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历史

吴江段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探索

2019-08-15    

京杭大运河吴江段(局部)

京杭大运河吴江段北起瓜泾口北侧与吴中交界处,南至桃源前窑村与乌镇交界处,全长56.4公里,其中盛泽鸭子坝至前窑村段大运河为苏浙两省界河,长度为13.7公里,目前由浙江省管理。京杭大运河吴江段是苏南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如今运河中最繁忙的河段之一,吴江段大运河拥有大量历史文化遗存,类型丰富、地位重要。吴江运河古纤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点,彰显了吴江段大运河的历史地位。如何保护挖掘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对于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吴江段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吴江段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种类及分布

大运河遗产包括水利工程及相关文化遗产、聚落遗产、其它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与景观环境以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大类。大运河吴江段的文化遗产有:

(一)水利工程及相关文化遗产

1.河道

(1)在用运河:京杭大运河吴江段。

(2)老运河:苏嘉运河。

(3)与大运河相关河道:吴淞江、太浦河、頔塘。

2.水利工程设施:吴江运河古纤道。

3.航运工程设施:三里桥、安民桥、安德桥、思范桥、禹迹桥、九里桥。

4.运河档案文献遗产。(1)运河河工档案:《江苏水利图说》《吴中水利全书》《吴中水利书》《论三吴水利》《三吴水考》《百城烟水》《读史方舆纪要》《宋史·河渠志》《明史·河渠志》。(2)历代与运河相关的志书:《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乾隆《江南通志》《吴郡图经续记》《吴江运河志》,弘治《吴江志》,嘉靖、乾隆、道光《吴江县志》,乾隆《震泽县志》,《吴江县志》(1994年版),《吴江市志》。

(二)聚落遗产

1.古镇:同里、黎里、震泽、平望、桃源。

2.古村:溪港古村落、四都村古村,龙泉嘴古村、南厍古村落。

3.古街:八坼老街、芦墟老街、盛泽庄面。

(三)其他物质文化遗产

1.古墓葬:王锡阐墓、徐灵胎墓。

2.古建筑:退思园、思本桥、耕乐堂、崇本堂、嘉荫堂、吴江文庙、垂虹桥遗迹、鸿寿堂、慈云寺塔、师俭堂、致德堂、先蚕祠、广福桥、香花桥。

3.古遗址:桃源广福遗址、梅堰龙南遗址、同里遗址。

4.近现代建筑:陈去病故居、柳亚子旧居、苏嘉铁路75号日军炮楼。

(四)生态与景观环境

运河沿线主要集中在八坼至平望段,頔塘沿线集中在平望至震泽段,两岸以农田、湿地、湖泊、河流等自然景观以及原生的乡村建筑景观为主。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宋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芦墟山歌、同里宣卷,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罗黄酒酿造技艺、平望灯谜、七都提线木偶。

上述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省级以上的,另外吴江还有苏州市及吴江区级的文化遗产三百多个,以及众多的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

二、认清价值超前规划,建立机制保护大运河吴江段文化遗产

(一)吴江段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价值

大运河是一项特殊的文化遗产,它跨地区、跨部门,又是流动的、活态的。就大运河吴江段的文化遗产而言,它的价值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1.精神价值。大运河自吴王夫差贯通江南河起,就流经吴江。吴江运河沿线地区也先后孕育了一批人口相对集中、商业相对兴盛的市镇。吴江与大运河相依相生,大运河是吴江的母亲河!京杭大运河蕴含无比深厚的精神价值,是吴江实现长久发展和繁荣的不竭动力。

2.科技价值。大运河吴江段的许多河堤是在湿地或是湖荡里挖河筑就,筑成的河堤要经得起湍急湖水长期冲刷,其难度可想而知。吴江塘岸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典型。这段塘岸从唐代开始修筑,但屡坍屡修,技术一再改进,经过数百年摸索,直至元至正年间才逐步稳定完善,显示了古人的智慧和毅力。吴江塘岸成为太湖流域的水利枢纽,现存的运河古纤道是“至正石塘”的一部分,其构筑技艺成了后来许多塘路效仿的典范。

