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风物

方志中的那些中秋民俗风情

2025-10-09    

“秋”,《说文》:“禾谷熟也。”古人以禾谷成熟作为“秋”这一时序季节的特征。春华秋实,人们庆贺丰收,祭祀天地、祖先,祈求来年的丰收,中秋节便是这个季节最重要的民间节日。旧时,苏州人过中秋颇为讲究,斋月宫、烧斗香、走月亮、虎丘曲会、石湖串月、宝带赏月等民俗活动有条不紊,蛮有“心向”。


接下来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方志书籍中的那些民俗风情吧


IMG_257


《江苏省志 · 民俗志》


中秋早晨祀祖,吃桂花糖芋头。中午,各商店宴请店伙,赏节钱,作年中第二次的结账,决定店员去留。晚间,全家团圆宴饮,有邀至亲参加的,这顿饭叫“团圆饭”。饭后,吃月饼、赏月,称“圆月”。俗谓“七月半定旱涝,八月半定太平”,镇江人称“谢太平”。


IMG_259


妇女“斋月宫”,亦称“敬月”(海州、丹徒)“供月”(南通)、“祭月”(海州)。谚云“女不祭灶,男不拜月”。徐州、连云港地区男子虽拜月,但行礼后,不再与问斋月事。于庭中或宅前空场对月设香案,供神马,案上置盘,盛月饼、菱、藕以及其他瓜果和豆类,妇人、小儿叩头致祭。高邮俗谚:“中秋在家不拜月,出门遭雨雪。”徐州人拜月在明月升起后,在院内向东设供桌,摆上各种月饼、水果,然后燃烛上香,在香炉内插上“月姥娘”(姥娘是对外祖母的称呼)马,然后全家人在家长的带领下,依序叩拜,低声祝祷祈福。拜毕,全家人在院中设宴进餐,共饮“团圆酒”,谈笑赏月。夜深后,焚“月姥娘”马撤供。将供品,如西瓜、石榴、葡萄、枣等水果及月饼等分食后,即可撤宴。拜月用的大团圆饼(即千层月饼)切开分食时,以圆饼半径分割,每块成三角状,大家都吃,俗称“得月沾光”。


南通供月之讲究者,于案头置盆景,并将所供各种瓜果精心搭配,组成戏剧名称,多者占用方桌三四张,供品不下数十种。未生育妇人往往偷供桌上的芋头带回去吃,为的是求子。


IMG_260


《扬州画舫录》记扬州中秋斋月,以纸绢作宝塔,士女围饮,谓之“团圆酒”。月亮东升,点亮宝塔灯,妇女开始拜月。(扬州竹枝词》道:“八月中秋月光清,满街锣鼓闹闲身,光明宝塔光明月,便益男人看女人。”八月十六日,大家小户要接女儿回家来吃剩下的“团圆月饼”。


连云港在月亮未起时摆好香案,案上放香炉烛台,香炉后面置三杯茶或白开水,或酒。前边供糖饼、各种水果和煮熟的芋头、山芋、花生、菱、藕、毛豆等。讲究人家必备八大件:西瓜取其团圆,石榴取其多子,柿子寓意事事如意,花生别称长生果,枣子、栗子寓意早立子,螃蟹谓之“螃蟹爬月”,一块最大的“团圆饼”(亦称“光饼”)。祭月开始,燃香点烛放鞭炮,同时焚烧印有月官图案的“月光纸”,人人皆向月亮磕头,然后把三杯清茶向着月亮泼去,从每种供品上各掐一小块抛向月亮,谓之“破供”。祭月时,妇女都穿新衣服,承担主祭的老祖母更须穿红裙。摆供、破供、烧香、点烛、烧纸及至分食西瓜、团圆饼均由主妇动手。供品中不可有梨(讳言分离)。祭月结束时,全家围坐吃供品,西瓜和团圆饼须每人一份。不在家的,则把他的一份留给他本人吃。吃剩下的芋头皮、果壳等堆积一处,待第二天下午才能倒掉。


IMG_261

《故园今夜月》丰子恺


十六日接女儿、女婿来家团聚吃饭,俗称“带闺女女婿来家翻芋头皮”。人八月后,商店便在门前悬挂特制的“月饼灯”。月饼灯均为圆形,以木作骨架,外面绘“和合二仙”“嫦娥奔月”之类。店之间常有争奇斗胜之举招徕顾客。悬月饼灯的主要目的还在于推销月饼。商店中。一般过了中元节即开炉烘制月饼,至八月初十后,“月饼展销大战"进入高潮,这时连许多平日不出门的姑娘、媳妇也多出来观灯,同时选购月饼。商店中的月饼,最受欢迎的是“套饼”:一大月饼在下边,往上依次叠放较小的,可套八至十层。


