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历史

我家百年“颐生”情

2014-05-08    

        自从清末实业家张謇于1894年在家乡江苏海门常乐镇状元街西侧创办了“颐生酿造公司”,酿造了颐生茵陈大曲酒,我家就开始同“颐生”结下了百年的不解之缘。

       1890年前后,我的曾祖父黄葆芝在海门东部下三和镇(万年)开了一个酒作坊,在临街的店铺经营酒和杂货,也经销过颐生酒,方圆一二十里的人都来做买卖,生意十分兴隆。他的酒作坊原来的位置在现在万年镇的西头,解放后成为万年供销社的门市和仓库,是属于前店后作坊的那种门面,后面的作坊有一条长圆形宅沟围住,这条宅沟现在还保留着。曾祖父养育了七子三女,在当年可谓家族人丁兴旺。我的祖父是他的第三个儿子,叫黄香斋,1898年出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小时候听祖父说,在他六七岁时,曾祖父家不但自己土法生产粮食酒,也到常乐镇采购颐生酒,那种酒是以粘籽红高梁酿造的优质大曲酒为酒基,加入茵陈、佛手、红花、陈皮等十几种药草汁酿制,其色青黄透明,其味醇和爽净,清香绵柔,具有健脾胃、舒筋骨、活血的功效,而且价格不贵,当地的老百姓都喜欢喝。

        上世纪60年代初听祖父说,为了生意的需要,民国初年时,曾祖父和海门商界时常有往来。曾祖父在20多岁时听说了张謇创办的颐生酒在国外的博览会获得奖状,就到常乐镇酒厂看个究竟。有一次他竟然带回了一幅张謇书的对联、四张张謇书石刻拓片《通州海门分界石柱铭并序》和几只景德镇的细瓷碗。细瓷碗是张謇从景德镇定制的,烧制时写有祝福的话语并有张謇的落款,是他家办事时送给宾客的,可惜没有能保留下来。那幅张謇书对联挂在曾祖父家的客厅,50多年后祖父还能背下来:“来分一滴曹溪水,坐阅千帆楚客舟。”还有就是那件四张的石刻拓片,至今我仍然保留着。

        祖父黄香斋,从小就在店里帮忙,管理货物的进出,他继承了其父亲经商的的天赋。祖父结婚后向东开辟自己的新天地,在距老家60里外的南阳镇安营扎寨,独立经营了一家京货店(即百货食品店),当然也经销酒类,颐生酒是该店的拳头商品。祖父临走时向他父亲要了张謇的那幅对联,把它端端正正的挂在店堂正中,每天进进出出的乡里乡亲近千号人都能一眼看到,在不知不觉中宣传了张謇文化和颐生酒。父亲告诉我,他上小学时(1939年左右)还一直看到那幅对联。上世纪20~30年代南阳镇属海门县,镇南有一条东西向的河,河南属启东县,河北属海门县,镇里大的门店都在海门县境内。祖父的店面经过十几年苦心经营初具规模,店号取名“万源祥”,经营绸缎、布匹、百货、副食。他在农村收购棉花运往上海,再从上海购进农村需要的花布、百货,当时工业品、日用品经常翻新,新品种层出不穷,搪瓷脸盆、香皂、美孚灯、花露水等都是抢手货。

        当然,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祖父还通过他“万源祥”店号把张謇的颐生酒出售给千家万户,南阳镇向北不远就是海复镇,那里是30多年前张謇开创的垦牧公司的地方,所以老百姓都听说过张謇的颐生酒,很快颐生酒在江海平原东部沿海打开了销路。上世纪30至40年代,先是军阀混战,后是在日寇铁蹄的蹂躏下国破家亡,但老百姓还要生活,还要到田里劳作,还要到工厂做工,那时老百姓不知道什么是养生文化,只知道劳累了一天,喝一口价廉物美的颐生酒,能舒展筋骨,第二天干活就有力气,他们爱喝。渐渐地颐生酒的名声大振,销路也不错。

        祖父说,颐生酒养生的道理从“颐生”二字就能体现出来。“颐生”即“颐养生命”,中国文化历来有重视养生的传统,《周易?条辞传》就有“天地之大德曰生”一说,其含义就是“天地之间最伟大的道德是爱护生命”。老百姓干了一天活,舒筋骨、活血,恢复机体功能解除疲劳最重要,这种酒因为加入了中药,符合养生理念,是老百姓买得起的,所以在当年的战乱时期还能保持一定的销量。

