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历史

盐碱地上盛开“蒲公英”

2022-12-22    李彤 梁红燕

全校师生加在一起不足200人,周围是茫茫盐碱地和拔地而起的石化企业。这所以渔家子弟为主的学校——连云港市徐圩新区实验学校,凭借着校园剧《小小蒲公英》夺得江苏省第十五届“五星工程奖”舞台艺术作品终评·戏剧类比赛金奖。

该校位于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先导区——连云港市徐圩新区。这是一片连杂草都要顽强生长的盐碱地,更是盛虹石化、中化国际、卫星石化等大企业先后落户,升腾着希望的开发热土。

校园剧《小小蒲公英》就诞生于此。该剧讲述了盐场学校的孩子们,从小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他们的父母奔赴各自岗位。学校地处偏僻,孩子们对广阔世界充满了向往,他们用画笔寄托自己的梦想。作品反映了在徐圩新区大开发大建设的进程中,当地建设者为城市发展做出的贡献。

该剧由著名编剧许一格根据该校二年级同学刘祉佑的插画改编,由国家一级演员、国家艺术基金评委成员化敏导演执导,该校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六名学生参演。

全体学生报名演员选拔

蒲公英的故事要从2021年3月说起。那一天,校园沸腾了,因为音乐老师葛晓红要排演校园剧《小小蒲公英》,正在全校选拔小演员。

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学校当时只有133名学生,大都来自附近的辛高圩、香河村、东陬山等地渔民家庭,距离学校最远的有六七公里,大多是留守儿童。当城里的孩子奔波在学钢琴、小提琴、唱歌、舞蹈的路上时,这些渔家孩子没有这样的条件。

让葛晓红惊讶又感动的是,全校的学生都报名了!葛晓红原本在市区一所小学任教,2019年,她报名赴徐圩地区支教,来到这所偏僻的盐场学校。在这里,她深感留守儿童太缺乏文化艺术方面的熏陶,她想给孩子们补上这一课。校园剧的设想也得到了徐圩新区管委会、徐圩新区社会事业局的大力支持。

一次,葛晓红看到教室黑板报上的一幅画:画中的小朋友变成小蒲公英,和爸爸妈妈一起飞向广阔的世界。这幅画的作者是该校二年级同学刘祉佑。“这幅画打动了我,很多盐场的孩子从小就没离开过徐圩,他们太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了,这幅画其实就是他们心理的真实写照。”葛老师很快以这幅画为主题创作了校园剧《小小蒲公英》。经过层层选拔,六个孩子最终入选演员团队。

精心打磨惊艳全场

把完全没有舞台经验的孩子训练成小演员,难度可想而知。孩子们发声缺乏技巧,葛老师就带着他们一遍一遍地练;舞蹈动作不熟练,葛老师就从基本功抓起。五年级的李浩轩被选定扮演好奇的“蒲公英弟弟”,可是小浩轩一口浓重的徐圩方言,葛老师便一个字一个字地给他纠正。

2021年5月19日是校园剧《小小蒲公英》首演。两个月的排练让孩子们脱胎换骨,出色的表演惊艳全场。更令师生们兴奋的是,精彩的表演在各级艺术展演中过五关斩六将,孩子们一路走出徐圩,走出连云港,到江苏多地展演,也一路见识了外面世界的精彩。校园剧最终进入江苏省第十五届“五星工程奖”舞台艺术作品终评·戏剧类决赛,并拿下金奖。

高度浓缩的剧情、动人心弦的情节、小演员们倾情的表演,打动了每一位观众。评委老师认为,作品具有深刻的立意,通过艺术的形式传达了重要的人生哲理,具有高度的审美性。

在家门口享受高质量教育

连云港市徐圩新区实验学校前身为始建于1970年的江苏省徐圩盐场中心小学,是江苏盐业系统一所盐场子弟小学。学校于2019年9月整体搬迁至连云区灯塔路290号新校区办学。2021年8月,更名为“连云港市徐圩新区实验学校”。

由于徐圩地区无初中,适龄孩子都到东辛农场中学就读,往返不便。同时,新区驻区企业职工子女也面临上学难题。新校区解决了渔家子弟和企业职工子女的上学问题。

为进一步服务新区产业发展,提升新区义务教育水平和办学质量,徐圩新区管委会、徐圩新区社会事业局统筹资金,为学校标准化、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按照义务教育办学标准,配足配齐现代化教育设备,学校建有录播教室、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还有音乐、舞蹈、美术等各学科专用教室。先进的教学设备、宽敞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原来的盐场学校焕发勃勃生机。新区社会事业局还连续两年招收本科以上专职教师10人,优化学校教师队伍。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让徐圩新区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徐圩新区社会事业局 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