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风物

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

2025-05-09    

“宫梳名篦,情同伉俪;延陵特产,花开并蒂。”常州最早叫延陵,这首民谣唱的就是常州著名的地方特产木梳和篦箕。梳篦又称篦栉或篦梳,梳和篦是两种东西,有着不同的作用。疏者为梳,用于头发梳理;密者为篦,用于筚去发间污垢。


梳篦历史悠久

梳篦的起源并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但梳篦行业却有着自己传诵千年的故事,祖师爷有赫连、皇甫、陈七子等。最早的骨梳出土于距今6000年的刘林遗址。常州篦梳最为出名,谚云:“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其制作技艺形成于魏晋时期,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隋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从常州市中心穿城而过,当时在怀德桥和文亨桥之间沿运河岸有一条花市街,整街满巷都是篦梳作坊,站在文亨桥上,头顶皓月,月光、灯光、波光交映,水声、步声、橹声、劈竹声相汇成乐。


IMG_258

篦箕巷


盛唐时,经济和手工业的高度繁荣催生了金银、玉、犀角、象牙等珍贵材质梳篦的发展,作为发饰的插梳也渐趋流行,寻常女子的发髻上有3-5把插梳装饰是极普遍的,因此常州梳篦也进入了鼎盛时期,梳篦花色繁多,不胜枚举,大的竟有二尺多长。


IMG_259

象牙梳


宋代出现了变异体“冠梳”,不论男女都可佩戴,且质地日趋贵重,其奢靡程度引起了宋仁宗的厌恶,明文规定冠梳不能以角为梳,且长度不得超过四寸,这才遏制了浮夸之风。


元代,常州梳篦从运河经长江出海,随着“水上丝绸之路”传到海外。


明清时期,文献中关于常州梳篦的记载渐多。清《常州赋》中有“削竹成篦,朝京门内比户皆为”的记述,“文亨穿月,篦梁灯火”是当时常州西郊八景之一,把古运河畔的夜景描绘得栩栩如生,历史上常州梳篦生产盛况由此可见。


清时,苏州织造局每年都要到常州定制一批高级梳篦进贡皇宫,李莲英为慈禧太后梳头用的常州产象牙梳至今留存在北京故宫,常州梳篦因此享有“宫梳名篦”之称。《武进工业调查录》载:“自清康雍间,漕运盛行,而梳篦之销流渐驰声于南北”。随着常州篦箕业的发达,花市街也由此更名为篦箕巷。


清末,篦箕巷的篦箕工场主要有卜恒顺、柳树春、许天兴、荣春和、康煜昌、蒋顺兴、屠泉兴7家,其中最古老最著名的是“真老卜恒顺梳篦店”,创设于明天启二年(1622)。


IMG_260

1915年常州真老卜恒顺梳篦店梳篦获巴拿马国际和平博览会银奖


篦箕业的木梳生产集中在西南郊,沿木匠街向南出清水潭约二里,一条小河岸边有一条小街,家家户户都做木梳,名木梳街。


梳篦益处颇多


梳篦主要用于日常理发梳妆,是古老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美人梳头歌》,描绘了美人晓起梳妆的情景,有韵致而不妖媚,细腻而不雕琢,兴寄遥深。大文豪苏东坡亦曾有“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低”的诗吟。此外,“玉笙初度颤鸾篦。落花飞,为谁吹。”“秦姬秾丽云梳发,持酒唱歌留晚发”这些优美的诗句更是对梳篦最精妙的诠释。除了女子用于梳理头发的发梳外,还有古时美髯公梳理眉须的眉梳和胡梳。


其次,梳篦是古代八大发饰之一。古时女性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了插梳的风气。插梳之风始于新石器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蔚然成风。唐宋时期的梳篦更是精雕细琢,且非常奢靡,唐代绘画如张萱《捣练图》、周昉《纨扇仕女图》及敦煌莫高窟、榆林窟的壁画中均能看到,诗人王建在《宫词》里这样描述:“玉蝉金雀三层插,翠髻高丛绿鬓虚。舞处春风吹落地,归来别赐一头梳。”明清梳篦基本保持宋制,工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插梳的习俗却逐渐停止了。插梳点缀的不仅是古人华美的装饰,更是各个朝代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之美。


IMG_262

《捣练图》


梳子还是重要的爱情信物之一。最浪漫的事,是陪你一起慢慢变老,最甜的爱情,是拙手为卿绾青丝。为爱人梳头,从古至今都是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很多古装偶像剧都还原了这一场景。《有翡》里,男主一边给女主束发,一边自白:“我胸无大志,既不想文成也不想武就,就想以后给媳妇儿做个簪花梳头的丫鬟”。连最会写情诗的元稹都说“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足见美人梳头这一场景,在文人墨客心里有着浓浓的爱恋意境。择许丝竹,借缕花烛,笑将皱纹数。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IMG_263

蝴蝶梳


梳篦代表情意,也蕴含着健康的祝福。俗话说,头梳千遍,病少一半。梳头养生自古就被百姓推崇,《黄帝内经》载“一日三篦,发须稠密”。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曾说,“头当梳栉,血流不滞,发根常坚”。宋代陶毂在《清异录》中说:修养家谓梳为木齿丹法,用奴婢细意者执梳理发,梳无数日,愈多愈神。在中医理论里,人的头部是“诸阳所会百脉相通”,因此经常梳头能调理经脉,使固发去风,容颜悦泽,故梳子还有个美名:木齿丹,比喻梳子为木齿的灵丹。


缘何常州梳篦“第一家”?


制作梳篦的主要材料为毛竹、木材,从开料到成品,一把木梳需经过28道工序,而一把篦箕则有72道半工序之多。常州成为梳篦重要生产基地,与临近原材料产地有关,木梳的主要原料黄杨、石楠、枣木、梨木来自苏南、浙江、福建,篦箕的主要原料是毛竹,宜兴的金张诸、银罗埠,正是苏南浙西毛竹的集散地。而朝京门附近,恰恰是宜兴和湖州来常的水道交汇处。同时常州梳篦闻名天下的另一原因是工艺先进,常州梳篦用生漆胶合,能下水不脱,并能换破齿,用起来可不刺痛头皮。用黄杨制作的梳篦,因其木质细腻、纹案清晰,并具治头痛、去痒等功能,尤为珍贵和流行。


常州梳篦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雕、描、刻、烫”技艺的同时,揉合日用品、工艺品、装饰品种种特点,不断推陈出新,其中,有融艺术欣赏保健功能于一体的“长寿梳”,有“四大美女”“红楼十二钗”等造型欣赏梳,有蝴蝶、龙凤、京剧脸谱、民族娃等旅游纪念梳,以及如琮似玉玲珑剔透的各式篦箕,真是百梳相映成趣,千篦独具匠心,令人爱不释手。


IMG_265

四大美女梳


IMG_266

京剧脸谱梳


来源:常州史志,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