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渡千年!中国慈善从江苏走向世界
扬州市江都区东北部的小纪镇,古名小溪镇,这个地名为何而改?答案和镇上的一座艄公雕塑密不可分。原来,古时此镇有一位纪姓青年,为解乡亲们的渡河之忧,自造木船,免费摆渡,并将这份事业代代相传。人们为纪念这位无私奉献、造福百姓的青年,将此镇改名为小纪镇。
江苏作为下游省份,河流众多,历史时期常有义渡慈航出现,扬州、镇江等多地曾成立救生局与义渡会。在义渡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还诞生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与朗朗上口的诗词,形成了万众一心、爱民如子、无私奉献等精神品质。
一、义渡的形成
历史上的渡口有官渡、义渡与私渡之分。
所谓官渡,是由地方官府组织并管理的渡口,它的使用者通常为附近官署办公事的差人等,渡资免收。很多地方,官方也会通过财政拨款等形式,免费济渡百姓。
义渡是由当地士绅或有钱人等出资设置的渡口,渡工报酬由出资人承担,来往行人及货物等不用支付船资。
靠水吃水,运河边也常有私人出资设立的渡口,称为私渡。他们通过帮人摆渡过河而收取一定的费用,这些费用即是他们生活的主要来源。
《潞河督运图》(局部)
义渡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行人,促进了两岸物资与商贸的交流。在有些地方,为保证“义渡”的正常运转,也会由当地人捐款建造船只,置办渡田。
比如在高邮城西南40里的张公渡,“旧有私驾船者,操一舟射重利”,两岸百姓深感不便。康熙十五年(1676),由诸生张阳倡议,召集众人捐款设立了义渡,并在河南岸建庵堂一所,造大船一只,置渡田20亩。杨春茂和徐秀则设立了闵家义渡,置田20亩作为渡夫摆渡的工费。
有些渡口来回摆渡的船只很大,连马车都可以赶上船。即使南北漕运停止之后,这些渡口仍旧是两岸民众往来的重要通道。
《潞河督运图》(局部)
对于这些办义渡的义举,官府会给予免除杂差等奖励。一块立于清同治五年(1866)的静海《东西双塘承办义渡永免杂差碑记》对此做了记述与说明:静邑东西双塘,为入省通街,公私往来,项背相望……余宰是邑之明年,兹村士民合词以请,岁修所需,乡民自备,若复承办杂差,力实承招据。遂允所请,除皇差外,其余应办杂差概予优免,以示体恤。俾善举不至中坠,他处仍不得援例以请蠲。
在发展过程中,义渡船只的职能日益丰富,除免费搭载行人渡江外,还衍生出水上救生、打捞财货等,救生职能尤为突出。
北宋天圣四年(1026),宋仁宗设置长江救生船,开创中国乃至世界水上救生活动之先河。康乾年间形成的官办救生体系,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完整的举国救生体系。
清中后期,官渡民间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官渡的运营也仰赖民间士绅捐资置田。在官渡难以覆盖之地,部分私渡虽可满足民众过江需要,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滥收费和摆渡难等问题,具有公益属性的义渡由此迅速发展。
▲周镐《江上救生》(原画藏于镇江博物馆)
二、江苏地区的义渡故事
虽然,如今江苏地区的义渡已经消弭,但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义渡故事和一句句朗朗上口的义渡诗词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流传至今。
01镇江义渡局:万众一心的合力
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战争结束,一些无家可归的散兵游勇流落到镇江充当“船民”,实际从事土匪勾当,商旅深受其害,地方官员治理无方。同治十年(1871),浙江余姚商绅魏其寿等“五君子”出资设立义渡,在官府支持下,创建了“瓜镇义渡局”,总局设在西津坊小码头,并在江北的瓜洲和七濠口设分局。
瓜镇义渡局
次年造帆桨大船10只,在小码头与瓜洲、七濠口之间往返对渡。1872年,还在小码头东侧建造待渡亭。义渡局建成后,其职能大致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救生,溺水人员被救后,还将得到一定的医疗救助、生活资助;第二,摆渡,江中无救护任务时,红船来往两县之间,免费渡客。
然而,镇江义渡局的建成并非一帆风顺,其在创办初期面临经费困难。为度过危机,发起人魏昌寿等报请地方官厅,劝谕镇江当时商界中洋货、洋药、洋行、杂货、钱铺五个行业的公会,请行业董事会员认捐轮办、管理局务。
五业认捐后,经费仍有透支,又经地方政府转上级政府批准,向江北仪征十二圩的盐业提取“盐厘”,向七濠口米行提取“米厘”,以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可见,义渡慈善机构在筹资创办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离不开商界精英、官府官员及民间慈善人士的勠力同心。
▲徐元佐创设瓜洲救生局因坍江自南门迁化城寺再迁大口示意图
02焦山救生总局:爱民如子的佳话
雍正六年(1728),扬州贤人张柘园、程封延慷慨捐地60亩,在焦山设立一艘救生红船,后又添置3艘,救助溺水百姓。
道光年间,焦山救生总局正式成立。同治初,常镇道观察赵吟蕉体恤民情,发现长江船只失事频繁后,他立即决定筹款接济救生会。同治三年(1864),训导徐国桢去南京拜见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曾国藩心怀百姓,委任他接手焦山救生总局事务。
