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风物

南通海门:飞针走线不亚红妆 沈绣首位“绣郎”的传承与创新

2024-11-13    袁晓婕 黄天玲 杨礼庆

“绷、绷、绷”,在针尖刺破布帛的细微声音中,一双灵巧的手上下翻飞,一片粉白相间的荷花花瓣逐渐绽放在绣布上。这双手的主人就是沈绣传承史上的首位“绣郎”郁宗翰。

郁宗翰。黄天玲 摄

郁宗翰。黄天玲 摄

沈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江海大地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从创始人沈寿开始,历代传承人多为心灵手巧的绣娘。作为首位男性传人,郁宗翰自大学毕业后正式从事沈绣刺绣。这些年来,他的作品屡屡在国内艺术大赛上获奖。

打破传统,从“偷艺”到学艺

10月中旬,郁宗翰刚刚参加了工艺美术行业一年一度的重要盛会——苏州工艺美术博览会。回来后,他便紧锣密鼓地为即将在11月举行的艺术展做准备。“这是我和周老师的第一次个人艺术展,精选的是我们比较喜欢、满意的作品。”郁宗翰口中的周老师是他的母亲周武珍,也是沈绣的第四代传人、海门沈寿刺绣研究会副会长,从艺超过50年。她的作品蝉联中国民间工艺博览会“七连冠”,获江苏省民间文艺最高奖“迎春花奖”。她至今仍在一线从事沈绣的刺绣、教学工作。

在沈绣之家成长起来的郁宗翰,从记事起便对母亲长年累月坐在绣架前的身影印象深刻。在耳濡目染中,他对沈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即便守着名师,郁宗翰的学艺之路也不平顺,最大的原因是沈绣传承人多是女子,没有男子学艺的先例。“虽然我知道他悟性很高,但我一直没有答应他学习沈绣。”周武珍告诉记者,她不肯教儿子的原因一方面是基于传统,另一方面也是舍不得儿子吃刺绣这份苦。

在这种情况下,郁宗翰只能“偷艺”。周武珍刺绣时,他就在旁边看看、问问,也会想想,如果是自己,该怎么绣。

2007年大学毕业后,郁宗翰再次正式向母亲提出拜师学艺的请求。这次,周武珍没有一口回绝。原因是,她一直在物色心仪传人,但总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成功。此外,她真的发现了儿子在刺绣方面的天分。有一次,周武珍绣一幅石榴,郁宗翰在旁边说:“这边加几针高光,这边加几针阴影,效果会更好。”周武珍索性让儿子动手绣了两针,石榴子果然颗颗分明、鲜艳欲滴。周武珍的心结由此打开——儿子有天赋,又发自肺腑地喜欢,不如让他试试看。

虽然得到了母亲的支持,学习沈绣这17年里,郁宗翰仍遭遇了不少社会上的异样眼光,对此,他看得很开:“别人怎么想,我没办法管,坚持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没什么可怕的。”

周武珍和郁宗翰。黄天玲 摄

周武珍和郁宗翰。黄天玲 摄

挑战难度,这个徒弟收得不亏

周武珍破例收下这个男徒弟其实也是因为她有一个迫在眉睫的难题需要解决。从艺50年,周武珍的刺绣技艺可谓炉火纯青,一根细细的丝线可分为16丝,每丝又可分10毛,周武珍可用这1/160的丝线在绣布上绣出比蚊子脚还要细密的花纹。如何挖掘沈绣技艺的最大潜能是她一直致力探索的难题。

“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我们有许多传世名画,我一直想用沈绣技艺复原这些画作。”2008年,周武珍成立沈寿刺绣艺术周武珍工作室,通过双向交流、大师授课等人才培育形式,先后培训学员700余人次,其中不乏绣技出众的人,但复原名画的工作却迟迟难以开展。原因是,绣娘们多以刺绣为生,要复原名画首先要对画进行深入研究,将画作制成绣稿,再进行配色。这些工作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却无法体现工作量,没有绣娘愿意接单。

郁宗翰入门后,周武珍将这项工作交给了他。他们选中的第一幅作品是清代宫廷画家徐扬创作的《姑苏繁华图》,这幅画作全长12米多,描绘了当时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据统计,画中约有1.2万人,近400艘船,50多座桥,200多家店铺,2000多栋房屋。画作原稿有部分已经失真、失色,郁宗翰花了小半年时间才修复了画稿并制成绣稿。为了让画面更生动,凡是能看到正脸的人物,他都设计了五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神态和表情。这幅1比1还原原作的绣稿全长12米,周武珍和16名绣娘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完成。即便贴近作品来看,也几乎看不出绣线的痕迹,恍若浑然一体,如笔墨描绘而出。

“这个徒弟,收得不亏!”周武珍笑着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她先后复原了《捣练图》《伯牙鼓琴图》《千里江山图》等传世名作,郁宗翰做了大量别人不愿意做的基础工作。

坚持创新 老技艺融入新元素

虽然得到了母亲的肯定,但作为一名绣郎,在沈绣这条由女性主导的艺术路上,郁宗翰须克服重重困难。与女性的双手相比,男性的手指更加有力,但也注定难以像女性那般灵巧。要克服这个困难,郁宗翰每天至少要练两小时基本功。“刚开始只能绣简单的花卉或衣服上的绣片,有一次,周老师交给了我一幅启功先生的荷花图,我知道自己算入门了。”

经过十余年的学习和练习,郁宗翰灵活掌握了齐针、套针、扎针、铺针等十几种沈绣传统针法的运用。作为一名绣郎,郁宗翰身上有一些绣娘难以企及的优势,那就是敢于创新。为了进一步提升沈绣作品的光影表现力并丰富其画面张力,他在传统的针法上进行改进,尊重传统技艺,又不拘泥于传统。“看到一幅画作,周老师想的更多是如何在技巧上提升,我想的最多的是如何通过明暗、虚实的结合,让图案更立体。”

郁宗翰最擅长绣动物。来到工作室时,记者被放在墙边的一幅巨型麋鹿吸引了:在黑色的背景中,雄性麋鹿宛如精灵降临,阳光照射在它的身上,鹿角、面庞、毛发都在闪闪发光,眼眸中的纯真更是让人一眼万年。这幅名为《眸泪》的作品是郁宗翰绣技最为成熟的作品,也是他迄今最满意的作品。令人叫绝的是,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麋鹿的眼神都会和观众有交流,鹿角处他用了几种针法相结合,让鹿角更有力量感。作品的黑色背景也是郁宗翰用黑色丝线一针一针绣出来的。这幅1.2×0.8米的作品,郁宗翰绣了整整两年,看起来仿佛只有棕和黑两种色调,却用了2000多种颜色的丝线。装裱好送回家时,这个七尺男儿看着麋鹿的眼睛忍不住热泪盈眶。

郁宗翰和他的作品。黄天玲 摄

郁宗翰和他的作品。黄天玲 摄

如今,郁宗翰已成长为一名成熟的绣郎,其作品《伯牙鼓琴图》《十二生肖人与动物系列——憨儿戏猪》《威虎戏水》等先后在国内的艺术大赛上获得奖项。

创作之余,他也加入了母亲的工作室教学队伍,只要有人愿意来学,他们都提供公益课堂,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到这门技艺,并从中寻找、培养传承人。郁宗翰表示,作为沈绣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他想做好沈绣这门传统技艺的传承工作,让这门手艺更好地发展下去。

作者单位:南通报业传媒集团 海门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