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运河《纪程图》研究
《纪程图》是明万历二年(1574)王世贞从家乡江苏太仓经大运河进京的旅程纪录,由钱谷、张复所画,描绘了当时大运河沿岸的山川风物景致,包括官署驿站、河道设施以及民居建筑等。《纪程图》共84张,分为上、中、下3册,可以看作明代大运河的一个个适时片段或节点,具有极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2023年3月22—25日,笔者在山东临清参加明代临清与大运河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十二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有幸从临清博物馆原馆长马鲁奎处获赠《纪程图》中、下2册电子数据图,加上从网络上公开获得的上册电子数据图及中、下册漏掉和标注错误的图片,经过近2个月的努力,将84张图全部校核并临摹绘出。以此为基础,对《纪程图》进行艺术价值和景观学探讨。
一、明代《纪程图》基本情况
《纪程图》由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出资并策划绘制。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明代太仓州(今太仓市)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曾任过大理寺左丞、太仆寺卿、郧阳巡抚、应天府尹、南京兵部侍郎、南京刑部尚书等职。其父王忬为奸臣严嵩所害,直到严嵩被罢相后才得以平反。王世贞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平时注意收集历史资料,撰写著作,并留意历史形象资料的积累,是有明一代的史学大家。《纪程图》以图片形式反映当时历史景观,是一种历史形象资料创新,为后世留下了十分珍贵的景观学史料。研究探讨《纪程图》,需要完整地阅读和理解钱谷与王世贞的序、跋。
万历二年(1574),王世贞被朝廷任命为太仆寺卿。他在出发北上前,对旅行进行了细致思考和周密安排。他意图通过绘画的方式将这一次旅程记录下来。于是王世贞找到苏州著名的画家钱谷,付以报酬,要求钱谷随自己北上,一路记录途中的景象。钱谷(1509—1578),字叔宝,江苏彭城(今徐州)人,居吴县,跟随文徵明学画,画风细腻清新,一时名重海内。钱谷与王世贞是好友,但他长期生活在江南地区,对于北方并不感兴趣,但又不便拒绝王世贞的邀请,就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案,提出自己画出从太仓至扬州的沿途风光,再派出自己的弟子张复跟随王世贞北上,画出沿途风光,回来后再由钱谷进行润色。
王世贞对钱谷的方案不满意,但又无可奈何。他没有将牢骚表现出来,因为从王世贞最初的题跋中没有看到这些不满情绪。当时王世贞在画册后面题跋:“吾家太仓,去神都为水道三千七百里。去年春二月,入领太仆。友人钱叔宝以绘事妙天下,为余图自吾家小祇园而起,至广陵,得三十二帧。叔宝上足曰张复,附余舟而北,所至属图之为五十帧。以贻叔宝,稍于晴晦旦暮之间加以色泽,可为理其映带轻重而已。万历乙亥(1575)春,王世贞题于郧阳使院。张生所图,故缺通州、张湾二帧,今春过余山斋中漫为补之。然春明门外,天涯久矣,无眼光落此迳也。丁丑(1577)春日又题。”到了王世贞编辑《弇州山人四部稿》收《钱叔宝纪行图》跋时,可能想起这一段公案,因此,在修改后的跋中发牢骚说:“去年(1574)春二月领太仆,友人钱叔宝以绘事妙天下,为余图自吾家小祇园而起至广陵,得三十二帧。盖余尝笑叔宝如赵大年,不能作五百里观也。”在这种情况下,王世贞只能携“叔宝上足张复”乘船北上,一路进行写生创作。类似王世贞将旅途记录下来的明朝士子很多。如永乐年间宁波府鄞县人张得中到北京任职,就写了《北京水路歌》。但是用画笔进行记录的确实不多,王世贞策划绘制的《纪程图》便是其中之一。
