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庄秧歌灯
咸丰十年春,太平军浴血攻克金坛城,金坛百姓为庆祝太平军胜利,在戴王府前搭起高台表演各种节目,其中就有秧歌灯。自太平天国后秧歌灯曾消失了几十年,民国二十七年由传承人陈全宝等领头在谈庄复兴,并频繁在金坛、武进、丹阳交界地区及茅山、句容一带演出。此后,秧歌灯年年延续,现为第六代传人。因秧歌灯活动的季节一般在春夏间,始称为“谈庄舞秧灯”,后称作“秧歌灯”。
秧歌灯中的表演人物,从身份、服装到脸谱形态,一概为古代戏剧中的相应角色。如“张生”穿书生服,“莺莺”穿小姐服,“浪子”穿公子服,“红娘”穿丫环服,“万先生”穿孔明服。“灯手”过去一律为男性,解放后根据演出需要,已逐步搭配女性参加,并且要挑选最漂亮、活泼的姑娘担任主角。
在长期的流传中,秧歌灯形成了如下特征:
1、既有源于古代戏剧人物表演的成分,也有对民歌、时令小调等的广泛吸收,又有从曲艺、乐曲中引进,还有从外地民间吹打演唱中直接移入,既有本土乐曲,又有外域乐曲,长期并存各自发展,具有曲目生成的多源性和本土与外来的共存性。
2、演唱的基本曲调、声腔充满浓郁的江南水乡风味,曲调抒情悦耳,舞蹈动作柔美朴实,轻松愉快,歌词通俗
流畅,动人以情,享有“九腔十八调,调调有花色”之誉,具有明显的地域特性。
3、从视觉效果上看,秧歌灯的配对表演、队形变化及相关道均有规律,皆以“圆”状为主。舞蹈动作轻柔文雅,舒缓秀气。表演时角色沉浸在规定情境中,含蓄儒雅,脉脉传情,具有典型的江南民间舞蹈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