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淮阴:远望古清口 一切因你而来
大运河连通了中国南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之江(钱塘江)流域。因此,古清口是南北交通的要道,更是唐宋时期的东南粮道,关系到朝廷的经济命脉。
泗水的上游以“文”出名,但事物往往充满悖论,下游的泗口则是热闹的战场,具有诡异的 “辩证”。多少英雄豪杰,或在泗口扬名立万,或在泗口折戟沉沙,让人叹息不已。
春秋的纷争,诱使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而开通运河,成就了他历史的贡献。但由于夫差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最后兵败,国亡、自杀。
七雄征战,最后归于秦的统一。秦短暂,代之的是强盛的汉朝。到了西汉中前期,发生了“七国叛乱”。又是七个诸侯国,在吴王刘濞的带领下,联手造反。这个吴国就是因袭春秋吴地设置,但都城在扬州。因此,汉朝廷为平叛,派周亚夫为帅征讨。周亚夫是官二代,父亲是建汉的功臣周勃。周亚夫在与叛军相持阶段,派小部队悄悄袭击泗口,烧毁吴军的粮草,致使叛军人心涣散,最后失败。袭泗口是周亚夫进入史籍的几个生平“亮点”之一,许多人不熟悉,但《周亚夫军细柳》是中学课本上的名篇,为大家熟知。
汉王朝谢幕,进入三国时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离世,儿子曹丕不再“挥鞭”,干脆披挂上阵,以魏代汉。这位逼着弟弟在七步之内吟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皇帝,有狠心也有雄心。曹魏黄初五年(公元224年)曹丕欲完成统一大业,亲临泗口,兴众伐吴。
三国归晋。晋末永嘉之乱,南北政权分裂,西晋政权迁江南,淮河成了军事分界线。谢玄是东晋名将、军事家,曾经驻扎泗口一带,是后来“淝水之战”的主将。
淮东千里正齁寝,夜半汹涌传边声。晋建兴元年(公元313年),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剌史身份,率千人北伐。逖遂屯淮阴,铸造兵器,募壮士2000人,出泗口北上,八年间,尽复豫皖之地。祖逖是河北人,少年时候半夜起床练功,留下“闻鸡起舞”的成语,激昂励志;在过长江时,他以撸击水,留下“中流击水”的典故。
拥城败将死蜗缩,护堡羸卒飞猱惊。这是泗口给与英雄的“辉煌”,但有时也是英雄的末路。
吴明彻乃南北朝时期的陈朝名将,太建七年(公元575年),吴明彻率军溯泗水西进攻彭城(今徐州),北周的上大将军王轨没有直接支援徐州,而是“自清水入淮口,横流竖木,以铁锁贯车轮”,切断了陈朝军队的退路。后来在战局胶着、不利时,吴明彻正患病在身,就掘开上游的拦河坝,想趁着水势退军,希望获得成功。然而船舰到清口时水势渐渐变小,船舰都不能渡过,部队溃散,吴明彻走投无路,于是被周军所擒,毁了一世英名。真是:几人险语挽衣断,甚至涕泗交纵横。
据说今天的吴城地名,就是吴明彻造的城遗址而得名。
唐朝末年著名将领庞师古,自从贫寒时跟随朱温,为人非常谨慎,后来当了大将率兵出征,一定要朱温指示方略然后出发,军中除了朱温的命令不肯妄动。庞师古扎营清口,地势低下,有人建议在高处立栅,庞师古认为不是朱温的意思没有听。吴军决堤放水来淹,有人报告:“吴军决堤放水,河水马上流到了!”庞师古说是动摇军心,立即斩了。很快水到,兵不能战,而吴军乘机攻袭,因而被打败,庞师古死于战阵之中。古人说“泥古不化”,此将名“师古”,看来是暗合了。这是古清口给我们今天提倡“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精神的最好反面教材。
还是有振奋的故事:在五代十国的后周,有一个勇猛青年叫赵匡胤,是周太祖郭威的部下,靠军功升到殿前都指挥使,就是御林军头子。在随郭威征战的时候,赵匡胤曾率兵打滁州,战六合,然后北上,先大战淮阴的清口,获胜后再攻淮安城。“诗书元帽戒夙驾,往试百万胸中兵。”泗口在英雄的眼中是重要的舞台。
“似怜忧患满人间,百孔千疮容一罅。”历史走到明清,泗口终于走进了寂寞,告别了熙熙利来,攘攘利往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