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南巡和他在淮安的治河实践
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于康熙二十三年到四十六年(1684年—1707年)间曾经六次南巡,留下了许多家喻户晓的故事,其南巡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治河、导淮、济运。当时,淮安是黄、淮、运三水交汇之地,为黄淮襟要、漕运锁钥,高家堰又是拱卫里下河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屏障,因此,淮安地区是清代治河的关键,康熙帝每次南巡必到淮安视察,指授治河方略。康熙帝在这里努力践行其“一劳永逸、全面修治”的治河思路,体现了一位伟大君主追求社会安定、人民幸福的求实人格,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是清王朝入关以后的第二任皇帝,他熟谙文韬武略,具有远见卓识,在位六十一年,以实心为本,以实政为务,政绩卓著。他八岁登基,十六岁亲政以后便“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尤其是河务,康熙帝更是为之倾注了毕生的精力。
康熙帝在平定三藩、统一台湾以后,便视河务为首要。靳辅治河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淮、扬水灾并未明显好转,康熙帝为此殚精竭虑,日夜焦劳,他惟恐官员治河失法,遂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举南巡之典,不远万里,亲阅河工。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九月二十八日,康熙帝出京,开始了他的首次南巡之旅。十月十九日,康熙帝自宿迁至桃源县,视察黄河北岸一百八十里的各处险要工程,驻众兴集。十月二十日,康熙帝幸临清口,在靳辅的陪同下,步行阅视十余里,虽然泥泞没膝,亦不辞其艰。他还登上天妃闸,亲自勘察水情,见水势湍急,命改为草坝,另设七里、太平二闸,以分水势。康熙帝面谕靳辅:“朕向来留心河务,每在宫中细览河防诸书及尔历年所进河图与险工决口诸地名,时加探讨。虽知险工修筑之难,未曾亲历河工,其河势之汹涌泛漫,堤岸之远近高下,不能了然。今详勘地势,相度形势,如肖家渡、九里岗、崔家镇一带,皆吃紧迎溜之处,甚为危险,所筑长堤与逼水坝须时加防护。”然后,康熙帝登舟过清江浦、淮安府。
自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至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帝主要集中精力平定噶尔丹叛乱。在这几年中,河工人事变更频繁,总河一职十次易人,除靳辅外,其余九人皆不得力,造成河工日趋败坏。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第三次南巡。二月二十八日,康熙帝视察黄河南岸归仁堤、高家堰等处堤工,他对诸臣说:“治河上策,惟以深浚河身为要。河底浚深,则洪泽湖水直达黄河,兴化、盐城等七州县无汎滥之患,田产自然涸出。若不治源,治流终无裨益。今黄、淮交会之口过于径直,应将河、淮之堤各迤东湾曲拓筑,使之斜行会流,则黄不致倒灌矣。”康熙帝颁《修浚清口诏》《巡视河湖酌定应办工程诏》,具体制定了新的治河方案:深浚河身,筑挑水坝,开陶庄引河,浚直河道,拆除拦黄坝。
康熙帝制定的新的治河方略,于第二年由新任河道总督张鹏翮开始贯彻实施。首先拆除拦黄坝,深挖入海河道。旬日之间,河床深了三丈,宽了二十多丈,河水滔然入海,沛莫能御。到四十年(1701年)底,其他各项工程也陆续完成。次年夏,黄河又发生了特大洪害,这次大水是对新修诸项工程的严峻考验,康熙尤其关注。大水旬月不下,康熙命张鹏翮日夜守在河堤上。清口附近新修的挑水坝(今康熙御坝),在夏秋险情中,逼黄河大流直趋陶庄引河,循北岸而行,淮水从清口畅流抵黄,绝无黄水倒灌之患;洪泽湖高家堰堤工,几度发生险情,经加紧防守,终于挡住了咆哮的洪峰,经受了考验;其他工程也大都经受住洪水的挑战,徐州至海口黄河西岸堤坝、山阳至邵伯运河西岸堤坝屡发险情,民工冒雨抢修,总算没发生往年的决堤大患。这次洪灾,仍有洪泽湖上游河堤被冲毁,但灾情较往年小得多。各项工程经受住洪水的考验,令康熙帝十分高兴。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正月十五至三月十五日,康熙帝以河工即将告成,进行第四次南巡。二月初四,康熙帝御舟入清口,阅视天妃闸、御坝,颁《奖勉河臣诏》对河道总督张鹏翮及在河各官亲加奖勉,谕吏、工二部对总河以下各官“详加议叙具奏”。康熙帝还亲视陶庄引河,谕使引溜清口。阅视减水坝,申谕不可迎溜,防夺河洪。阅鲍家营,指授开浚引河,清江以安。阅中河口,命移建于扬庄,康熙帝谕河道总督张鹏翮曰:“仲庄清水出口逼溜使南,运口有碍,应将陶庄以下扬家庄处酌挑引河,令中河从此出口。”时清水出仲家庄,每当黄河暴涨,直射南岸,运口之灌在所难免,中河口门既移,则运口无患矣。康熙帝过清江浦,幸清晏园,御笔题写“澹泊宁静”匾额赐张鹏翮。张鹏翮将其泐石成碑,今碑石尚存。
作者单位:淮阴区政协文史办
- 上一篇:大运河畔,千年岁月,抗疫英雄从未缺席
- 下一篇:扬州:漆艺葫芦瓶复刻敦煌绝美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