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国”“王朝” 走进江苏史前文化
南京地区发现的最早人塑像
藤花落内外双重城垣示意图
藤花落遗址出土的陶鬶
寺墩遗址出土的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
近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大约从距今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可将从距今5800年至距今3500年划分为古国时代和王朝时代。那么江苏哪些遗址属于古国时代与王朝时代?各自有着怎样的文化特征?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又作出了哪些贡献?
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约距今5800—5200年出现了等级差别与贫富分化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认为,古国时代大约为距今5800—3800年前后,可进一步细分为三个小阶段:第一阶段,大约距今5800—5200年前后;第二阶段,大约距今5200—4300年前后;第三阶段,大约距今4300—3800年前。距今3800年以后,进入王朝时代。
何为古国时代和王朝时代?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贺云翱解释,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提出,距今5000年前,中华大地上有一个古国林立的时代。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车广锦曾就“古国时代”的内涵做过专门研究,指出古城古国的诞生,是人类文明肇始的标志。“古国指的是远古之国,是高于部落以上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大家熟知的尧舜禹时期即为古国时代,而自夏启始,废除禅让制,实现家天下,以后的中国历史主要围绕着一个中央王朝展开,所以称为王朝时代。”贺云翱说。
先秦文献中的记载也可佐证,如《史记·五帝本纪》:“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即黄帝通过设置左右大监派驻到地方部落,承担监察之责。“万国”表示数量众多,可见夏之前,古国是普遍存在的。
古国时代第一阶段,以位于辽宁朝阳市的牛河梁遗址为代表,距今约为5500—5000年之间,该遗址是现今发现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雏形。牛河梁是中国最早的玉文化中心,随葬玉器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等级差别,同时还是我国最早的制陶中心,并创造了辉煌的石文化。
古国时代第一阶段大致相当于南方太湖流域的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5300年)时期,从出土文物也可见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并同样创造了灿烂的玉文化、陶文化、石文化。
提到崧泽文化,对于许多熟悉考古的人来说,首先想到的是张家港东山村遗址,该遗址被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赞为“崧泽王”,北京故宫博物院原院长、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欣然题字“崧泽之光”,入选了“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张家港博物馆馆长钱峻曾参与了东山村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他回忆说,90号大墓是东山村遗址发现的崧泽文化早期最大的墓葬。墓内出土玉、石、陶器等随葬品共65件(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放置于墓主人头部和身体四周的5件大型石钺,石钺在当时是军权和王权的象征。此外,92号墓中出土的一件玉璜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崧泽文化中最长的一件玉璜。
钱峻介绍,遗址有三个重大发现:首次在长江下游地区发现了崧泽文化早中期的高等级贵族墓群;遗址中大墓群与小墓群是分区埋葬的;发现了迄今为止崧泽文化中最大的房址。“这些都证明至少在5800年前后,东山村社会出现明显的社会分层与贫富分化。”钱峻说,“东山村遗址发现的最大意义在于为崧泽文化找到了中心聚落,也为良渚文化找到了源头,对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以及整个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这个阶段,南京以北阴阳营文化为代表,距今约6500—5500年。浙江大学教授林留根提出,可以将位于南京鼓楼区的北阴阳营遗址视作南京最早的“居民区”,也是南京城最早的雏形。当时的生产工具以石器占绝大多数,原始农业、制陶业已比较发达。北阴阳营文化时期出土石器、玉石饰品数量之多,在中国同一时期的遗址中,是极为罕见的。这说明当时南京这个区域是制造石器和玉器的中心,可以说北阴阳营文化是良渚文明的“前站”。
古国时代第二阶段:约距今5200—4300年出现城池,创造灿烂的玉器文明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认为,古国时代第二阶段,大约为距今5200—4300年前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开始衰落,而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明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社会分化进一步凸显,社会资源的调动能力加强。
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研究成果,山东的焦家遗址新发现了大汶口文化中期的城址,这是目前黄河下游最早的史前城址。
古国时代第二阶段,南方大致相当于太湖流域良渚文化时期。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是一个具有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外围大型水利系统四重结构的庞大都邑,被誉为“中华第一城”。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并不局限于良渚古城,江苏的良渚遗址也分布广泛。车广锦通过分析苏州赵陵山遗址和常州寺墩遗址的地形、地貌与遗址内部遗迹的分布后认为,赵陵山、寺墩都是良渚文化古城,城外有宽阔的城河,城内有河道,还设有水门。通过分析良渚文化的社会状况,他认为赵陵山和寺墩是良渚文化古国,赵陵山古国处于古国时代的初级阶段,寺墩古国则处于古国时代的高级阶段。
这段时期,在江苏连云港藤花落同样出现了城址,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林留根是藤花落遗址发掘项目负责人,他认为,“这是江苏迄今发现的第一座史前城址,也是江苏发现的首座具有内外双重城垣结构的史前城址,是典型的龙山文化(因发现于山东济南龙山镇而得名)城址之一,对研究中国史前遗址的平面规划布局和古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距今4600—4200年前的藤花落古城,2000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据连云港市博物馆科研信息部主任赵旭介绍,古城由内城垣、外城垣两道城垣和外城壕组成,从古城发现的遗迹遗物看,北部主要是祖先神崇拜和抚育后代的场所,象征着神权;南部主要是日常生活的运营管理,也存在祭祀与占卜活动。上层统治者通过血缘关系和宗教维护其权威统治,出现了不平等的阶级和财富分化。
