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历史

从“三江”到“两江”:江苏高等教育的源头

2023-08-23    王振羽

2022年,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建校120周年。追本溯源,石头城内的多家高校源头都在三江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但是三江师范学堂从提议到创办,究竟是在1902年还是1903年?三江师范学堂创始人,多说是张之洞,与刘坤一是否有关?为何又从三江师范学堂更名为两江师范学堂,这中间都有什么关节?涉及何种人物?本文对此略作梳理。

西学东渐,维新变革,起自鸦片战争之后。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曾国藩来到南京,金陵书局应运而生,莫友芝、汪士铎等参与其事。金陵书局已经有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端倪,也属西学东渐推进洋务运动的载体之一。甲午战争,中国惨败,近乎亡国。变法维新,兴办新式学堂,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方兴未艾,筚路蓝缕。张之洞在甲午惨败之后提出“乙未九条”,其中就有兴办新式学堂的恳切建议。戊戌变法失败后,诸多新法废除,创办京师大学堂却被予以保留。庚子之乱,山河破碎,“东南互保”,东南地区免遭涂炭。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尚在西安“巡狩”,还未回銮,就昭告天下,继续推进变法图强。光绪二十七年(1901),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彼此深入沟通齐心联手,就兴学育才、整顿朝政、兼采西法等提出著名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张之洞在武汉雷厉风行,推进教育改革。他在兴办各种学堂中特别注重师范教育,主张学习日本,或派人去日本,或请日本人来中国,力推新学。他与刘坤一联手创办江楚编译局,译介西方文明成果,为我所用,也是“洋为中用”的一种积极探索。江楚编译局分别在武汉与南京设立编辑部,资源共享,通力合作,是跨地区文化教育合作的先声之一。在江楚编译局成功运作的基础之上,两人商议如何更为有效实现资源整合互通信息以发挥更大效益,就北京要求大力开办新式学堂之事,张、刘彼此也有充分的沟通交流与深邃思考。罗振玉、张謇、缪荃孙、黄绍箕等也都参与其中,多有贡献,时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

光绪二十八年四月初一,刘坤一致函张之洞:

罗叔蕴署正在鄂,业将译编各事宜面达清听矣。嗣与缪筱珊太史各开一单,交给敝处,录呈台览。叔蕴旋回沪补译各书。筱珊另编普通歌诀、经学、理学、史学、掌故五种及《礼书初编》《江宁舆地考略》,嘱寄尊处校正,方为定本。应否即以现在办法及已编译各课本,函复张野秋冢宰,并请主稿会奏之处,伏候酌夺!

又,张季直殿撰来宁与筱珊、叔蕴面商学制,应从师范学堂人手,开具条例,由江、鄂会奏。并云办高等师范学堂,更可为办高等学堂经费减省一半。治弟因事属创始,请其代拟折稿。而此间议论不无参差,谨将条例奏稿并抄呈核,以期折衷壹是,即请迅赐裁覆,是祷!

刘坤一在此信中,提到的罗叔蕴即罗振玉,叔蕴是他的字。缪筱珊即艺风老人缪荃孙,筱珊也是他的表字之一。张季直就是南通状元张謇,他兄弟排行第四,故称季直。张野秋是时任学部大臣张百熙,他字埜秋,亦作冶秋,号潜斋。

光绪二十八年四月初八,刘坤一与江苏巡抚恩寿、江苏学政李殿林共同上奏《筹办江南省学堂大略情形折》,其中有这样的话:

兹据江宁布政使吴重熹、江安粮道胡延、江南盐巡道徐树钧详称:伏查江南原设水师学堂、陆师学堂及格致书院,讲求中外诸学有年,并将堂中学生,派往东洋肄业,风气现已渐开,今将遍设学堂,实为迎机利导。惟学业有浅深,功夫有次第,必先由小学而入中学,由中学而入大学,而小学必须课本,课本尤资师范,此一定不易之理。现已另设师范学堂,选中学淹通、人品端正者,授以算法、绘图等事,学成给以文凭,使为小学堂教习,则小学不患无师。又江楚会设编译书局,一俟成有课本,咨送京师大学堂核定颁行,则小学又不患无书。

