贵的是,他将自身特长与教育工作相结合,其主持的“妙剪映红心”项目,向学生推广家乡剪纸艺术,手把手教学生感受非遗之美和爱国情怀,实现学科育人的价值。
从市文广旅局文化遗产处获悉,目前盐城市5个国家级非遗项目、70个省级非遗项目和134个市级非遗项目,均已经实现了机构传承和师徒传承,并形成一套有效的传承机制。
传承基地 发扬光大
2023年6月,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与盐城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江苏省系列活动暨“水韵江苏·非遗购物节”启动仪式,在东台西溪旅游文化景区举行。活动中,省文旅厅、市政府、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领导共同为“盐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揭牌。
陈银付指导学生进行瓷刻(资料图)
盐城非遗学院负责人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大丰瓷刻代表性传承人、盐城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陈银付。盐城非遗学院也是盐城市非遗领域首次建成集传承、展示、基地、营销于一体的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中心。
2020年6月,建湖杂技传承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该基地集杂技演训、旅游体验、非遗展陈、公共服务于一体,内设建湖杂技非遗展示厅、排练厅、演艺厅、名家名师工作室、杂技影像馆、体验馆、凤凰书架等,可同时容纳300多人学习生活,可一次性接待100多人的旅游团队。2020年,成功创建成首批“江苏省非遗旅游体验基地”。
裔小萍在传习所向学生展示淮剧身段(资料图)
据悉,在非遗传承基地建设方面,盐城市设立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裔小萍工作室,目前,市县6个专业淮剧团有40多名中青年演员得益于她的传承。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旧”思路改造的淮剧小镇,打造了9个散点文旅实景演艺场景和1个水上实景文旅演艺秀,并建起非遗传承人陈澄传习所。在大丰恒北村建成4000平方米的中国瓷刻艺术馆,用于学生的实习培训,首届招收学生200余名。
融入市场 用活非遗
“阜宁大糕”新建生产基地3万多平方米,从业人员近万人;“盐城八大碗”建成生产基地6个;“东台鱼汤面”连锁店40多家,加盟店直接开到南京、上海、苏州等地;伍佑醉螺、建湖藕粉圆、滨海五粮粥等全部上线,成为网上热炒的打卡点……近年来,盐城的非遗项目频频出招,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出圈趋势。
只有融入市场、融入生活,来自民间的非遗项目,才会真正在火热的生活中火起来,在活态传承中活下来,实现自身发展。为此盐城市开展多项工作与活动,将非遗融入文旅事业,在东台西溪、建湖九龙口和大丰恒北村设立的非遗拓展基地,吸引非遗人才3万余人,6名传承人参加“全国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高级研修班;搭建展示平台。组织杂技、剪纸、龙舞等40多个非遗项目进景区,成为文旅融合的重要热点,并承办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江苏主会场活动;与此同时,盐城市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盐城非遗的开发,五年来投入4.6亿元用于建湖淮剧小镇、东台西溪等非遗项目建设。2023年春节期间,全市举办非遗展示展演活动100余场,沉浸式体验观众达520万人次,展销活动金额6000余万元。
作者单位: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
- 上一篇:烟火气满满!这场庙会已经热闹了三百多年…
- 下一篇:苏洼三眼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