        祖父从上世纪20年代初到南阳村经商,前十年还比较顺利,上世纪20~30年代他经常到上海进货,此时,张謇的事业先是走了下坡路,后是他因操劳过度而病故。可在上海滩张謇还是有很大的名气。从报上和历史资料上祖父了解了一些张謇实业发展的情况。知道早在1906年,以渔业为主题的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举行,清政府决定参加并任命商务部头等顾问张謇负责。那时,张謇的事业进入全盛期,两年间,他创办了19家大大小小的企业,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他的大生纱厂在1906年纯利润达49万两白银。在那届世博会上,张謇的大生企业提供不少展品,其中吕四盐场的盐、颐生罐洁公司的罐装食品、颐生酿造公司的颐生酒,这三项同获金奖,中国现代实业首次获世界认可。

        祖父的“万源祥”店号在南阳村经营了近20年,张謇的颐生酒也伴随了祖父20年,周边几十里的百姓通过“万源祥”品尝了颐生酒,了解了颐生酒,喜欢了颐生酒。到了1941年,日寇对启海地区烧杀抢掠疯狂扫荡,生意做不下去,不得已祖父决定举家迁往上海。他苦心经营了十几年的“万源祥”被迫关闭。对于商人,商号、店面和颐品牌就像他的“孩子”,由于日寇的侵略,这些“孩子”夭折了,祖父痛心不已,好几年没缓过劲来。

        1942年后祖父就一直定居在上海,在我的记忆中他始终没有回过海门,但他对青年、中年时期经营的“万源祥”和颐生酒的深刻记忆始终无法抹去。时间又过了30多年,到了上世纪70年代后期,祖父已经近80岁了,有一次祖父来信问我:“现在还有没有颐生酒厂?有没有颐生酒了?如果有,下次能不能带一瓶给我尝尝。”几个月后我去上海看望他,凭票买了两瓶50度的颐生乙种白酒带给他,他拿在手中仔细端详酒瓶上的商标和瓶中的淡黄色清沏透明的酒液,上方是一艘轮船在大海中远航,下面是繁体字“頤生釀造廠 在一九0六年榮獲義大利展覽獎章 江蘇海門常樂鎮”。我知道祖父相信佛教,已经戒酒20多年,他还会喝这瓶思念已久的家乡酒吗?那天,只见他神情庄重,缓缓的撕开去瓶盖上的鸡皮套,轻轻地拔去软木塞,放到鼻子下闻一闻,沉默许久,说了一句:“还是那个淡黄颜色,还是那种清香气味。”他没有喝一口,也许他根本无需品尝,只要看一看熟悉的家乡的酒,闻一闻那种淡淡的酒香,他就满足了,就了却了自己的心愿。

        祖父已去世多年,悠悠岁月,祖父品酒那件事已经过去了30多年,但祖父那种思念、怀念颐生酒的神态和感情我一直不能忘怀,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也许永远无法理解。

       2013年6月5日,首届张謇文化节在常乐镇举行,那天,我一大早就赶到会场,特地看了专门设立的海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其中就有海门常乐酒厂的颐生酒厂的展示,我在这个展位前仔细观看,颐生系列的品牌还真不少呢,有圆瓶蓝色包装的10年典藏40度,有金黄色的50度金奖颐生酒,有浓香型状元珍酿,有颐生尊素堂黄酒,也有不少适合大众的普通包装。那天中午我作为海门张謇研究会理事在关公岛陪同全国各地来常乐的张謇研究专家,其中有复旦大学教授沈渭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谢俊美、北京大学教授王晓秋等人。大家一起品尝了颐生酒,回顾了颐生酒百年渊源历史,谈到颐生酒文化博物馆的筹建。专家们都说,下一次来要到颐生酒文化博物馆参观。

        首届张謇文化节那天,我在颐生酒厂展位前索要了一本印制精美的紫红色宣传册,封面烫金印了“颐生”两个大字,下面是:百年颐生?传承千载,上方是一艘轮船驶向远方的大海,象征着颐生酒走向世界。这个寓意是深远的,这个道路是漫长的,这个任务是艰巨的。是的,张謇1894年创立的颐生品牌,正在通过我们的手,一代一代向世界传播,这正是张謇所期望的,是我的曾祖父、祖父他们所希望的!

张謇书石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