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方塔
在古城江苏常熟,巍巍方塔,耸立于城之东部。它别具一格的造型,挺拔俊秀的丰姿,使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越发显得壮观。
方塔,因塔的外形呈正方形,故有此俗称。据塔下的塔砖铭文载,因塔旁原有一崇教兴福寺,故正式名称为崇教兴福寺塔。它初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距今已有近900年历史。据县志记载:“崇教兴福寺,在县治东北,宋建炎四年,有僧文用,谓邑客山高主位低,请立浮屠以镇之。知县事李闿之然其说,遂令建塔,功未半而僧卒。咸淳间,僧法渊撤遗构重建,高九级。”
巍峨耸立的方塔,与虞山有着一个动人的传说。古属吴地的虞山,从前叫卧牛山。据说在古时候,天上有条神牛偷吃了人间凡草,到常熟来将九万圩一片草场的青草吃了个精光。天帝知道后将牛罚作了山。但是,这条神牛很不甘心,时刻都想回天上去。不久,有一个老和尚来到常熟,见了这座神牛变的山能护一方风水,而又觉察到神牛时时想返回天庭,就化缘得来钱财造了一座九层方塔,作为拴牛桩。从此,神牛被拴住,再也无法回到天庭去了。于是,发起造塔的僧人文用,就用造塔拴神牛的传说,说服了县令李闿之造塔。后来传说中的那位老和尚,指的就是文用。不过,他用尽毕生精力,也没有造成此塔,仅建造半座塔就亡故了,留下了希望他的僧徒完成此塔的遗愿。又过了140年,到了咸淳年间(1265-1274),僧人法渊继承了文用的遗志,四处奔波,八方化缘,才造成了这座方塔。
方塔历经岁月和历史的洗礼依旧挺立
这座高67.14米的方塔,沿袭唐代砖木结构楼阁式形制,四面九级,盔形顶,逐层递收,立面轮廓呈抛物线。塔刹自上而下由复体、鼓形束腰、承露盘、相轮七重、宝盖、盔形龙首翼角、宝瓶、宝珠等构成。塔身是梭子形,柔和美丽的曲线,使人产生俊秀的美感。二层以上为方室,四壁为火焰形门洞,原来都供有佛像。塔顶像古代骑士的头盔,上有相轮,四条系角铁链,顶端是长长的金属塔尖,有向上直刺云霄的动感,增添了这座塔巍然屹立的气势。塔角舒展,四角以铁索与九层戗头相连接,檐角上各挂铜铃,风吹叮当响,悦耳动听。塔四周有栏杆,门洞外有回廊,游人可顺曲折的楼梯,从底层登至九层。站在顶层回廊上,极目四望,古城的景色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方塔建成后,可谓历尽沧桑,历经风、雷、兵、火等多次灾害。有记载的修塔共有7次。元末明初的战乱中,塔受到战火破坏。洪武八年(1375),由僧净惠重修。嘉靖四十二年(1563),塔第九层倾斜,由知县王叔杲募捐维修,才使恢复原貌。万历年间,塔身又受损伤,由邑人陈瓒、萧应宫重修。天启三年(1623),常熟地震,致使塔顶倾斜,几乎倒下。这时,由邑内名士、著名直臣顾大章胞弟顾大韶挺身而出,“倡众鼎新之”。他虽然为诸生,但很有名望,经他倡导,捐资者甚多,古塔修复。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塔院受损后又发生危险,性原、海静两位僧人,就去找当时朝中常熟籍名臣、山东巡抚蒋陈锡和他的弟弟内阁学士蒋延锡。他俩热爱家乡,慷慨解囊,捐了一笔巨款,修复了方塔院。乾隆十一年(1746),因王克明点塔灯不慎而失火,寺院大殿和塔受损不大。第二年,由督粮道程光钜倡导重建了方塔院大殿。咸丰十年(1860),在太平天国战火中,“寺毁而塔巍然独存”。僧天元于塔东南建屋三间。同治初,谣传塔下藏有白银,一些无耻贪利之徒,纷纷去挖掘,参与挖者均空手而回,谣言自然而止。后来,僧人明月四处募捐将塔基修复。光绪三十年(1904),邑人、前荆宜施道俞中颖、前铜梁县知事杨崇光,督工重修方塔的上面四层。民国年间,崇教兴福寺遗迹荡然无存。抗战中,方塔遭敌机轰炸,虽受很大影响,却奇迹般地屹立着。但在灾难深重的岁月中,古塔无人问津,四周遍地瓦砾,杂草丛生,塔内尘封网织,蝙雀栖身。塔顶的塔刹已向西北方向倾斜,其中方塔第四、五层损坏深度达两米左右,整座塔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常熟方塔被公布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9月对方塔开始修复。首先对塔刹进行纠偏。历时一年,全部抢修工程竣工,使古塔恢复青春。此后,在1986年、1999年,两次对方塔进行大规模的维修。新生的古塔,不仅是常熟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而且成为常熟古城的标志。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政协文化文史委员会
- 上一篇:大运河常州段何以再生繁花
- 下一篇:亭亭玉立东关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