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墙龙膊子段
南京城墙是公元14世纪中叶由明太祖朱元璋举全国之力建造而成的一座旷世城垣,从内至外由宫城、皇城、都城、外郭四重城垣组成。今天,我们所称的南京城墙一般指的是第三重的都城城墙。南京城墙原长约35千米,其建造不循中国古代城墙方正规整的旧制,而是根据南京的山川地理,因形随势而建,呈现出不规则形。一方面将富贵山、覆舟山、清凉山、狮子山等沿线山脉纳入城内,提升军事防御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玄武湖、前湖、琵琶湖、外秦淮河等天然湖泊或人工河道,加以勾连形成较为完备的护城河水系。不过,在南京城墙的东北隅,有一段环抱富贵山的城墙,因其位置特殊,城墙外侧没有开挖护城河,被称作是南京城墙龙膊子段。
一、龙膊子段城墙的地理位置
相传诸葛亮曾称赞南京城的地势为“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其中“钟山龙盘”指的就是以钟山为首的山脉像龙一样盘踞在南京城东。钟山又名紫金山、蒋山,是南京海拔最高的山,也是金陵王气的重要体现。元末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听从儒士们的建议精心营建南京城。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命刘基卜定的新宫位置就位于钟山之阳,并以钟山西延山脉富贵山作为镇山,使新宫中轴线对准它,以期乘钟山之王气,永保国祚绵长。
图1 明朝南京山水城市格局示意图(源自贺云翱、干有成《“一湖两河”尽风流:南京玄武湖和内、外秦淮河文化探研》)
当年,朱元璋在修筑南京城墙时将富贵山包入其中,且因笃信风水,为了避免破坏钟山龙脉,没有开挖护城河,由此形成了南京城墙护城河的唯一一处缺环,成为后代兵家必争之地。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江宁府城图》(图2)中,可以清晰的看见从钟山向富贵山绵延的这段山脉明确标注着“龙膊子”,而环绕于富贵山外、位于琵琶湖与中湖(今南京白马湖)之间的这一段没有护城河的城墙,就是南京城墙龙膊子段。
图2 1898年法国人P·L·盖拉蒂绘制的《江宁府城图》局部
二、龙膊子段城墙的结构特点
从太平门出城,沿着太平门路向东出发,就可以看见龙膊子段城墙。此段城墙环抱于富贵山外侧,起止范围大约从今白马公园至琵琶湖,总长度约1000米,属于典型的半包山墙,墙基直接利用山体硬层作为基础,墙体由下至上均由城砖砌筑而成。城墙内外地势高低悬殊,外墙最高处达20余米,内墙最矮约1米。
图3 南京城墙龙膊子段地形图(段本欢 提供)
同南京城墙其他段的包山墙一样,龙膊子段城墙在修筑的过程中虽可依托山体节约部分成本,但是却面临着山坡汇水对城墙的威胁。龙膊子段城墙的排水系统可分为明沟排水和暗沟排水两种。明沟排水系统主要由城墙顶内侧的排水明沟与间隔布置的石质吐水槽构成,墙顶雨水首先流入排水明沟,然后再通过吐水槽排入城内,最后依据地形流淌汇集。相对而言,这部分雨水量较小,而更多的雨水则是来自富贵山北坡部分区域的汇水。结合南京城墙龙膊子段地形图(图3),我们发现在红星标记位置的富贵山山体与城墙刚好形成了一个小“堰塞湖”,是雨水汇集最多的地方,每到汛期,大量雨水汇集此处,为了及时排除汇水,智慧的古代筑城工匠又在城墙上设计了暗沟排水系统,通过在城内山体与墙体结合部设置暗沟通向城外,以便及时排出内侧山坡低洼处汇集的雨水。今天,我们在标红星处龙膊子段城墙的外墙中部看见的石质吐水槽,就是南京城墙暗沟式排水的重要实物依据。每当汛期来临,特别是在接连数日的暴雨之后,城墙内侧的小“堰塞湖”汇集的大量的雨水,便通过墙体内暗沟以及外侧吐水槽喷涌而出,就形成了我们所看见的“龙吐水”现象。
不过,由于年深日久的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龙膊子段城墙的防排水系统逐渐老化、破损,大量雨水的渗入导致墙体出现臌胀、开裂等现象。此外,暴雨过后,雨水直接从墙体下部的孔隙渗透涌出,不但会逐渐破坏墙体的黏结材料,形成更大的孔隙,而且进一步降低了墙体的整体性,长此以往可能导致城墙发生险情。