张复,字元春,号苓石,江苏太仓人,师事钱谷学画山水。所画兼收并蓄,风格吸收南北画派之长,雄浑秀丽。张复奉师命跟随王世贞前往北京,途中共画出50张,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从扬州邵伯至张秋,一部分从东昌至湾口。明万历三年(1575)由北京返回苏州后,由钱谷进行润色。次年,复由张复画出张家湾、通州2张补给王世贞。因此,张复前后共画52张,加上钱谷的32张,共84张。84张分为三部分,分称上、中、下3册,上册为钱谷所画,在中国大陆比较好找,也无缺漏。中册和下册藏于中国台湾地区“故宫博物院”,流传不广,所幸也没有缺失。
二、《纪程图》的艺术分析
《纪程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艺术价值更高一些,第二、三部分写实性更强。
(一)钱谷所绘部分
钱谷长期生活在江南一带,在绘画上师文徵明。文徵明(1470—1559),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人,是吴门画派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明四家之一。文徵明的山水画以精细见长,与同为明四家的沈周风格迥然不同,称“粗文细沈”。即文徵明很少画粗笔山水,如果得到其粗笔山水是很珍贵的;而沈周很少画细笔山水,得到他的细笔山水也是很珍贵的。可见,文徵明的风格主要以精细为主。这种绘画风格反映到弟子中,就可以看到钱谷所绘的《纪程图》第一部分在风格上绝似文徵明。第一部分32张图由钱谷画出,他为此在万历二年正月十五日(上元日)写序:“右画册,自小祇园以至维扬郡,共三十二番。赠送太仆王凤洲先生还天府作也。凤洲此册,留余所三四年,未尝注意。今迫于行,勉尔执笔。维欲记其江城山市、村桥野店,舟车行旅,川途险易,目前真境。工拙妍媸,则不暇计也,观者请略之。时万历二年(1574)岁次甲戌上元日。彭城钱谷识于悬罄室之北斋。”因此,从钱谷的着眼点来看,他认为,他画的第一部分虽然从艺术角度出发,但是总体上还是以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主。但是我们从现在的历史绘画角度来看,钱谷的这套作品艺术性也不低。
明代《纪程图》中的《小祇园》(王波 临摹)
第一部分以第一张图《小祇园》最为精细。小祇园是王世贞生活和游乐的地方,即他的隐居之所。该园具备了江南士大夫建园的所有元素。从图中看,有乱石为基建成的围墙,围墙外有高耸的常青树,将安逸的内部世界与繁杂的外部世界一分为二。在围墙中,有繁花争艳的芍药园,有青翠欲滴的修竹,有碧绿的松柳桃园,有横跨驳岸的桥梁,有亭台楼榭、佛厅祠堂,有假山湖沼小河。祇园原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游乐之处,王世贞命名自己的居游场所为小祇园既表达了自己的宗教信仰,也希望成为不问世事的快乐之人。而钱谷不负王世贞所望,精细地描写了小祇园的景色。在画树上,他用双勾技法画出树干,按不同树种或点叶、或线条、或短笔画出树叶。对于假山,用披麻皴画出山体,用乱石画出山脚。在设色上,用花青表达山体,嫩绿表达芍药、柳条、桃园。因此,钱谷的第一幅画类似于游乐图,无论在构思上,还是在设色上,均与后边的其他画风格有所不同。除了第一张外,钱谷所画的其他31张,在结构上均采用了两段式,以表示两岸。中间安以舟楫,以表示物流。其中,艺术水准最高的有维亭、金阊、枫桥、射渎、梁溪、毗陵、奔牛、吕城、丹阳、京口、扬子桥等。这些画,布局丰满,意境深邃。如《金阊》采用高远画法,俯瞰式地画了苏州阊门附近景色,包括两座比较大的桥梁,一为木桥,一为石拱桥,透视准确。桥上人头攒动,画得活灵活现。桥下游船、货船、渡船井然有序地停泊、行船。赋色丰富多彩,十分形象地反映了苏州阊门的景色。京口采用满构图的方式,画了城墙、港口、长江、山丘、牌楼等景色。总体上,这些图一个共同特色就是精细,各种比例关系掌握得十分准确,忠实地描绘了江南各地水乡的风光景观。
(二)张复所绘部分
