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历史

钱谦益与虞山诗派之渊源

2022-02-28    

虞山诗派是重要的诗歌流派,这是古今学者的共识。流派分为两种,一种是由文学社团发展而成,另一种是后来的研究者根据共同创作风格的作家群的实际情况归纳而成。中国文学史上的诗歌流派属于后一种情况居多,如唐代之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均为后人归纳出来的,王、孟及高、岑本无自觉成派的意识。

虞山诗派虽然也是该诗派出现之后经过人们的不断研究归纳而出,但该派宗主钱谦益及派内成员的立派意识似亦现端倪。崇祯十五年十二月,钱谦益门生、虞山诗派成员陆贻典将常熟士人之诗作聚成一集,书名为《虞山诗约》,他请钱谦益作序。陆尊钱为诗派宗主,希钱氏设站立帜,确立邑里士人作诗的纲领。钱谦益自觉立派动向,在其逝世前一年即康熙二年,为诗派成员陈煌图(鸿文)的《陈鸿文诗稿》作“序”时亦有显露,“序”中钱氏盛赞陈氏之诗才,并希其诗引领里中诗人:“今余拔鸿文于众鸟之中,将取其麟前鹿后,龙文五色,自表异耶,抑亦翱翔四海,一飞而群鸟相从以为朋耶。其亦昌明古学,使啾啾百鸟、燕雀啁噍之属,胥化而为高冈歌舞之音。”又言:“余假鸿文之诗极论今古,盖有望于乡人子弟,故其辞不得而不详也。”告示邑内诗人以其诗作为创作楷模。这分明是钱氏作为诗派宗主对诗派成员的一种创作期望。

钱谦益《诗笺卷》与仲雪唱和诗手迹

钱谦益《诗笺卷》与仲雪唱和诗手迹

为虞山诗派鼓吹、培植后俊、倾注大量心血的钱谦益被公认为诗派盟主,他的知友黄宗羲在钱氏去世后所写悼诗《八哀诗·钱牧斋宗伯》中称钱“四海宗盟五十年”,是对他作为诗派宗师地位的概括和定评。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一字牧斋,后自称牧翁、牧斋老人、虞山老民、虞山白衣弟子、虞山俗衲、篯后人、聚沙居士、尚湖、绛云老人、敬他老人、聋騃道人、没口居士,晚年自号东涧遗老,世人称他虞山先生,常熟人。钱氏之先,始于篯铿(即彭祖),所以自称“篯后人”。他是吴越王钱镠第二十五世孙、北宋文学侍从钱惟演二十一世孙。他的祖父、叔祖都是嘉靖年间进士。少年即随父学《春秋传》,熟读《史记》《汉书》《吴越春秋》《三国志》《世说新语》等。十五六岁作《伍子胥论》《留侯论》,纵论古今,得到长辈赞赏。

明万历三十三年,钱谦益20岁时参与吴中最早的著名文社拂水文社,与瞿元初、顾云鸿、邵濂等文士读书论文,放言时局,钱谦益在文社中年纪最轻,却是关键人物。在这里他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25岁乡试中举,万历三十八年29岁时中一甲三名进士(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中探花的次年,因受党派之争牵累,丁父忧归乡期满而朝廷不予补官,在常熟家乡闲居10年。天启元年40岁时在浙江乡试考官任上被人诬告乡试有弊,受罚归里,天启三年召京后,又于五年在少詹事兼侍读学士任上因魏忠贤罗织东林党罪名被列入魏党《东林点将录》黑名册,受参劾削职返里。

钱谦益《诗笺卷》与仲雪唱和诗手迹

钱谦益《诗笺卷》与仲雪唱和诗手迹

崇祯元年47岁时召京赴阙,出任礼部右侍郎,后因温体仁、周延儒与之争阁臣之位,被诬“结党受贿”,次年再次削职归里。以后至崇祯十年又被常熟奸人张汉儒迎合温体仁之意诬告他与门生瞿式耜“居乡不法”,被掌持朝政的温体仁从常熟逮捕入北京刑部狱,次年狱解返乡,一直闲居至崇祯十七年63岁时甲申明亡之变。明亡之后,福王监国,在南京即皇帝位,改元弘光。钱谦益被起用任礼部尚书。弘光朝仅维持一年,清大军南下围攻南京,钱在危险之际与大学士王铎等30余人开城迎降并随例北迁,被授礼部右侍郎兼管秘书院事、《明史》副总裁。顺治三年,也即降清仅5个多月之后,65岁的钱氏称病归乡。这次归乡,与在明王朝时多次归乡不同,其降清之事虽有免生民于水火和忍辱修完《明史》的心愿在内,但失节的羞惭及悔恨终郁结于心,遂生反清复明之念。

顺治四年正月,江阴反清义士、钱氏旧友黄毓祺起兵海上,由舟山出发,谋攻常州,钱氏命妾柳如是到海上犒师,后因遭台风海艘飘没,黄氏溺于海,登岸后因人告发被捕入狱。同年三月,66岁的钱氏受牵连,由常熟逮至南京下狱,经其妾柳如是全力谋救,40天后出狱,但仍被管制,不得自由行动。至顺治六年春,68岁时始得放回常熟,自此至83岁病逝。

《初学集·序》书影

《初学集·序》书影

钱谦益在崇祯十年《林六长虞山诗序》中说:“自余通籍,以至于归田,海内之文人墨卿,高冠长剑,连袂而游于虞山者,指不可胜屈。”由此亦可看出钱氏在故乡常熟长期闲居,与虞山诗人广泛联络的盛况,而广泛联络正是结社立派的活力和基础。钱谦益身在常熟,名望遍天下,崇祯十一年钱氏解京刑部狱归乡后竟至国人千里奔走以能到拂水山庄一睹钱氏风采为幸事。《明史纪事本末》记其事曰:“洛中之冠带,汝南之车骑,蜀郡之好事,鄠杜之诸生,闻声造门,希风枉驾,履痕交错,舟船填咽,邑屋阒其无人,空山为之成市。”(钱氏《初学集》卷四十五《明发堂记》也有此自况)钱谦益作为流派宗主的影响力自然也大大提升了虞山诗派的名望。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