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历史

归常退休——苏东坡的常州情缘

2023-09-12    赵世平

东坡被贬惠州、儋州时,他的家人大多生活在常州宜兴县,他与常州的朋友时有书信来往。好友钱世雄因受东坡牵连,被罢官成为平民,但经常给东坡寄信、寄药、寄食用品等。

元符年间,常州江阴县人葛延之从家乡奔赴儋州,千里迢迢深入蛮荒之地,跨海探望苏东坡,给东坡带去了生活用品和家乡的温暖,送去了常州人的祝福和情谊,并与东坡先生一起生活了一个多月。葛氏到访,东坡非常开心,亦很感激。

东坡行吟图(国画)周俊炜

东坡行吟图(国画)周俊炜

大赦北归

元符三年(1100)正月,25岁的哲宗去世,其弟徽宗即位。不久,朝廷大赦,移苏轼廉州安置;四月,授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居住。六月,东坡离开儋州北上;十一月,苏轼在英州接到授朝奉郎、提举成都府玉局观、外州军任便居住的新命。苏轼上谢表,开始北归。建中靖国元年,他给好友钱世雄写信,请钱在常州城内为自己找房子住。后来弟弟苏辙(子由)来信邀他去颍昌(今河南许昌)同住。

在东坡看来,常州是他喜欢的地方,风光优美,鱼米之乡,有现成田产,有亲友旧交,也生活过。颍昌是弟弟苏辙居住地,兄弟俩感情深厚,之前也曾有约结邻而居。东坡想,到底是归常州还是颍昌呢?不知如何是好,拿不定主意。他在给孙叔静的信中说:“渡岭过赣归阳羡,或归颍昌”,表明东坡有些犹豫。

几番犹豫,东坡最终将目光落定常州。他在给钱世雄的信中说:“某已到虔州(今江西赣州),二月十间方离此,此行决往常州居住。”“若遂此事,与公杖履往来,乐此余年,践《哀词》中始愿也。”钱世雄写信告诉东坡“已借到宅子”。苏东坡回信给钱世雄:“居常之计,本已定矣。为子由书来,苦劝归许,以此胸中殊未定。当俟面议决之。”

金山决策

建中靖国元年(1101)五月,苏东坡与钱世雄、表弟程之元在润州金山会面。东坡听表弟介绍了京城朝廷政局,向钱世雄了解居常安排的情况。三人面商后,东坡权衡再三,决定赴常州居住。他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中说:“颇闻北方事,有决不可往颍昌近地居者。”“今已决计居常州,借得一孙家宅,极佳……且此休息。恨不得老境兄弟相聚,此天也,吾其如天何?”给章衡的回信中说:“今且速归毗陵,聊自憩,此我里……”

可见,常州是东坡北归的终点。这是东坡反复权衡利弊,慎重考虑作出的决定,而且很坚定。在他看来:一方面,居常州是“前缘”是“天意”;另一方面,与兄弟不能相聚也是“天意”,我能把天怎么样?只能是“顺天应人”啊!当时东坡实际考虑的应该首先是政治因素。向太后去世,朝廷风向对他不利。许昌紧邻京都,自己恐怕再惹飞来横祸。其次是经济因素。苏辙经济也比较紧张,自己家有大小30多口人,怕再增加弟弟的负担。而常州有田庄,生活没问题,钱世雄又借得孙氏宅住,不要花钱。再次是人文因素。常州崇文重教,亲朋好友多。

毗陵我里

六月十五日,东坡沿运河归常州家园。东坡回家了,他万劫归来的消息引起了轰动,家乡千万百姓展开双臂,在沿河两岸欢迎漂泊归来的游子,都想目睹东坡的仙骨神貌。东坡终于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土地,他很激动,体力较佳,已然能在船里坐起,头戴小帽,披半臂,走出船舱道:“莫看杀轼否?”

苏东坡到常州入住顾塘桥孙氏馆。刚安顿好,他便向徽宗皇帝辞官退休,呈《乞致仕状》:“今已至常州,百病横生……欲望朝廷哀怜,特许臣守本官致仕。”“所以崎岖万里,奔归常州,以尽余年……五月间行至真州(江苏仪征),瘴毒大作,乘船至润州,昏不知人者累日。”他在给皇帝写的退休申请中讲得清楚,虽百病横生,但主要是“瘴毒大作”。瘴毒是指南疆山林中因湿热蒸郁能使人致病、致死的有毒气体。

苏东坡回常州后,即将他在海南定稿的《易传》《书传》《论语说》三本著作的书稿,全部交付给钱世雄,并嘱咐暂不示人,30年后会有人知道它的价值。宋宣和年间(1119年—1125年)苏氏《易传》出版,书名是《毗陵易传》,署名是“毗陵先生”。

七月十八日,东坡先生把三个儿子叫到床前说:“吾生无恶,死必不坠,慎无哭泣以怛化。”七月二十八日(公元1101年8月24日),东坡呼吸越来越弱,此时,除家人外,钱世雄、维琳长老也守在他的身边。眼见东坡气息将终,维琳凑耳大呼:“端明宜勿忘!”东坡呢喃回应:“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世雄补上一句:“固先生平时履践,至此更须着力。”东坡淡淡一笑:“着力即差。”长子苏迈连问后事,东坡始终未回话,平静离世,享年66岁。

苏东坡选择定居常州并在此退休终老,把自己的最后一刻献给了常州,实现了他“缘在东南”的夙愿。东坡历经磨炼,已“物我相忘,身心皆空”,他一生漂泊,却随遇而安,走到哪里就把哪里当作自己的家乡。“此心安处是吾乡”就是他的心迹表述。

斯人已逝,风范永存。东坡对常州的那份眷恋之情,他那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他那爱国、爱民、爱生活,敢说、敢为、敢担当的精神,正成为常州人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力量。在新时代的征途上,愿我们更好地弘扬东坡文化,传承君子风范,同心再创辉煌。

(作者系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秘书长、常州市苏东坡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