有河就有桥,经过运河的船只数量多、吨位大,而且为了借风助行,很多船只设有桅杆用于扬帆扯篷。因此对于桥梁不仅要求跨度大,而且要求桥孔矢高达到一定高度,从而形成了吴江运河桥梁驼峰突起的独特形态。吴江三里桥矢高达12.5米,为苏州地区古石桥之最。吴江垂虹桥,长达数十孔,属薄型多孔连缀石拱桥,是我国桥梁史上的杰作。

3.历史价值。吴江古镇的历史建筑,是江南水乡文化与历史的结晶,是历史的活化石,古镇保留的民间习俗与风土人情,是研究江南社会演变的教科书。大运河吴江段的聚落遗产和其他物质文化遗产,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艺术价值。吴江有着较多的私家园林,占地九亩八分的退思园面积虽小,亭、台、楼、阁、廊、坊、桥、榭一应俱全,格局紧凑自然。退思园是设计空间的艺术,在有限的空间内,容纳了丰富的艺术之精华,使之成为能和任何一个名园相媲美的小型园林的典范。吴江大运河孕育出的民间文学和民间音乐虽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但都传递着朴素的伦理价值和情感价值。历代文人骚客途经吴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极具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高起点、高标准编制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规划

目前大运河吴江段已经改建成四级航道,通航能力大幅提升,是今日运河最繁忙的河段之一。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大运河为主体的水网和湿地系统正快速丧失,水质污染严重,严重影响运河廊道的生态功能和结构,一批珍贵遗产消失和破坏。

从大运河建设现状看,吴江还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和挑战。突出的一点就是规划滞后、保护乏力,与国家大运河文化带战略要求不相适应。吴江尚未编制关于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统一规划,运河沿岸居住区、工厂区、绿化区混杂,点线面之间、各个区域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呼应和联系,运河重要历史风貌正在流失或面临建设性破坏。

编制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统一规划势在必行。首先要明确大运河遗产保护的对象和基本要求,指导和协调遗产保护工作;其次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通过遗产评估,对大运河遗产提出保护要求,实现永续利用;最后在遗产保护涉及的社会领域,正确处理遗产保护与文化、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统筹协调发展,谋求遗产保护与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关系。

(三)条块协调理顺运河文化遗产管理机制

吴江段大运河保护管理问题涉及发改委、交通、水利、文化、文物、建设、规划和国土等部门,如果延伸到传承开发利用环节,还需增加旅游、体育、档案和地方志等部门。但是这些部门各管一块,缺乏总体协调和统筹兼顾,管理体制落后于发展。吴江境内,运河流经吴江开发区、松陵镇、平望镇、盛泽镇和桃源镇,各区域往往各取所需,根据自己需要进行项目建设,运河管理责任部门在履行主体责任时,相互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导致开发建设的愿景与产生的结果往往相左。

因此,必须成立吴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机构,由区领导领衔,相关区镇和部门参与,统一规划,明确各区、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和范围,属地实施。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目的,保护传承利用好运河文化遗产,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把分散之力改为凝聚之力,并兼顾各方面的关系和利益,通过统一、高效的协调机制,来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三、多方合力精心打造,建设独具吴江特色的大运河文化带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应局限于世界遗产保护区,还应从更大范围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利用,弘扬文化价值,生态保护修复,进而带动区域的文化繁荣、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真正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让大运河尽显吴江人文之美、生态之美、发展之美。

(一)设置吴江大运河文化带标识导视系统

立足运河,在重要河道经过处、沿线节点城镇和历史遗产分布点附近设置标识导视系统。根据各处的具体情况,可以是文字图案标牌式的,类似道路指示牌和旅游景点标识牌,也可以是电子标牌式的,通过扫描二维码和下载APP的方式,进行手机阅读标识导视。