IMG_262


最上面放一个“白兔捣药”。家宴“团圆酒”后,雅兴高的人,多外出与朋友散步赏月,携带酒菜,遇行人少、地势高、视野开阔的地方,即可坐地饮酒、赏月吟诗。高邮中秋,娘家给新嫁的女儿送节礼,但不留餐。有外孙的,外婆要送扎的“宝塔”至外孙十岁止。此日求婚者常带雄鸡、鹅、藕、月饼去女家“追节”。


江南及里下河地区斋月烧“斗香”。斗香底盘周围一尺多长,高四、五六、七层不等,形如宝塔,最上一层,裁纸为斗,中贮线香屑,燃时香烟缭绕。斗旁插两面小旗。富家及大商店陈设“财神会”制作的财神不满一尺,而台阁、几案、乐器、博弈、戏具、什物亦缩至寸许,士女聚观。


IMG_263


苏州、常州的妇女晚上三五成群,往来游行,谓之“走月亮”。无锡“走三桥”,妇女要走过三座桥。阜宁、高邮、仪征,村妇有晚上偷瓜的,谓之“摸秋”,谓可以得子。南京盼得子的妇女,中秋晚至夫子庙游览,过桥一行,可求得子。


俗以中秋夜的晴雨占次年元宵的阴晴。谚云:“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雨打灯。”“雨打上元灯,云罩中秋月。”徐州称:“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年雪打灯。”海安谚称:“亮月子在云里拱,来年虾、鱼要绝种。”


《苏州市志》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出门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团聚,吃月饼赏月。旧时,苏州稻香村茶食店每逢中秋,必把“五路财神出巡仪仗”等小摆设,陈于店前供人观赏。现在中秋节前亲友多以月饼相馈赠。而走月亮之俗,已演变成到宝带桥等风景地去赏月。


IMG_267

《平江区志》


中秋节这天家家亲人团聚吃月饼。另有糖芋艿、红菱、鲜藕、石榴、栗子、白果等可口时令佳品。至晚上,把这些物品供奉于桌几上,取西瓜一个,雕成月形,置于供桌上,供桌中央供一香斗,并插满彩旗,迎风飘扬,真有月宫仙子降临之象。焚香点烛,叫“斋月宫”。传说元朝派兵进驻民家,要十户人家供养一个元兵,人称“鞑子”。十户人家只能合用一把菜刀,引起百姓愤恨及反抗,为了统一行动杀元兵,就在月饼上贴上纸,写上暗号,这就叫“吃月饼杀鞑子”,所以苏式月饼底面贴有一张小纸,直传至今。


IMG_269


中秋时节,三五成群外出,边走边赏月叫“荡月亮”。各店家门口都小摆设,如月里嫦娥、吴刚伐桂等。更有不惜巨资,精心制成小模型。最为可观的是齐门星桥巷内,有姓胡的一家,制作的月宫模型,吸引了众多荡月亮者,每到中秋日参观者接踵而至,热闹非常。


IMG_270


民间还以中秋夜晴雨情况来推测次年元宵时阴晴。有谚云:“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雨打灯。”



IMG_272


《沧浪区志》


中秋节为农历八月十五,因时值三秋之中,故名“中秋”。中秋节又叫仲秋节、团圆节,俗称“八月半”。要从香店里买来香斗,香斗是用线香编制成升斗形,中纳香屑,插塔香一束,下粗上细,逐级递减,香前饰以纸扎的月宫,十分精致。将香斗上的塔香点燃,移至庭前,焚于月下,这就是苏州人中秋斋月宫必有的节目——“烧斗香”。中秋之夜,天上月圆,人们也期望着团圆。中秋斋月习俗,是古代月亮崇拜的遗风,也是人们祈求人间团圆的反映。


IMG_274


月饼是中秋的节令食品。月饼饼圆如月,象征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因此深受欢迎,也是节日馈赠亲友的上好礼品。


中秋至今仍然是最受当代中国人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但已少有人行斋月宫之举,只是家人团聚宴饮,外出散步赏月,亲友互赠月饼而已。


IMG_276


《金阊区志》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俗称“团圆节”。月饼的习俗延续至今,中秋节前亲友多以月饼互相馈赠。苏式月饼下衬一小纸,据说是元末民众起义作为信号之用,沿传至今仍保留遗风。妇女在中秋夜三五成群着新装走月亮。因为旧社会妇女很少出游机会,借此可尽情踏月出游。如今走月亮之俗已演变成到石湖、宝带桥等地去赏月。


IMG_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