刘坤一提出办学堂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行,不能一哄而起,徒具形式,“小学既立,中学、大学得以依次兴办”。刘坤一的建议是,小学堂由候选教谕陈作霖为总教习,中学堂聘河南候补道濮文暹为总教习,高等学堂则以翰林院编修缪荃孙为总教习。刘坤一在这一奏折中最后总结道:

兴贤育才,诚为当务之急,鼓励振作,尤赖学堂为转移,大政所关,岂容延缓。惟学堂较书院规制不同,需款增巨。江省财力支绌万分,不特省城高等学堂,事属创办,巨款难筹,即就书院改设之府县中小学堂,亦需另筹修葺及增拨常年经费的款。数月以来,臣与司道再四筹商,甫经定议,亟应及时兴办,以慰多士喁喁向学之忱。现已谆饬司道,挪提款项,将三学堂一切事宜,赶速筹备,接续开办。一面访延东洋品学兼优之人,来华入堂教习。并行催各属,妥速筹议改设中小学堂,俾广造就而资升进。

由此看来,缪荃孙担任三江师范学堂总教习,刘坤一在世之时,就已经有此布局,大致已经确定。

但令人遗憾的是,此折上奏不久,刘坤一就病倒了。5个多月之后,刘坤一在南京病逝。次年,张之洞就刘坤一一生行状,奏请宣付史馆,以彰荩迹。张之洞在奏疏中称:“刘坤一居官廉静宽厚,不求赫赫之名,而身际艰危,维持大局,毅然担当,从不推诿,其忠定明决,能断大事,有古名臣风。世以所言为允。”

刘坤一病逝后,张之洞再次署理两江总督。在抵达江宁(今南京)后,张之洞在办理盐政、继续刘坤一改修《两淮盐法志》、查办盛宣怀有无伙同上海道袁树勋倒卖大米案等繁杂事务的同时,开始筹办三江师范学堂,饬令有关官员着手选址、购地、遴选工匠和估算造价。为了加快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建,他又专门主持设置了两江学务处,从银元局筹集款项支持创办“三江”,继续不遗余力地推进刘坤一创办学堂的设想举措。

3d6153d0-5dfa-486e-b9a9-ab03baec66b4.jpg

三江师范学堂创办人员合影(上图)与张之洞《创建三江师范学堂折》(下图)

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日(1903年1月18日),张之洞就刘坤一“延聘东洋品学兼优之人”一事,致电东京近卫公爵、长冈子爵:

金陵现拟设三江师范学堂,学生九百名,前三年教寻常师范,三年后教高等师范。拟聘贵国师范教员十二人,须性情恳勤端笃,于教育有实历者。内以一人为教头,薪从优,余十一人听其调度,薪酌减。明年正月半到金陵。第一年,请贵国教员就华教习学中国语文及中国经学,华教习就贵国教员学日本语文及理化等科,彼此互换知识,作为学友。第二年开学,分教学生。祈代物色良师。如得人,请先将教员姓名及月俸、川资拟数电示,以便酌定。

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903年1月26日),就三江师范学堂经费事宜,张之洞又致电江苏巡抚恩寿,提出具体落实方案。恩寿人在苏州,表示予以全力配合支持。

光绪二十九年一月初七(1903年2月5日),张之洞正式奏请创建三江师范学堂,他在《创建三江师范学堂折》中,开宗明义,重申了“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关系尤为重要”的观点,强调兴办教育,必须“扼要探源”,把握先后次序,并事无巨细地阐述了创设三江师范学堂的理由、意义、章程学制、生员定额、师资来源及构成、办学经费及筹措渠道等。他在奏折中如此说道:

两江总督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此三省各府州具应设中学堂为数浩繁,需用教员,何可胜计。经臣督同司道详加筹度,惟有专力大举先办一大师范学堂,以为学务全局之纲领,则目前致力甚约,而日后之发展甚广。兹于江南省城北极阁前勘定地址,创建三江师范学堂一所,凡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士人皆得入堂受学。

