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历史

南京白局代表性传承人黄玲玲访谈

2013-09-19    

        南京白局是用南京方言说唱的古老曲种,最初是织锦工人为了调剂枯燥辛苦的织锦生活而自发唱起,由于是自娱自乐,演唱者不取报酬,完全是“白唱一局”,故名“白局”。2008年6月,南京白局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玲玲,1946年出生,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白局代表性传承人,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员,南京市曲艺艺术学会会员。14岁开始学习白局,原为南京市工人白局实验曲剧团女演员。如今,老一批白局传人只剩5人,黄玲玲是其中年龄最小的。

       黄玲玲完全掌握纪派唱腔,准确掌握白局新老曲牌70余首,并能结合自身特点游刃有余地将白局演绎得更加优美动听;吐字清晰,唱腔优美圆润,抑扬顿挫处理到位,表演乡土气息浓厚;扮相俊秀,情感表达细腻,性格刻画入微。其代表作品有:单口说唱《金陵遍地景》;双口说唱《王老头配茶壶盖》、《九十九间半》、《二姑娘害相思》;群口说唱《游局长赴宴》;创作新编白局小段《旅游营养学校唱金陵》。

         问:南京白局是扎根南京本土的独特民间曲艺,听说其产生与南京云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您能否给我们具体介绍一下?

         黄玲玲答(下简称为“答”):南京白局跟南京云锦很有渊源,白局是伴随云锦的编织产生的。过去,织锦工作劳动强度很大,枯燥无味,为了消遣,许多织锦工人在劳作之余便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哼唱些江南小调和明清俗曲自娱自乐,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慢慢的工人们觉得在机房里唱很不过瘾,就扩大到外面,每逢中元节的盂兰会,或者遇到婚嫁喜庆的事,老百姓就会请唱得较好的工人摆一局,这些工人“受请不受拘”,白唱不卖钱,完全是白摆一局,久而久之,这种业余演唱形式被群众称为“白局”,这就是白局的由来。清末时白局已经在南京地区盛行了。

         问:请问传统演唱的南京白局有哪些曲目?

         答:南京白局有近百个传统曲目,大致可以分为四类,有歌颂喜庆吉祥的,如《采仙桃》、《八仙上寿》;有演唱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的,如《卖油郎独占花魁》、《乔奶奶骂猫》;有反映民俗、介绍地名风景的,如《南京风俗景》、《金陵遍地景》;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唱时事的,如流传至今的新闻八大段,包括《抢官米》、《倒文德桥》、《打议员》、《鬼瞧病》、《三打横溪桥》等。建国后又编演和移植了大量歌颂新风尚的曲目,如《王老头配茶壶盖》、《雷锋颂》,都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

        问:南京白局在演出过程中需要传统乐器的伴奏,用到的乐器主要有哪些?所用曲牌又有何讲究?

        答:白局的伴奏乐器分为台下乐队的乐器和台上演唱者的乐器。乐队的乐器以二胡为主,还有琵琶、三弦、中胡。台上的演唱分单口(一个人)、双口(两个人)和群口(三个人以上),演唱者用的乐器也有几种,其中一人用鼓和板,其他人则拿着瓷酒杯和瓷碟伴奏,有人每只手拿两只瓷酒杯互相敲击,还有人拿着瓷碟用铁筷配合胡琴有节奏地击打,发出清脆的伴奏声。最初的白局表演者因地制宜选用了这些日常生活用品作为乐器,“贝儿得儿伴奏”(南京方言,指用杯碟伴奏)也因而成为南京白局的一大特色。

        过去白局剧团的老曲牌有54个,后来经过改良创新的又有十几个,加起来一共是70几个,但是常用的不超过30个,像《满江红》、《梳妆台》、《相思调》、《银钮丝》、《川心》等,这些都是白局独有的曲牌,轮流滚动使用,我们主要根据词的内容来定曲牌,曲牌决定了整体基调是欢快还是悲伤。

        问:南京白局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有什么独特的艺术特点?

        答:用鼓、用板、打碟子、打酒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就是南京白局独有的艺术特色。其他小的打击乐器有无都没关系,但是板和鼓是绝对少不了的,上了板鼓才能上韵。

黄玲玲60年代白局戏曲《白蛇传》表演者:卞惜芬、黄玲玲

        问:时代变迁对南京白局的发展有没有影响?

        答:白局的发展经历了三起三落。云锦最红火的时候,达官贵人都喜欢穿云锦服装,那时云锦市场很繁荣,南京有几十处机房,工人的收入很不错,所以当时摆场子不收钱,白唱,完全是自娱自乐。随着时代的变迁,云锦失去了皇室和达官贵人这个主要市场,丝织行业开始萧条,织锦工人无法养家糊口,民国时期白局就转向了市场,开始收钱,叫“红局”。由于白局和红局有些曲目是唱时事的,内容涉及到当时黑暗的时局,自然就引起了国民党政府的不满,开始打压白局,下令不准再唱白局,这样就没有织锦工人敢出来摆场子了。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白局也没有恢复,老艺人只是零散地摆场子唱红局,各唱各的维持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白局也因此受到了重视。上世纪60年代初,在当时南京市总工会主席夏冰流的组织下,南京市工人白局实验曲剧团正式成立。剧团成立后,散落在民间的艺人,也就是原来的织锦工人被组织到一起,每人都唱几段自己熟悉的段子,当时20几个人一共汇集到50几个曲牌。之后又对每人的演唱进行筛选,最终挑选了两人作为教唱和教二胡的老师,一位就是我的老师纪鑫山,另一位是聂少庭。1960年,白局剧团面向社会广泛招生,我就是那时候考进剧团的,当年才14岁。在剧团,我们练出了很扎实的基本功,这期间,我们还抢救、挖掘、创作、改编了100多个段子和剧目,采用说唱的表演形式,坐唱和彩唱相结合,很受群众欢迎。南京白局获得了新生,迎来了一个发展高峰。

