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千年前,淮安人就有了呆萌的微信表情包?
一次水利施工意外挖出一座远古遗址;一项考古发掘揭开七千年前的惊人秘密;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因远古先民的生活而复活;一条淮河史前文化廊道因为这座遗址而呼之欲出。
2017年上半年,淮安高铁新区水系调整工程开挖河道时,意外发现了一处深埋地下六米的文化遗址。这里距大名鼎鼎的青莲岗遗址只有20公里,会不会是解开青莲岗文化之谜的一把钥匙?南京博物院和淮安市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古队随即进场,对遗址在河道内的5000平方米进行科学发掘。
黄岗遗址位于淮安市清江浦区徐杨乡黄岗村,经过一年多的发掘,黄岗遗址的文化面貌渐渐显露,这是一处距今约六七千年的文化遗址,先民们在这里制陶、捕鱼、打猎、采集食物,其中早期的红陶釜、鼎、陶拍和陶支脚等器物组合,与相距20公里的青莲岗遗址发现的器物基本一致,且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而通过碳14测年更是将淮安有物可考的历史推到了距今7100年前。
这些发现让曾经轰动一时,后又沉睡40年的青莲岗文化再次“复活”。在黄岗遗址出土的众多文物中,有一件人面泥塑格外引人注目,它轮廓分明、表情丰富、眉目小巧、细腻柔和、嘴巴斜咧,“呆萌”中透着喜感,童真中带着“稚拙”。或许,这就是七千年前淮安先民的自画像吧,像极了微信里的表情包……
黄岗遗址考古现场负责人甘恢元表示,碳14测年表明,距今7100年至6500年间,先民们在黄岗遗址生活了600年左右随后离开,数百年之后,又一批人来到了这里,他们生活的主体年代在距今6000年前后。
黄岗遗址发掘区航拍(上为西)
黄岗遗址位于苏北黄泛区,从宋朝至晚清,黄河带来的泥沙年复一年地覆盖堆积,把这里的远古文化遗存完整地掩埋在地下。从地层出土的陶器、骨器和动物骨骼中,考古学家们可以大致复原先民们上千年的生活状态。
陶瓷上的彩绘舞者
作为日用品,陶器是一把刻度更细的尺子,帮助考古学家断代。黄岗遗址最早期的陶器是一种外红内黑的陶釜,先民们在制作这种陶器时,氧气充足烧成红陶,氧气不足则烧成黑陶。据推测,先民们趁着红陶刚烧成时,将高温的陶釜内填满植物末后倒扣,黑烟里的炭粒子填进粗糙的器表缝隙,使之变得更加光滑。在距今6000年前左右,黄岗遗址上的先民们开始在陶器上描绘黑色和红色的彩绘,有太阳纹、水波纹以及几何纹,被发现的彩绘中,最为奔放的是一个跳舞的人,他两腿弯曲着向前迈步,似乎在用力蹬踏着大地,而身体和脸则扭向后方,一只胳膊弯曲着指向天空,另一只胳膊则弯曲着指向大地,整个人物形象有一种活泼而富有韵律的动感,让人过目不忘。
釜可以看作是锅,釜有了三足就变成了鼎。从釜到鼎的演变是史前文明发展的重大事件。黄岗遗址最早的先民们主要用陶支脚支起釜来做饭,那里的陶支脚多种多样,有的做成弯曲的柱状,有的顶部被做成一个“蘑菇头”,还有的则被做成猪首的形状,表现出先民们在实用性之外的审美追求。
音乐同样受到先民的钟爱,遗址中出土了一只红陶埙,形状像一只大号的橄榄,用两只手捏住略显得小,它的正面有三只小孔,背面有一只小孔,口部虽有残缺,但仍然可以吹响,来自远古的声音苍茫而神秘,也许古人在劳作的闲暇时,在夜晚的篝火旁或是祭神的仪式上,会用它奏出简单的旋律,吹响心底的情感与祈盼。
陶网坠
陶纺轮
在遗址中,还出土了陶制的纺轮和网坠。纺轮是一种中心有孔的陶片,插上一根木棍就可以利用旋转的力量把植物纤维拧成一根线,用骨针穿上线,先民们可以缝制衣物。而陶制的网坠则可以加快渔网下沉的速度,便于捕捉到更多的鱼。
黄岗遗址中发现的距今约6600年的席子
考古人员从黄岗遗址中还发现一块距今约6600年的席子,这也是江苏境内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块席子。这块席子,是在黄岗遗址内一个倾倒垃圾的灰坑里发现的,从纹理上看像是芦苇或者竹子,“当时出土的时候,席子大部分已经烂掉,与一些陶鼎、陶釜碎片和碳化的动物骨头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