徐国桢不负所托,到任后大力整顿救生局不良之风,修订详细章程,严惩腐败行为。每日天明,徐国桢即派船到江况险要的水域锚泊待命,“预防风浪,以便援救”,百姓溺水身亡之事由此大大减少。
焦山救生总局的善行不止于救生,其章程规定,冬季救活人口先换给棉衣,后用姜汤米去寒果腹,再发给路费;对已死者则用棺木掩埋;而对破损船舶则代为修理。由于章程周全,措施得力,焦山救生会十分兴旺,受到一方百姓的称颂。赵吟蕉、曾国藩、徐国桢等官员爱民如子的佳话,也流芳百世。
03京口救生会:无私奉献的善心
长江江面开阔,南来北往的船只必须经过兀立于江中的金山,水势凶恶,常有风高浪急之险,往来船只多有倾覆。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京口蒋元鼐、朱用载、蒋尚忠等15位绅士共创京口救生会,建造救生红船,实施江上救生,不少溺江百姓得以脱险。他们的善举极大地方便了两岸百姓的出行,保护其生命及财产安全。
京口救生会
这一义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也得到政府官员的资助和关心。丹徒县令冯咏常在大风天气到小码头亲督救生红船巡江。道光四年(1824),京都义士陈忠联感到西津渡救生船距离江北岸较远,“红船”出动救生受到时间限制,创立了瓜洲救生分会,与京口救生会形成南北呼应之势,会所设在瓜洲江神庙。
后来,瓜洲救生分会会址几经搬迁,所需费用均来自民间。为保证西津渡航运安全,1923年,镇江与瓜洲绅士倡议开创轮渡,成立了“普济轮渡局”,购买“普济号”渡轮,开创了近代渡运事业。经历了220年风雨的“京口救生会”,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京口救生会
在镇江市水上搜救中心积极推动下,2023年11月30日,京口救生会成功复会。新时代的京口救生会秉承“京江义救”的大爱精神,坚守“仁善义勇”的核心价值,成为镇江水上搜救的重要社会力量。
2024年11月28日,京口救生会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正式成为国际海上人命救助联盟(IMRF)的成员单位。这标志着京口救生会在国际救援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开启了从长江走向深海,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征程。
京口救生会正式成为国际海上人命救助联盟(IMRF)的成员单位
三、名儒阮元的义渡事迹
阮元,字伯元,号云台,邗江公道人,寄籍仪征,有“九省疆吏、三朝阁老、一代名儒”之称。他心怀善念,捐资济民,在瓜洲历史上留下了关于义渡的灿烂一页。
阮元小像(图片来源于网络)
2009年,工作人员在修缮阮元家庙时,发现一块石碑。碑上刻有官批捐置义产细目章程,共十六条。通过碑文可知,阮元用自己积攒多年的俸禄捐设义渡船只,造福百姓。章程的第十五条言明:
一设立义渡船也:由扬州至僧道桥,路(隔)湖津,宗祠造设大渡船一只,往来载人;(往)礼祀洲造红船一只,在仪征、瓜洲一带载渡办事人等,遇有风波便即救生。如救得溺水人者,优加奖赏。各船小修大修拆造,届期由塾中办理。官差优免。(括号内为原石碑模糊后新补)
两条义渡红船一条设于扬州到公道的水路,于湖上载人往来;一条设于瓜洲、仪征一带的水路,于江上渡人救生。阮元所造“红船”及其义渡功绩在民国《瓜洲续志》中亦有详细记载,这些义船名为宗舫、沧江虹、木兰身、曲江舫,“为金山上下济渡、救生诸用,三面使风,最为稳速。”
阮元家庙(图片来源于网络)
阮元也留有多首诗文记述自己所建的救生红船。例如,1819年冬,阮元进京给嘉庆祝寿后回粤,路过扬州,在瓜洲乘红船“宗舫”,“七日即到滕王阁下”。回到两广后,他兴奋地咏《宗舫》诗两首:
金山飞棹本名红,我遣来回楚越中。
帆脚远行须把定,莫教孟浪愿长风。
满江晴雪几舟红,颇似唐人旧画中。
扬子桥头万里浪,滕王阁下一帆风。
诗作用典巧妙,意境高远,抒发了阮元内心的无限快意。
白浪中的救生红船(图片来源于网络)
受到河床淤积、河流改道等自然因素影响,加之经济成本增加、商业化冲击等不利社会因素的打击,民国时期,义渡逐渐消弭。如今,在镇江的西津渡景区,建有中国镇江救生博物馆,人们可从馆内的方志典籍、碑刻雕塑中寻迹江苏义渡文化。
中国镇江救生博物馆(图片来源于网络)
长江流域的义渡文化是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义渡故事,铭记义渡精神,是在新时代讲好长江故事与中国故事的有效途径。
作者:马媛
马媛,女,江苏新沂人,2004年6月出生,汉族,现就读于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学(师范)专业,大三,中共党员。曾获国家奖学金,爱好历史研究与写作,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江苏省古代书院文化遗产现状及保护开发建议》等。
本文是基金项目:2024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推荐项目“历史时期长江流域的义渡文化与长江精神的阐释研究”(项目编号:202411117012Z)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成员:马媛、严倩、张雨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