张复从扬州过后的第一站邵伯开始画起。邵伯由东晋丞相谢安所建,是当时重要的军事堡垒,也是高邮湖中的水乡。邵伯之后沿原邗沟的重要城市有高邮、宝应、淮安、清江浦闸,这一段因经过高邮湖和宝应湖,明朝称湖漕。张复对这些沿河城市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进行描绘,所画风光也比较精细,如宝应、淮安、清江浦,都忠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原貌。其中淮安城是漕运总督驻跸所,城墙高大,是运河沿线最雄伟的城墙之一。对宝应的描绘也十分精到,有庙宇、码头、城墙、船舶等。至于渔船,描画了两位渔夫,一位掌船,一位罩鱼,在惊涛骇浪中寻讨生活,刻画得惟妙惟肖,艺术水准很高。清江浦闸的意境也很有趣,在漕船过清江浦闸的紧张关头,船下水流湍急,闸口陡窄,十多位纤夫全力以赴,在两岸拉紧纤绳,船上的船夫撑着竹篙防止漕船与船闸碰撞。在这揪心紧张的时刻,作者居然安排了二位老者站在船闸旁。只见一位老者手背在背后,与另一位老者悠闲地对聊。这种绘画安排,使观者看到漕船过闸的紧张心情得到缓解,可谓动中有静。其后的宿迁、吕梁洪、徐州、直河口、邳州、东昌、临清、沧州、天津、河西务、通州都有很精彩的描绘。通州已经没有船,两位行客骑两匹马向京城奔驰而去,代表王世贞与张复终于结束了行程,即将到达目的地。张复的绘画继承了其师的两段画法,在写实上超过其师,在技法上比之不足,但也充分地反映了当时运河两岸的景观。
三、《纪程图》的景观学探讨
景观学是发轫于18—19世纪的一门关于地理风貌的学问,分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自然景观指没有被人类改造过的自然风貌;文化景观指被人类改造以后形成的风貌。景观学形成后,得到地理学家、历史学家等的重视,他们运用景观学理论重新审视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从而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赵世瑜在《文化景观学与史学研究的突破》中鲜明地提出:文化景观学“必然是研究人类文化与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文化景观的角度“去研究大运河、研究陵墓、研究牌坊、民居,从大到小,简直可以叩开阿里巴巴面前那座宝库。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度,各种建筑不仅种类丰富、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而且还有大量遗存至今的实物”。因此,所谓景观学就是从历史上遗存的文学、历史、绘画等史料去考察当时的历史景象,帮助人们建立形象的认识。从景观学的角度来研究反映中国古代运河文化的《纪程图》非常恰当。《纪程图》形象反映了明代中国从南到北的各地文化景观,可以从河道闸坝、官署驿站、船舶港口、城乡民居、钞关税收、经济发展等景观来进行研究。
(一)河道闸坝
在《纪程图》中,我们看到钱谷与张复描画了大量的河道闸坝。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创造,通过闸来控制水位高低,保障船舶通行。运河上的闸基本上由绞关、闸口、闸塘、闸坝组成,而且从南到北都是一个形式。在闸的描画上,《清江浦闸》最为详细。闸身是由青条石砌成,闸口非常窄小,以致闸口前后水位落差悬殊,水流十分湍急。这源于运河到了清江段,由淮河故道进入黄河必须提高水位才能与黄河保持平衡,不至于黄水倒灌。黄河自从北宋末年人为决口后,占据淮河河道,带来大量泥沙,填高河床,须通过闸来调节水位。当闸塘水位提高后再迅速将船拉过船闸。图中的漕船是逆流而上,导致漕船过闸非常困难,十多位纤夫和船工将位于闸口之中、急流之上的漕船奋力拉出。这应该是运河全线船舶过闸最常见的文化景观。对于这一过程,民国时期有人予以记载:“建闸原为节制水源,而危险亦甚。盖水势束缚,航途艰险,故下闸须善为把舵,上闸又须用力绞关。当绞关时,爆屑纷飞,锣声轰发,一时岸上居民,无老无幼,悉受闸夫雇用,为之邪许,随锣声之紧慢,为用力之缓急。下闸也不易,迎溜尤为大忌。”通过锣鼓这类乐器来指挥船只通行是中国的老传统,早在晋朝时就有历史记载。这一历史资料可与张复所画的《清江浦闸》互相印证,给人以形象的景观感受。