         因为南京白局是用方言演唱的,外地人听不懂,走不出南京,我们演出最远只能到马鞍山,再远别人就听不懂了。另外,由于白局在伴奏上是借用京剧的锣鼓点子,并没有自己专门的音乐,这可能也是白局发展受限制的原因之一。之后经历了“文革”,1970年白局剧团正式解散,我也转业了。

        问:最近这些年,你们这些老一批的白局传人还在演出白局吗?还有多少人在继续坚持着?

        答:虽然在白局剧团解散后我也转业了,但业余时间我还是在坚持演白局,《机房苦》、《王老头配茶壶盖儿》、《南京新面貌》等都是那时经常演的段子。1984年,我的一些同学又自发集中到文化宫,把那里当成一个练习表演的平台互相切磋,仔细纠正彼此的唱腔,一板一眼犹如当年在舞台上表演,不过多年后坚持下来的也只有六七个人。

        这些年我们风里来雨里去寻找演出机会,演出最多的还是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2003年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把我们请去,15天一共演了30场,我们衷心感谢民俗博物馆给我们提供了这个平台。从1984年到2003年的20年里我们都没演过这么多场。平时只能自己唱给自己听,下面一个观众也没有。在民俗博物馆的演出还引起了南京众多媒体的关注,秦淮区文化馆随后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演出机会。2007年,南京云锦准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云锦伴生的南京白局又得到了重视。8月,南京云锦、白局传承人传习班开学,我和我的同学被请去担任老师,每个老师教一个段子,最初有50几个学员,持续教了半年,最后真正学会一点的只有5人。

        问:您对白局如此执着,在这么艰苦的氛围中勉力支撑,您的家人理解吗?他们能接受吗?

        答:我的孩子对我很支持,外出表演经费不足时他们都会赞助我,小孙子和小外孙还跟我学了些皮毛,2005年,我辅导他俩表演的南京说唱《老南京与小南京》还在南京市第六届少儿艺术团队文艺大赛中获得了表演一等奖。老伴许仁寿那就更不用说了,他跟我一样深爱着白局,因为他也是南京白局的传人,有近50年的白局艺术生涯。他也是在20世纪60年代进入白局剧团的,那时候他22岁,担当乐师,主要负责二胡和琵琶的演奏。可以说,我和他因白局而相爱、相守、相扶持,20多年来,我俩一起通过录音、录像、笔录等方式,把白局的段子、说唱方法、研究成果总结起来,收集了大量的宝贵资料,我们还免费教授了五六十个徒弟,带着他们外出表演。为了赶场子,一辆电瓶车上堆满了乐器、桌子、服装、道具,老伴载着我,从城南到城北,风里来雨里去,想想这些年也真是不容易啊。2009年,老伴被查出肺癌晚期,短短半年间住院7次,接受了4次化疗,可他在病床上还坚持为白局写谱,常常是针头一拔就一起跟我出去演出,去世前一小时,他已经很难说出话来,但依然用手比划着叮嘱我一定要安排好当天的演出……

        问:你们二老都为南京白局的传承付出了很多,都在尽力挽救这项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比如刚才您提到了跟老伴一起无偿招收徒弟,您能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教徒弟的情况吗?

        答:我们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表演之后,馆领导对我们很支持,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地,在这种情况下我萌生了一个想法,只有发展新生力量才能把白局传承下去,否则白局将变成金陵绝唱。所以我们通过登报等方式开始招生,那次招生引起了很多媒体的关注,有家电视台为此找到我们,特意拍摄了一部名为《收徒》的纪录片,用了3天时间记录下我们在民俗博物馆招徒的情况。经过媒体的广泛报导,不少人慕名找到民俗博物馆想跟我们学唱白局。我们挑徒弟的要求,嗓音固然重要,但人品更重要。在民俗博物馆演出的这几年,我们陆续收了不少徒弟,有社会上的爱好者,也有大学生,其中有一个学生毕业后做了北京东路小学分校红太阳小学的音乐老师,她们学校还计划把白局列入校本课程。这样的传承模式就很好,“我教你、你教他”,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孩子们从小接触到白局,起码对白局有最基本的概念,感兴趣的孩子可以继续学下去,我们以后也可以从中选出一些好苗子训练后上台表演,白局就能传承下去了。

        问:对于南京白局将来的发展,您个人有何想法和建议?

        答:白局发展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经费,目前白局就是靠我们几个老人在撑着,我们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但是总要添置表演用具、请人写些新段子,这都需要经费。我现在的想法就是多演几场白局,再用所得的劳务费发展白局。对于跟我学白局的徒弟,我全部免费教,旧社会白局的行规是满师后徒弟要帮唱3年,现在我都没有这些要求,只要她愿意跟着我去演出,我都分劳务费给她,不足的经费我再自己想办法,比如请子女赞助等。幸好现在有民俗博物馆这个平台,在这儿我们有个固定的演出场所,既能筹集到一些经费,又能让更多的南京百姓了解白局,我已经很满足了。

2001年在梅香楼表演《机房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