三、饱经战火的龙膊子段城墙及相关历史遗存
在南京城墙龙膊子段有一块非常著名的“太平门缺口碑”,2018年被评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该碑高184厘米,宽76厘米,碑面四周饰草叶纹,碑文阴刻楷书:“道光三十年,广西贼首洪秀全等作乱。咸丰三年二月十日陷我金陵,据为伪都。官军围攻八年不克,十年闰三月师溃,贼势益张,有众三百万,扰乱十有六省。同治元年五月,浙江巡抚臣曾国荃率师进攻金陵,三年六月十六日于钟山之麓用地道克之。是岁十月修治缺口。工竣,镵石以识其处。铭曰:穷天下力,复此金汤。苦哉将士,来者勿忘!曾国藩记并书。”
图4 暴雨过后南京城墙龙膊子段的“龙吐水”及渗水现象(夏慧 提供)
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运动席卷神州大地。咸丰三年(1853)二月,太平军正式定都南京,改名天京。此后,清军为克复天京、覆灭太平天国政权,与太平军开始了长达11年之久的攻防战。当年,为弥补龙膊子段城墙因没有护城河而造成的防御薄弱,太平军在城东北修筑了天保城和地保城两个重要的军事营垒。其中,天保城位于紫金山上(今紫金山天文台内),居高临下,正对龙膊子段城墙,控制山南麓一大片区域;地保城设于紫金山下靠近城墙根的龙膊子险要处,牢牢扼守龙膊子隘口,阻止清军靠近龙膊子段城墙。两座营垒,一上一下,互为犄角,形成易守难攻之势。
图5 太平门缺口碑(夏慧 提供)
在严密的城防体系下,从咸丰三年开始至咸丰十年(1860),清政府两次组建江南大营执行围攻天京的任务,均以失败告终。同治元年(1862)二月,湘军首领曾国藩派其弟曾国荃率军自安庆东下,拉开了第三次围攻天京的序幕。经过一年半的艰苦征战,至同治二年(1863)末,除了天保城与地保城,天京城外的其余营垒均被湘军攻克。同治三年(1864)初,湘军开始集中兵力进攻城东紫金山一带,攻克天保城。但太平军仍凭借地保城与龙膊子段城墙的严密防守坚持了4个月之久。五月三十日,湘军乘夜潜入地保城,经历一场血战,太平军数百名守卫官兵全部阵亡,地保城被湘军攻克,天京失去了最后一道屏障。湘军占据地保城后,在紫金山与城墙等高处架炮数层,连续十几个昼夜对龙膊子段城墙发动猛轰,将城上垛口全部打平,使守垛者不能停立。在炮火的掩护下,湘军偷偷在龙膊子处开挖地道、填装火药。一切准备就绪后,六月十六日,只听一声震天巨响,城垣被掀开一个20余丈的大口子,烟尘蔽空,砖石雨落,各军为石所掩埋、击伤者数百名。湘军直冲缺口而入,天京陷落。曾国藩为警醒后人勿忘攻克天京的艰难,在修堵缺口时立下此碑。
图6 左为东界碑,中为修复太平门东首外侧城墙记事碑,右为西界碑(夏慧 提供)
除了著名的“太平门缺口碑”外,在龙膊子段城墙上还镶嵌着另外两块修复碑,分别位于城墙的内外两壁,记载了光绪十二年(1886)修缮此段城墙的长度及责任人,同时在修复碑的两侧,还分别镶嵌着“东界”“西界”两块界碑,以标明修复城墙的起讫位置。当年,曾国荃克复金陵后,只是对龙膊子段城墙缺口进行了修堵,而其余因战火破损的城墙因资金有限,到后期才得以陆续修缮。
民国时期,随着近代火器的长足发展,南京城墙的军事防御功能日显薄弱。1931年“九·一八”事变及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为加强首都防备,对南京城墙进行改造,在城墙顶部开挖战壕,在城墙内部修建机枪暗堡,修建时将所在位置的墙体挖空,并灌入石灰砂浆作为暗堡基础,上面再用钢筋水泥砌筑,这些暗堡一般分布于城门附近或者城墙拐角的关键位置。据1948年绘制的《南京城防工事现况要图》来看,城防工事分布在南京城墙上的各种多达62处。
图7 位于龙膊子隘口拐角处的机枪暗堡(夏慧 提供)
龙膊子段城墙共设有两处机枪暗堡,分别位于龙膊子隘口拐角处和琵琶湖西侧城墙拐角旁,均是射击作战的关键位置。
图8 南京城墙龙膊子段今貌(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 提供)
1937年12月1日,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南京,南京保卫战正式打响。面对紧迫的军事形势,国民政府最终成立以唐生智为首的南京卫戍部队战斗序列,并构建由外围阵地与复廓阵地组成的城防体系,其中复廓阵地即以南京城墙全线为依托。在南京保卫战中,战斗进行得尤为惨烈,城墙上的那些城防工事就是这场保卫战的重要见证。
