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历史

在古代,江苏人这样过端午

2022-06-06    臧磊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现代人的端午节,主要体现在吃上:鸭蛋、苋菜、粽子之类,虽然也知道划龙舟,但它离日常生活还有点距离。而在古代,没有电子游戏,没有电影电视,节日习俗中的娱乐成分被不断放大,他们的端午节也远比现在更为热闹。我们来看看江苏各地如何过端午。

天中佳卉图 清·陈舒

天中佳卉图 清·陈舒

端午节,你吃的是几样红?

端午饮食中,除了粽子,最有特色的可能就是吃红颜色的菜了,据说一是可以辟邪驱恶,二是讨个红红火火的彩头。

虽说都是“红”菜,但各地菜单不同。南京人的“五红”一般是:烤鸭、苋菜、鸭蛋、龙虾和黄鳝,南通人的“五红”就没有烤鸭,而是用红皮萝卜替代。

徐州地属北方,原本没这个风俗,但近年来人口流动频繁,饮食文化互动,徐州人也吃起了“五红”:苋菜、红萝卜、樱桃、鸭蛋,还有一红非常具有当地特色——红辣椒。

扬州也有吃“五红”的说法,菜单一般是:烤鸭、鸭蛋、龙虾、苋菜和黄鱼。但如果往前追溯,他们吃的可不只有“五红”,而是“十红”“十二红”乃至“十三红”。

中国人常在数字上做文章,“四”“八”“十二”都常用,“十三”这个数字不常见。近代江都人杨祚杰远离家乡多年,回忆起扬州的端午盛宴来,写了首《忆江南》:“榴如火,佳节庆天中。彩索朱符祛鬼魅,青蒲苍术逐蛇虫。午宴十三红。”

至于哪“十三红”,他没写全,只说是“例备五碗八碟,酒菜咸取红色,如樱桃、枇杷、萝卜、苋菜、火腿、咸蛋、猪肝、炒虾、蹄肴、黄鱼……之类”。

为什么会有“十三”之数?有学者认为,晚清时期,戏剧圈内,有画师为十三位著名京剧演员画像,有“京腔十三绝”“同光十三绝”之称,类似后来流行乐坛的“四大天王”的美誉,轰动一时,影响到日常生活,“十三”也就流行开。

比起“十三”,“十二”流行得更为久远一些。

清初的时候,扬州讲究的人家就开始吃“十二红”。一般是:烧仔鹅、烧鸡子、烧黄鱼、炒长鱼、炒虾子、鸭蛋、红豆粽子、苋菜、杨花萝卜、香肠、樱桃和枇杷。盐商有钱,他们的“十二红”比这个要精致,各家菜单也不一,有学者考证,其中有一道“樱桃肉”,“用嫩蚕豆米配烧红曲小肉丁,盘边围摆鲜樱桃而成。肉丁明亮殷红,豆似翡翠,真假樱桃相映成趣,荤菜素果相得益彰。乾隆第四次南巡时,在扬州就尝过这道菜”。

到了名作家汪曾祺生活的时代,吃的也是“十二红”。他在《端午的鸭蛋》里写道:“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但至于是哪“十二红”,“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

与扬州一江之隔的镇江,在清代也吃“十二红”,只是菜单和扬州有所不同:咸蛋、香肠、杨花萝卜(熏鱼)、苋菜、炒猪肝、炒河虾、红烧黄鱼、红烧趴蹄、红烧鸡块、吊炉烤鸭汤、豆沙粽以及枇杷。

菜品取“十二”之数,大概是象征着十二个月,寓意一年到头红红火火。

天中佳景图 元·佚名

天中佳景图 元·佚名

龙舟竞渡哪家强?

除了饮食,江苏各地基本都有赛龙舟活动。

在清代,云溪竞渡是常州人引以为豪的岁时景观。云溪指的是常州城内运河最为宽阔的白云溪。清代常州诗人洪亮吉的舅舅蒋衡家,因临水而居,每至端午,家里便住满了前来看热闹的亲友,人多到什么程度呢,即便提前十来天“制备角黍果饵以待”,都不够吃的。

常州龙舟名动江南,有“龙舟处处有,毗陵最为盛”的美誉。洪亮吉在《外家记闻》里写道:“端阳云溪竞渡有龙舟六艘,城内有五色龙,东门有大、小青龙,西门有金龙、白龙,北门有乌龙,共六龙。”

史学家赵翼也是常州人,在和朋友观看龙舟竞渡后,他在诗中夸赞“常州龙船天下无”。他在这首长诗中还具体描写了龙舟的样式:

俄看三龙蜿蜒到,震天铙镯轰前驱。龙身幻出锦鳞甲,金支翠羽红珊瑚。楼台都摄宝光内,化作贝阙都模糊……

“金支翠羽红珊瑚”,装饰得十分豪华了。

云溪竞渡,自五月初一始,一般持续一个月左右。选择这一时间段,固然是端午竞渡为民俗特色项目,同时也是因时近梅雨,溪水上涨,便于行舟。

镇江人的端午节有些独特。这是因为镇江和白素贞有着扯不清的关系。白素贞在端午这天喝下雄黄酒现了原形,之后才有了许仙受法海迷惑避居金山,白素贞水漫金山等故事。

历史上,很多文人去金山,都会想到这段故事。民国时有人写诗“洪涨昔曾难法海,苍松依旧护禅关”,说的就是水漫金山威逼法海的事。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明清时期的镇江人在端午节这一天,会到金山寺朝拜。镇江的一些药店也会在这天免费送汤药,书场剧场也会在这一天开讲或上演和《白蛇传》有关的内容。