(二)整合现有节庆活动,举办吴江运河文化节

吴江现有的文化旅游品牌活动大大小小有10多个,名称基本上与运河没有关联,而活动内容全部与运河息息相关。吴江大运河文化节不需另起炉灶,只要将现有的吴江太湖文化节更名为运河文化节,各区镇举办的节庆活动纳入其中。同时邀请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围绕吴江的运河文化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

(三)新建吴江大运河遗产展示馆

在吴江运河古纤道附近建设吴江大运河遗产展示馆,免费向市民开放。借助现代化、多样化展览手段,多维度宣传展示,全面介绍大运河吴江段文化遗产。让市民了解运河文化遗产价值,增强保护理念,使运河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四)恢复重建历史遗迹,丰富人们的“运河记忆”,建设一批人文故事地标

运河见证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很多遗存已经消失,存在于文字记载和人们的口头传说里。在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过程中,很有必要建设一批人文故事地标,唤起人们的运河记忆。

1.设立乾隆下江南路过吴江的标志牌。康熙和乾隆多次通过运河巡游江南,途经吴江。乾隆第一次巡游江浙,回京途中,在吴江八坼南斗圩设大营驻跸,此后第二、四、五、六次南巡都驻跸于此。乾隆第三次、第四次下江南,在当时的吴江二十二都吉庆寺驻跸。标志牌上可简要说明乾隆巡游江南的目的、驻跸的具体时间和写下的诗句等等。

2.重建敌楼。明朝嘉靖年间,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吴江也常受侵犯。县令杨芷在运河西侧盛墩袅腰桥北建吞海楼抵御倭寇。不久,杨芷在吞海楼上指挥将士奋勇抗击倭寇,取得了吴江抗倭史上著名的盛墩大捷。两年后知县曹一麟在袅腰桥对面的运河东岸新建敌楼,建成后,倭寇未敢再来侵扰。现有部分老照片存世,可依据老照片的式样重建敌楼。

3.重建松陵驿、平望驿。大运河吴江段曾有两个驿站,分别是松陵驿和平望驿。松陵驿位于垂虹桥东首,前身是吴江驿,明洪武年间称为松陵驿。松陵驿是出苏州城后的第一站,而平望驿是进入杭州的必经站。平望驿位于安德桥畔,始建于唐代,也兼水马驿运。唐宋历代文学家在平望驿留下了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五)建设运河小镇和运河社区

在建设运河文化带的背景下,吴江除了打造平望的“江南运河小镇”品牌,提升震泽的“运河丝绸小镇”品牌之外,还需要建设运河文化社区,成为人与运河和谐共生的社区典范。

1.八坼运河文化社区。八坼老街在运河沿线集镇中最靠近大运河,历史街区基本未被破坏,古朴风貌尚存。在运河文化社区建设中,要融入八坼农民画、松陵佛雕和松花蛋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色,注入大运河的人文气息和市民的生活习俗,实现运河与社区的共生共荣。

2.铜罗运河文化社区。铜罗老街临近烂溪塘,沿枫桥河两岸有南北两条老街,较为完整保留着廊棚,铜罗拥有多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省级的铜罗黄酒酿造技艺之外,还有吴江区级以上的木梳制作技艺、湖笔制作技艺和红烧羊肉制作技艺等,铜罗胡店村曾是徐霞客出游浙江歇脚过夜的地方,拥有林海天池这样的生态景观,完全可以构筑“生态+民生+文化+旅游”为一体的运河文化社区。

(六)旗袍小镇注入更多的运河文化元素

1.完善吴淞江源的内容。历史上旗袍小镇所在的盛家厍附近是吴淞江的源头,现虽然设置了“吴凇江源”的标志,但是缺少相关的说明。要开辟专门场馆,展示吴淞江的源头变迁、流经区域、历代疏浚河道加固堤岸、描写吴淞江的著名诗句和人文故事,同时也要突出吴淞江与上海城市发展的有机联系,使吴凇江源成为上海人到吴江的必游之地。