明代《纪程图》中的《清江浦闸》(王波 临摹)
明代大运河河堤基本是土堤,但也有部分石堤。如钱谷所画的《枫桥》,部分河房就建在青条石堤上。毗陵(今常州)城水门外寺庙一带的河堤也用青石砌成,这应是比较有钱的寺庙。从张复的《张秋》中,可以看出张秋镇的河堤大规模地使用青条石,这应是官府出资修建。因为堤后就是城门,修石堤是为了保护城门的安全。有的图中是用木桩护堤,如《夹沟驿》中,与运河相关的河堤全部用木桩护坡,防止崩塌。这些对河堤的精心保护在《纪程图》中所见不多,可见当时的官府对河堤的保护是有选择的。堤坝中有特色的是钱谷所绘的《黄泥坝》,整个河道由近百米高的黄土山所包裹,以致纤夫只能在山上拉纤。对于运河土堤,张复所画的《曲头集》描绘了修河工的场景。图中被征集来的民工,有的挖土、有的挑担、有的或三人一组或单人在堤上夯土。还有两个人在旁边指挥,反映了当时的河工景观。
(二)官署驿站
运河边上的官署、驿站和碉楼分别肩负着明政府的管理、招待和防卫职能。在《纪程图》中,钱谷和张复画了大量的这类建筑。如钱谷《望亭巡检司》;张复直接以官署名字命名的画作《清江浦闸》《夹沟驿》《南旺(泉水管理机关)》《梁店驿》《甲马营驿》《梁家庄驿》《连窝驿》《砖河驿》《新桥驿》《流河驿》《杨村驿》《和合驿》等。根据明朝史料记载,从太仓到北京一路有多座驿站,《纪程图》仅象征性地画出一些驿站,也可能是王世贞沿途休息的驿站。有不少画作虽然没有以机关名字命名,但描画了不少官府衙门。这些官府衙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前有辕门和牌楼,官府建筑多为重檐歇山式砖瓦结构,且有多座。如《望亭巡检司》有高大的城垣,城墙上有旗杆,城内有办公的大堂。《张秋》也是如此。驿站建筑一般由旅舍和院子组成,在院子中有多座房屋,供南来北往的官府人员休息。这些官府衙门应是管理、保护河道和漕运的官府。除官府衙门外,还有用以屯兵保护运河安全的碉楼,在钱谷、张复所绘的图中也可见到,这是运河军事一个不可多见的景观。
(三)船舶港口
在《纪程图》中,钱谷和张复描绘了大量的船舶。最多为漕船,有一定的特征,主要船型多为中型,中间装存粮食,如《淮安》《临清》《天津》等图就有大量漕船聚集在运河边。还能看到一些大型的商船,描绘商船的主要有《金阊》《淮安》《直河口》等图。这些商船以商业物流为主,与其他船只争夺运输资源,故而受到明朝政府的限制。明朝政府一度将船闸改窄,以限制这些船只的航行。其他较常见的还有游船,如在《金阊》图中。船体特征很明显,都有宽大的座舱和船身,便于游览。此外,还有打渔船、挖泥船、小划船、巡逻船等,各为生计在河上奔波。这些船的动力都为风力,如果逆风,就使用人力拉纤。在全部84张图中,没有看到使用畜力拉动的船只。而中国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在运河中使用畜力拉船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倒退。在港口上,明朝大运河的港口码头多为土质,在84张图中,只看到有限的几个石码头。说明港口设施建设不足,只是在维持运河运转,并没有更进一步地进行完善。
明代《纪程图》中的《宝应》(王波 临摹)
(四)城乡民居
