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风物

百年新市街 几代手艺人

2024-09-04    李响 宣梁 朱陶

乡音,深深印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是我们沟通情感、传承文化的纽带。江苏因为独特的历史文化与地理环境,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方言。而我们南通,北方文化、江淮文化与吴越文化在这里彼此交融,语言的地域差异更为明显。可以说是“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

南通通州二甲镇,虽然地方不大,却是南通最复杂的地区之一,这里每个人都会说多种方言。二甲镇有个市街,和南通的寺街不同,它是市场的市,叫新市街,虽然带着一个新字,但这条街的历史已有百年,街上还有不少传统的老手艺。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ad4bcc29085841fdbbd2873430d18009.jpg

几把挂着的旧秤,一辆二八大扛,墙面上“秤店”两个字,一下子把人拉回了从前。做秤的师傅叫邓炳涛,今年已经76岁,祖辈是兴化人,爷爷奶奶那一辈就来到二甲定居,谋生的手艺是做秤,一直传到他这一代。做秤用南通老话讲是“打定盘星”。在他一屋子的秤当中有个传家宝,出自老一辈人的手艺,而他自己的拿手手艺就是几把小秤,做工精细,小巧玲珑。邓炳涛介绍,小秤一般是人家盖房子、搬家买的,寓意称心如意。

小秤虽然寓意着吉祥,但已经失去了称重的功能。就像邓师傅店里那些已经生锈了的秤杆和秤砣,它们见证过老街往日的辉煌,如今躲在角落里岁月静好。邓炳涛一直守着老店和他的老手艺,一方面是为了老街上还在用秤的人,让他们有地方修个秤、做个秤,另一方面,就是对老街的那份眷恋。

现在,街上的老人家都是用二甲话交流感情,而在一百多年前,他们的祖辈都是从各个地方聚集到这里的,83岁的曹永康老人祖上就是泗洪人。据他介绍,他们那边的人是讨饭到二甲的。

清朝时候,垦荒者集聚到这里形成集市,时称“南安镇”,后来转移到镇西二甲坝,将坝名镇,就有二甲镇。二甲的先民来自各个地方,所以二甲人说他们的话是“夹沙江”一点也不假,有启海口音,带点江北味道,形成了通州东南方向的二甲话。以盐为生的二甲先民不但形成了自己的语言体系,他们偶然间还发现并掌握了一种古老手工印花织物的制作技艺——蓝印花布。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d8b9ec8bb6b54ea89e58950820d552ce.jpg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0d1bf4bbf804451ea39d4123a4d86ae5.jpg

二甲蓝印花布最早出现在汉代,明朝中叶进入鼎盛时期,清朝时,二甲所产的“小青缸”蓝印花布更被选为向清代朝廷进贡的地方特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十分重视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正兴染坊”的当家人王振兴更是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二甲人的心目中,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发扬光大,生根发芽,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作者单位:南通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