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锡剧的前生今世
锡剧是常锡剧的简称,与越剧、黄梅戏同列为“华东三大剧种”,是常州唯一的地方剧种,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2008年,锡剧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常锡剧起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常州府阳湖县安尚乡东部乡民常唱的一种被称为“东乡调”的民间小调。后“东乡调”与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又吸收“采茶灯”的身段动作,发展成为曲艺形式的“滩簧小戏”。“东乡调”由说唱表演变成戏剧“滩簧”,最早的佐证资料来源于赵翼的有关记载。清乾隆三十七年前后,常州籍探花、有“江右三大家”之誉的赵翼回家乡阳湖县戴溪桥探亲时,观看村伶演戏,不知其名,称之为“里俗戏剧”,作诗记之:“里俗戏剧,余多不知。问之僮仆。转有熟悉者书以一笑。”此处的“里俗戏剧”经考证,即为早期的滩簧小戏。
常州滩簧由民间小曲发展为戏剧后,其间又经历了对子戏、小同场戏、大同场戏等不同阶段。
初时,滩簧小戏多为小生、小丑、小旦出场的“对子戏”,剧目以反抗封建婚姻和旧礼教居多,语言风趣,生活气息浓厚,深受群众喜爱,流传很快,最先跟唱的是无锡民众,由此发展形成了“常州滩簧”和“无锡滩簧”,常锡滩簧不但遍及了常州府所辖八县和无锡,还流传到了苏州、扬州和浙江一带,并出现了刻印的唱本。这引发了维护封建礼教的清政府的不安,将滩簧定为“淫戏”并禁演。常州市武进区博物馆馆藏了一块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官方禁滩簧碑记。石碑记载:“永禁演唱摊簧点做淫戏,及茶馆庙宇男女弹唱淫词艳曲,并士民聚睹匪类窝娼等情。如敢故违,许各该图耆董地保分别扭解,指名秉究。特示。道光三十年六月发阳湖县大宁乡十一都八图立”。大宁乡三十一都八图即今横山桥、郑陆一带。此类禁滩簧石碑在常武地区已发现数块,其他地方未见早于常武地区的禁滩簧碑记及相关史料记载。
清末,滩簧又增加了老生、老旦、花旦、滑稽等角色,进入“小同场”阶段。
自20世纪初常锡滩簧艺人奔赴上海开始,滩簧发展成为“大同场戏”。1921年,王嘉大建造了上海第一家专门演唱滩簧的“三民戏院”,将常州道情和宣卷演唱的曲目改编成滩簧演出,在上海轰动一时,上海各大报纸广告中,首先启用“常州文戏”剧种名。孙玉翠把京戏的手眼身法步和唱法引入滩簧,滩簧逐步发展成为多至几十人同场演出的“大同场戏”。1925年,常州文戏与无锡文戏合称为常锡文戏。
新中国建立后,锡剧空前繁荣。1950年,常锡文戏新华剧团(常州市锡剧团前身)成立。1952年,武进锡剧团成立,同年,常锡文戏改称常锡剧。1955年,“常锡剧”简称为“锡剧”。1957年,江苏省常锡剧协会成立,王嘉大任会长。1958年,成立常州戏剧专科学校并设锡剧科。锡剧《双推磨》《庵堂相会》《珍珠塔》等被拍成电影并在各地上映,《攀弓带》《杜鹃红》等先后获江苏省锡剧节优秀演出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玉兰花开》《卿卿如晤》荣获江苏省“文华大奖”,《夕照青果巷》荣获江苏省文华优秀剧目奖,《一代医宗》《苏东坡》荣获江苏省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天涯歌女》荣获江苏省第六届戏剧节优秀剧目一等奖。2022年,《烛光在前》斩获第十七届全国“文华大奖”,这是锡剧首次获得全国“文华大奖”,也是常州市在该奖项上的首次突破。2023年,常州成功举办锡剧发展大会,集聚锡剧八大流派,广邀“华东三大剧种”名家大师,发布《锡剧发展常州共识》,推动各流派交流互鉴。
《烛光在前》作品展演
当然,跟其他戏曲一样,锡剧也面临着观众结构老化、队伍青黄不接等困境。为振兴锡剧事业,培育锡剧后备人才,常州锡剧团与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长期合作;武进锡剧团与江苏省戏剧学校签约,开办“武进锡剧班”,定向培养锡剧专业的学生。常州市文化部门还组织专家编纂了锡剧音乐乡土教材,录制经典唱段,在多所学校进行锡剧普及教学活动。锡剧人也通过不断创新适应新形势,古老的锡剧必将越过藩篱,爆发出强大的生机。
作者单位:中共常州市武进区委党校
- 上一篇:“双百”榆树并肩生 风华正茂沐清风
- 下一篇:汲古润今,在保护活化中“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