从太仓至通州,钱谷与张复在河流两岸画了很多民居。这些民居粗看起来都是一样的,但是仔细研究却很有韵味。总体上看,他们在描绘房屋时,将砖瓦结构的房屋用花青进行赋色,土屋则用赭石进行赋色。通过两种不同色彩的应用,可以分辨出砖瓦或泥土结构,也可以从这两种房屋的比例,看出一地居民的贫穷与富裕,以及南北之间的差距。钱谷画的江南风景,花青色的房屋多,赭色的房屋少,说明江南的富裕。特别是《金阊》一图,近苏州城一带全是砖瓦结构的房屋。在张复笔下,也就是今天的苏北和山东、河北、天津、北京一带,泥土建筑就比较多。但也全非如此,有个别地方如临清、济宁在图上没有一间泥屋,说明临清、济宁在明朝时是十分富裕的。还有一些房屋是建筑在河边,多用木头在河堤上进行加固。如在《吕城》《新丰》中能看到有很长、很多的木头在运河岸上支撑着沿岸的房屋。在《金阊》《宝应》等图中也能看到这种景观。在沿线的各个聚居点,我们还能看到很多宗教建筑。在表现上,一般宗教建筑都是庙宇式的建筑,前有山门,后有大殿。如《淮安》一图中的漂母祠,是为纪念资助韩信的漂母而建,建筑就很雄伟。《境山》一图也画了很多庙宇,山上山下有好几处,山下还有军事碉楼2座。《宝应》一图在城外有很大的庙宇建筑。毗陵城外的天宁寺也是很有名的庙宇。
(五)经济生活
在钱谷、张复所画的《纪程图》中,显示了很多明朝大运河沿岸的经济生活。从来往的船舶看,有漕船、商船、游船、渔船等,各司其职,有的进行物流,有的进行生产,有的运送客人。从两岸的行人,也能看出多种职业。其中多的是肩挑担负车载背驮之人,他们在各地奔波,贩卖商品,进行商品流通。也有人做赶脚生意,运用自己的畜力运送客商。应该说,除了运河河道,运河河堤也是重要的商业通道,成为商人的“商途”。在运河河道两旁,还有很多的酒店、商店、旅店,如《淮安》一图就画了这些景观,有人在店中饮酒,有人在店中购物。这些商店建筑在《纪程图》中也有固定的表示方法,乡镇河边商店在窗上都装有栅栏,便于购物和防盗,这也与《淮安》等图中临近城市的商店有所不同。
(六)税费征收
在运河沿线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钞关、税关和抽分场。自明朝建立,朱元璋就很重视税收。他将收税机关分为抽分场、钞关、户部关、工部关等各种名目的官署。一般而言,钞关等主要征收船舶通行税,户部关征收商税,抽分场、工部关征收实物税。钱谷所画的《浒墅钞关》反映当时钞关的大体面貌,钞关前有旗杆,后有辕门,再后有二进办公大堂,周边还有很多辅助建筑。河中有巡逻稽查的收税小船。但是朱元璋也同时规定,对于农具、蔬菜等不得收税,还有一些过往官员、政府机构的船舶也不得收税。并且为了让这些船舶迅速过关,明朝在税关边上另外开挖了一条河流,称月河或越河,一方面可以绕过收税的关卡,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河流的水势。在钱谷的《新闸》《奔牛》《吕城》等图中,能形象地看到这些免税措施。为了防止偷漏税收,在河流的某些地段,还会用木桩拦住一部分河道。如《高邮》《移风闸》等图,就在河道中竖立了一排木桩。这些官府的沿河税收行为和数额已经有很多学者探讨,不再赘述。这里需要探讨一下过闸的收费问题。据《淮阴风土记》所记,“上闸费有定额:头闸大船十六元,中船八元,小船四元,空船减半;二三闸及清江闸,其数又为头闸之半焉。闸夫如此,闸官可知。”过闸费属官府强制征收的费用,船舶在过闸时,由于风险大,还要雇人拉纤掌舵。《淮阴风土记》又说“斯时船主,或因自身无此经验,或见船中人手不济,每多雇用积年闸夫,为之掌舵。故上闸须力,下闸需用巧,闸夫虽不强人雇用,而人自有不敢忽者。大都管舵自二坝至三闸上,人可得一二元;遇船只多时,日放闸数番,则七八元。”挽费“四成归公,六成给闸夫。”这主要讲民国初年淮阴马头镇福兴闸、通济闸、惠济闸等的收费情况,在明朝也可想而知。
明代《纪程图》中的《淮安》(王波 临摹)
《纪程图》并没有全面地反映运河风貌,因为王世贞家住太仓,从太仓进京走不到浙江,所以运河中的浙江一线没有反映。王世贞通过钱谷、张复主要是记载自己从家乡太仓去北京的行程。所反映的地方,也是有所选择的,主要是画停留比较久的地方,对于一掠而过的地方则予以省略,所以并不能看到运河沿线所有著名的城镇和景点。在时间上,王世贞是在春天去的北京,大约农历二月份出发,农历五月份到达北京,所以画中反映的全是春天的情景。这是在探讨《纪程图》时必须注意的地方。也就是说,虽然《纪程图》是反映明代大运河不可多得的景观资料,需要予以深入关注,但也要认识到它存在的缺陷之处。这样,在做研究时,才能扬长避短。
〔作者简介:王波,正高级经济师(教授级),《江苏商论》杂志主编,江苏省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