四、新时代龙膊子段城墙的修缮与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京城墙虽然表面看还相对完整,但早已隐患重重。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南京的拆城高峰期,受限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南京城墙的拆除从最初的抢险拆城发展为用砖拆城,到后来逐渐失去控制,对南京城墙造成了巨大破坏。幸运的是龙膊子段城墙因属军事管控区得以保存,不过由于70年代初在墙体内部开挖人防工事再一次对墙体结构造成了严重破坏。
80年代以来,南京城墙的历史文物价值逐渐被社会大众认识,1988年,南京城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和2012年,以南京城墙为首的“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项目两次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南京城墙的保护与修缮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南京城墙龙膊子段周边环境情况复杂、本体病害较多,更是成为南京城墙保护修缮的重点段落。近年来,南京城墙保护管理机构针对龙膊子段城墙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修缮工作,使其长期处于安全稳定的状态。
第一,本体病害维修。龙膊子段城墙的本体病害主要包括墙体表面局部鼓胀变形、纵向开裂、墙体表面植物根系侵蚀、墙面城砖风化松动甚至脱落,以及部分墙顶雉堞和女儿墙倾斜等。针对现存病害,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持续关注病害进展,遵循最小化干预原则,采取定期养护与针对性维修相结合的处理方式。每年定期对城墙除树除草;对松动城砖进行加固,对城砖脱落部位进行塞砌;对倾斜的雉堞、女儿墙,采取局部拆除后重新砌筑等。
第二,改善周边环境。墙体出现各类病害的原因除了650多年的自然风雨侵蚀,以及战争破坏、开挖防空洞等人为因素之外,城墙周边环境的影响亦是一个重要因素。龙膊子段城墙地形特殊,富贵山北坡部分区域的汇水对墙体造成严重威胁,大量雨水渗入墙体,并对内部进行冲刷,破坏墙体的结构。2021年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实施了龙膊子段城墙内侧截流排水应急抢险工程,通过在城墙周边开挖顶管的方式把水排走,从根本上解决城墙内侧小“堰塞湖”的汇水问题。
第三,科技手段应用。对该段城墙的城砖黏合剂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对城砖的强度、耐腐蚀度等性能进行测试评估,为有效保护城墙提供科学数据。同时,把该段城墙的裂缝、臌胀等病害纳入南京城墙监测预警平台系统,在人工定期巡查的基础上增加平台系统的不间断监测,持续不断地掌握病害发展情况,并为今后城墙的保护、研究留存原始数据。
如今,环绕南京城墙龙膊子段的太平门路是进入紫金山东郊风景区的重要通道,每天车辆穿梭,游人如织,却鲜少有人知道这段城墙充满神秘色彩的历史。作为一名城墙保护研究人员,笔者认为在保证城墙本体安全稳定的基础上,还应加强对其历史文化的挖掘与研究,以便更好地将南京城墙所保留的这一段精华展示给社会大众。
(作者简介:夏慧,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文博馆员,南京城墙研究会会员;段本欢,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文博馆员,南京城墙研究会会员。)
- 上一篇:兴化千垛:“梦里水乡,水润绿洲”
- 下一篇:强以德与无锡地方慈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