2.恢复中秋灯会。相较于其他地方的元宵灯会而言,秋灯则是吴江特有的风俗。中秋期间,吴江城内外张灯结彩,鳌山灯海。人们倾城而出来到垂虹桥畔看灯会,场面热闹非凡。现在水面举行已不可能,但放在旗袍小镇,完全可以增加人气。

3.恢复垂虹山歌会。垂虹桥畔赛山歌由来已久。清咸丰年间,芦墟“山歌王”杨其昌路过垂虹桥时,被一个皮匠拦住说要比山歌,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杨其昌便在这天下第一长桥放歌三天三夜。如今,以芦墟山歌为代表的吴江山歌已列入国家级非遗,吴江每年也和周边地区举办民歌山歌展演活动,但是活动地点从未在垂虹桥畔,不免有点遗憾。

4.举办垂虹雅集。古往今来,描写垂虹桥的文章诗赋不计其数,垂虹桥见证了各式各样的送客远行,最有名的当属“垂虹别意”。画卷用作画、题诗、题字的特殊方式演绎了五百前的一段文化盛会。旗袍小镇可以依托这一历史典故,邀请文学艺术界人士,举办垂虹雅集,提升旗袍小镇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七)保护运河沿线生态景观,延续运河风貌

千百年来,运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运河两岸农田成片,湿地遍布,村舍民居散落在乡野,有着典型的水乡田园风貌。然而运河两岸的生态景观今非昔比。对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而言,生态保护是重中之重。生态保护是文化利用、传承的前提条件。

1.坚决落实河长制。实行运河河长制,组织领导吴江大运河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包括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

2.打造吴江大运河生态公园群落。近年来吴江在大运河畔相继建设了一批生态园,如三里桥生态园、运河文化公园、芦荡湖湿地公园、胜地公园、莺脰湖生态公园、盛泽潜龙渠生态园、震泽湿地公园和桃源林海天池,可以在此基础上整合成吴江大运河生态公园群落,统一标识,设置群落分布图,强化包装,突出运河文化元素。

3.守护江南水乡田园风光,构建绿色廊道。运河八坼至平望段,頔塘梅堰至震泽段,两岸拥有大片农田,应着力培育出较大规模的稻花香、菜花黄的田野景观,以便再现江南鱼米之乡的意境。同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整治农村环境,建设苏式风格的民居。提升农业生态观光园,体验农家乐,守得住农田,留得住乡愁。

(八)加快文旅融合发展

加强运河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打造一些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运河文化旅游产品,借助全域旅游,进而使得吴江的运河文化遗产很好地传承下去。

创建运河之旅品牌,从松陵三里桥生态园到平望莺脰湖生态公园,这25公里的运河沿线分布众多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三里桥、垂虹桥遗址、八坼老街、农创田野乡村风貌、胜墩敌楼遗址、平望镇区老运河段,再加上世界文化遗产点吴江运河古纤道,完全有可能打响运河之旅的品牌。如果时机成熟,可推出相应的运河水上游旅游线路。

(九)启动吴江运河影像志制作,挖掘和传承“运河记忆”

从运河诞生之日起,关于运河的记载就在各种文献中陆续散见。吴江历代志书也对大运河有所记载,但是记述都很有限。现存最早专门记述大运河吴江段的志书,是明朝史鉴编纂的《吴江运河志》。如今运河面貌发生重大变化,需要以新的形式记录运河的变迁。吴江运河影像志以影像形式将运河吴江段的发展轨迹和文化内涵,汇聚成人们的公共记忆。

(十)弘扬丝绸文化,建设吴江丝绸博物馆

对于吴江来说,丝绸文化就是运河文化的重要内容。历史上著名的丝绸生产集散地就分布在江南古运河和頔塘沿线。吴江作为四大绸都之一的所在地,丝绸文化底蕴深厚,而博物馆是最能体现文化底蕴的权威场所。杭州有中国丝绸博物馆,苏州有苏州丝绸博物馆,湖州也在规划建设丝绸博物馆,在博物馆建设方面吴江不能缺席。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要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文化与生态的关系,突出吴江特色,彰显文化特征。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全社会支持和推动吴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