良渚文化玉器处于史前文化玉器发展的巅峰期,寺墩3号墓曾出土大量玉璧、玉琮,等级之高在良渚文化时期极为罕见,4号墓出土的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还是南京博物院十八件镇馆之宝之一。
苏州吴中张陵山遗址出土了璜、琮、瑗、镯等精美玉饰品。其中一件玉镯外壁雕刻有兽面纹饰,是良渚玉器最主要的纹饰主题,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王巍考证,这件玉镯应当是良渚文化兽面纹玉琮的前身。
古国时代第三阶段:约距今4300—3800年北方部族南迁,形成点将台文化
古国时代的第三阶段,大约为距今4300—3800年前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认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社会发展陷入停滞,中原和北方地区后来居上,开始新一轮的文明化发展,进而形成了一个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奠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础。位于陕西榆林神木市的石峁遗址为代表遗址之一,据新华社报道,该遗址主体为距今约4000年的石砌城址,城内面积逾400万平方米,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的史前城址。
这段时期,江苏几处重要遗址证实了以舜为首领的有虞氏部族被迫南迁的历史,江南点将台文化也由此诞生。
在兴化市林湖乡戴家舍境内南荡遗址,距今约为4200—4100年。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敏认为,虽然这是一处临时性居住遗址,却是河南王油坊类型的龙山文化和江南点将台文化之间的“中转站”。
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距今4500—4200年)属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点将台文化(距今4100—3700年)是以南京江宁区点将台遗址命名的考古学文化。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是南荡文化遗存的源,点将台文化则是南荡文化遗存的流。从年代来说,三种文化也是无缝衔接。
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是有虞氏部族创造的考古学文化,但进入夏王朝之际,王油坊类型却在河南消失不见。随之,江淮东部地区南荡遗存的文化遗物被发现与王油坊类型相同。
张敏解释,这与有虞氏部族被迫南迁有关。正统史籍都以尧、舜、禹三代禅让而礼赞不绝,而南荡文化遗存则从考古学上颠覆了这类美好传说,他认为这种权力更替其实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的。尧、舜、禹是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部族的领袖人物,夏后氏部族取得政权之后,随即展开了对有虞氏部族的报复和打击。有虞氏部族仓皇出逃,水草丰茂的南荡地区成为了他们的选择。此后又从南荡地区继续往南,到达宁镇地区,并和宁镇地区的文化逐渐融为一体,形成了点将台文化。
距今约4000年前,位于高邮市卸甲镇的周邶墩遗址也与南荡遗址密切相关,对研究古代人类迁徙、文化传播、南北交流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据扬州博物馆馆长束家平介绍,周邶墩遗址自下而上有三类文化遗存:第一类文化面貌与南荡遗址的文化面貌基本一致,文化性质也相同;第二类文化内涵与山东西南地区尹家城类型的岳石文化相类似;第三类文化特征与宁镇地面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青铜文化遗存相一致。“第三类文化遗存可纳入吴文化范畴,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和尹家城类型岳石文化的先后南迁,对吴文化的最终形成产生了深远意义。”束家平说。
王朝时代:约距今3800年以后湖熟文化在长江下游地区生根发芽
距今3800年以后,进入王朝时代,河南二里头遗址为代表遗址之一。二里头遗址不仅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还是一座布局严谨、规划有序的大型都城遗址。目前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就是夏都和夏文化。
专家认为,二里头文化是距今3800—3500年前后东亚地区最早的核心文化和广域王权国家,与此同时,其他区域多进入文化和社会的衰落时期,中国历史由“多元化”的邦国时代进入到“一体化”的王国时代。
这个阶段中原地区为夏商时期,长江下游的文化既曾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也呈现出独立的文化发展序列。
湖熟文化,距今约3600—3000年,因首次发现于南京江宁区湖熟镇而得名,是长江下游第一个经过系统论证而命名的考古学文化,是南京文明史的开端,被称为“南京第一缕文明曙光”。目前,湖熟文化展正在江宁区博物馆展出。
“湖熟文化先民不仅开始了定居农业,出现了原始瓷、印纹硬陶等先进陶瓷制作工艺,也已经掌握了青铜的开采、冶炼、铸造技术,进入了文明时代。因此,湖熟文化填补了秦淮河流域乃至整个宁镇地区前国家时代的历史空白,奠定了南京在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明根基。”江宁区博物馆馆长周鹏说。
湖熟文化与殷商文化有何不同?张敏表示,湖熟文化陶器的组合,青铜器、石器等都与殷商文化有一定的差异,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曾受到殷商文化的强烈影响。在湖熟文化一至三期中,殷商文化因素主要出现在第二期,之后殷商文化的影响逐渐减弱,带有浓重地方特色的土著文化因素逐渐增强。
“湖熟文化的发现,证明了宁镇地区在夏商周时期存在着相对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区。”张敏还提出,湖熟文化是吴文化的直接来源,由此上溯,吴文化之源可追溯到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即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南荡遗存→点将台文化→湖熟文化→吴文化。如果对应来看,夏时期是点将台文化、商时期是湖熟文化、两周时期是吴文化,江南由此建立了相对完整的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
考古证明,大约5800年前开始,长江流域许多地方出现了中心聚落,水稻农业发展,人口增加,社会分化加剧,玉礼等诸多文明因素已经出现。5300年前良渚文化崛起,覆盖长江下游大部分区域,成为史前文明的高峰。“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在早期中国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约4000年前,由于环境变化等原因,文化和社会内部发生变化,古国文明走向衰落,转而进入以中原地区王朝为中心的文明一体化进程,长江下游地区融入其中。长江下游史前文明,在经济技术、社会制度、精神观念等方面都为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交流互动,铸就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开放包容的精神特质。”贺云翱说。
- 上一篇:胡福明的“果园悟道”
- 下一篇:别人拆古城的时候,他大胆救下了千年古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