北极阁前,鸡鸣山南麓,当年是明代国子监所在,地址由朱元璋确定,建成于洪武十四年(1381)。国子监有房舍千余间,成贤门、集贤堂、彝伦堂等,高大壮丽,气魄雄伟,颇有大明开国之时的恢宏大气。晚明之时的吴梅村曾到此履职,烟波浩渺的玄武湖,葱茏叠翠的鸡鸣山,令他大为快意,心旷神怡。他在《宋子建诗序》中曾说到自己在国子监的难忘时光:

往者余叨贰陪雍,云间宋子建偕其友来游太学。当是时,江左全盛,舒、桐、淮、楚衣冠人士避寇南渡,侨寓大航者且万家,秦淮灯火不绝,歌舞之声相闻……余讲舍在鸡笼山南,远睨覆舟,近揽灵谷,俯瞰玄武,陵树青葱,觚棱紫气,皆浮光荡日,照耀乎吾堂之内。有池十亩,为亭五楹,树以桐梓杉楮,被以芙蕖菱芡。凡四方宾客之过者,图书满架,笙镛在列,招延谈咏,殆无虚晷。子建至,则相与讲德论艺,命酒赋诗,极昼夜勿倦。盖山川之胜,文章之乐,生平所未有也。

张之洞选址在此,国子监曾经在此书声朗朗,南雍文脉一缕,再次赓续,令人浮想联翩,感怀不已。地址确定,了却一桩大事。

光绪二十九年二月,校园尚未完工的三江师范学堂借当时江宁府署之地正式宣布开办。二月二十二日(1903年3月20日),张之洞与接任两江总督的魏光焘交接。次日,张之洞离开南京,回返武汉。

魏光焘是《海国图志》作者魏源的族孙,魏源曾有宅邸在南京龙蟠里小卷阿。魏光焘延续了张之洞留下的工作,监督北极阁校址竣工并投入使用,并为建校后期筹款作出重要贡献。1903年6月三江师范学堂开学、1904年11月正式招生。三江师范学堂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正式成立,是当时江苏最高学府,日本称其“堪与京师大学堂比美”,也是“中国师范学堂之嚆矢”。

光绪三十年(1904),周馥继魏光焘接任两江总督。办学不易,举步维艰,其重在筹措资金,延聘名师。三江师范学堂涉及三省,“婆婆”众多,想法各异,协调难度,自可想象。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1906年1月),周馥囿于形势,采纳张謇、王同愈等建议,“两江总督兼辖江南(江南兼辖苏皖)、江西,故此项学堂(按:指三江师范)应定名为两江师范,庶几名实相符”,于是正式将三江师范学堂改称两江师范学堂。

10f45ce5-0eef-413b-9223-185080d9bdf5.png

南京大学鼓楼校区保存的“两江师范学堂”匾额(王振羽 提供)

三江师范学堂首任“校长”是缪荃孙;第二任“校长”是陈三立,著名史学家陈寅恪的父亲,他在南京生活居住有23年之久;第三任“校长”是梅庵道人李瑞清;第四任则是江谦。如今,六朝松下的梅庵旧址,曾有梅庵草堂,是江谦为缅怀李瑞清而建。李瑞清墓,在牛首山公园之内。第五任是郭秉文,哥伦比亚大学博士,也是东南大学的首任校长。

如此看来,三江师范学堂,动议起自刘坤一,学校开办推动的是张之洞,得以实施开学的是魏光焘,把“三江”更名为“两江”是周馥。刘坤一任两江总督十余年,张之洞两次署理两江总督总计不到两年时间,但刘坤一与张之洞,还有魏光焘、周馥等都是三江师范学堂校史上的人物。

四位总督,五任校长,这就是江南高等教育的源头脉流,也是自“三江”到“两江”的大致由来。

三江师范学堂是中国最早设立的高等学堂之一,后来历经了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发展时期。1949年5月7日,南京市军管会主任刘伯承、副主任宋任穷派员接管国立中央大学,8月8日,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国立南京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南京大学调整出工学、农学、师范等院系与其他高校组合,形成了今天脱胎于同一母体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大学、江南大学等,其演进历程脉络清晰堪称一部浓缩的江苏高教发展史。

(作者简介:王振羽,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