镇江的金山竞渡在历史上也非常有名。晚明文学家张岱有一篇文章就写到了:晚则万艓齐开,两岸沓沓然而沸。翻译过来就是:江边有上万只小船开动起来,两岸人群嘈杂,像开水一样翻涌沸腾。

与张岱同时代的冒辟疆和董小宛也到金山看过龙舟竞渡。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写道:

时西先生毕今梁寄余夏西洋布一端,薄如蝉纱,洁比雪艳,以退红为里,为姬制轻衫,不减张丽华桂宫霓裳也。偕登金山,时四五龙舟冲波激荡而上,山中游人数千,尾余两人,指为神仙。遶山而行,凡我两人所止,则龙舟争赴,回环数匝不去。

当时有人送给冒辟疆一匹西洋布,薄如蝉翼,他给董小宛做了件衣裳。结果看龙舟时,被游人疑为是仙人下凡,数千人尾随不去。

苏州人端午节也划龙舟,他们在哪儿划?“五月胥江怒,水嬉观竞渡。”邵长蘅的诗点明了苏州人龙舟竞渡的其中一个地点是在胥江;《清嘉录》则说,“阊胥两门、南北两濠及枫桥西路水滨皆有之”,划龙舟的地方有很多。该书还说:端午前后,男女老幼每天都去山塘边看龙舟,“罗绮如云,山塘七里,几无驻足之地也”,而河中船“栉比如鱼鳞,亦无行舟之路”。十分热闹。

苏州一带,有一种说法是,端午节祭祀伍子胥。伍子胥有功于国,却遭谗言,被迫自杀。相传今吴中的胥口、胥江、胥定桥、怀胥桥等地名,都与伍子胥有关。而伍子胥冤死后,成为水神。端午赛龙舟就是为了“祭伍子,迎水仙”。

这种说法源自东汉赵晔《吴越春秋》。但到清朝时,这种说法可能就势弱了,一些苏州本土文化人也开始说端午是为了祭祀屈原的了。像将吴地风俗写入《吴歈百绝》的蔡云,便在端午诗中写道:“苦忆汨罗怀石时”。

闹龙舟(局部) 清·佚名

闹龙舟(局部) 清·佚名

南京的灯船别具一格

和云溪、金山相比,南京的划船活动就没有什么气势了。

张岱看过西湖竞渡、无锡竞渡,金山竞渡,也看过秦淮竞渡。所以他做了个比较。他认为,西湖、无锡的龙舟竞渡,是以“人胜”,最好看的是竞渡的人;金山竞渡看的是船,最有气势;而秦淮河没有龙船,只有灯船。

没有龙船,气势上固然不足,但灯船也十分抢眼。“年年端午,京城士女填溢,竞看灯船。好事者集小篷船百什艇,篷上挂羊角灯如联珠,船首尾相衔,有连至十余艇者。船如烛龙火蜃,屈曲连蜷,蟠委旋折,水火激射。舟中鏾钹星铙,宴歌弦管,腾腾如沸。士女凭栏轰笑,声光凌乱,耳目不能自主。午夜,曲倦灯残,星星自散。”

十余只船首尾相连,各船又挂上联珠灯,在夜里,从远处观望,就是一条巨大的灯龙,滑行在平静的水面上。船中歌舞不停,欢声笑语波及两岸。与金山、云溪等处相比,秦淮河的灯船自有它的旖旎浮靡之处。

明末时,秦淮端午还有一事足以夸口,那就是诗社。1619年,经谭元春、钟惺等人提议,由茅元仪出资,在端午节这天做秦淮大社,遍邀在南京的文人与会,“于是客金陵而称诗者靡不赴。其人则自卿公大夫,以至有道都讲、隐流游士、禅伯女彦,其地则自吴、越、闽、楚,以至土著之俊;其年则自八十、九十,以至八岁之神童,靡不操牍而至”。几乎集中了全南京城的文人雅士,英才俊彦。所有来参加的人,还都得写个命题“小作文”,即以这场盛会为题,“兼赋投诗赠汨罗”。

钟惺作了一首《秦淮灯船赋》记录了这次盛况,赋前有小序,说:小舫可四五十只,每舫载二十许人。用绳子将这么多只船连在一起,跟一条长船一样,“火举伎作,如烛龙焉”。

1625年的端午,秦淮又起午日大社,场面不次于1619年的那次。建文殉难大臣卓敬的后人卓发之见此不由感叹:忽明灯数十舫,烟霞撩月,丝竹厉天,首尾相衔,蜿蜒撇波而至。此秦淮胜场,为四方所未有。(扬子晚报记者 臧磊)

作者单位: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