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吴重地话庱亭
庱亭,是江苏丹阳吕城镇的古称,源于古吴国在此设立的军事前哨驿亭而得名,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而三国东吴大将吕蒙在此屯兵筑城而得名“吕城”,距今也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遥约勾吴亭下路,春风深驻五湖舟”,千百年来,历代朝廷在这里设置亭、驿、垒、埭、堰、市,一直是古吴大地江南运河线上的要冲重地。
“亭”,是古时供行旅途中歇宿的处所,又称“邮亭”“驿亭”。早在西周时期,由于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有大量信息需传递,于是就产生了置邮传命的制度,负责邮递的专职人员被称为行夫、驿使或递夫等。为了方便这些人休息,便在沿途按里程设了一些建筑。到了战国时期,开始在边境和内地设亭。边境的亭为军事目的而设置,多设在诸侯国的边境线上,起瞭望、传报军情、防戍等作用;内地的亭与军事安全有关,供官吏、公职人员使用。
庱亭地处宁镇丘陵与太湖平原的交界地带,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扼守吴越交通要道,历来是江南水陆咽喉之地,被古人誉为“漕运之要津,置邮之孔道”。
东汉末年,曲阿(今丹阳市)地区是孙权家族的居住地和东吴霸业的发祥地。东汉兴平元年(194),扬州刺史刘繇过江据曲阿,建“刘繇城”,作为扬州州治所在地。兴平二年(195),刘繇被孙策打败逃走,“旬日之间,四方投军人员,云集曲阿。得兵二万余人,马千余匹,威震江东”(北宋《资治通鉴》)。自此,曲阿成为孙策集团孕育东吴、统一江东的“大本营”。庱亭,也因东吴大帝孙权在此骑马射虎及东吴大将吕蒙在此屯兵筑城而留名青史。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史书上记载了好几个著名的“驿亭”,均为兵家必争之地,如蜀、魏交界处的“街亭”,吴、蜀交界处的“猇亭”,以及曲阿境内的“庱亭”“神亭”。其中,诸葛亮因失街亭“挥泪斩马谡”;东吴大将陆逊在猇亭发起“猇亭之战”(夷陵之战),火烧连营大胜蜀军;孙策与太史慈之间曾发生著名的“神亭之战”。而庱亭则是东吴核心地区最为著名的驿亭之一。
有关庱亭的实物遗存已经凤毛麟角,相对而言,史籍中有关庱亭文献遗存则要丰富许多,除了在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里有明确记载外,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总地志《元和郡县志》、与《史记》齐名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等全国性史书,以及《嘉定镇江志》《至顺镇江志》《隆庆、乾隆、光绪版丹阳县志》等众多地方志书均有记载,能得到如此众多的重点史籍记载,这在丹阳乡镇一级的古地名中也是不多见的。此外,庱亭地名还通过历代诗词、文学作品得以流传。如宋代诗人顾时大在《题丹徒漕渠》中有“练湖寸板虽得尺,庱亭泄去如尾闾”的诗句;清代杰出词人陈维崧则在其词作《沁园春·由丹阳至京口舟中放歌》和《下水船·暮次丹阳宿周丹申斋中同汤谷宾夜话》中写下了“月黑庱亭,风吼练湖”“风吼庱亭树,曛黑难投逆旅”的激越词句。清代文学家张景祁则在其词作《月下笛·丹阳营中怀花雨从叔》中写下了战乱年代里庱亭道上的一路风烟:
“故垒云阳,苍烟四起,驿镫官渡。城头戍鼓,壮军声动淮楚。严装短后弓刀肃,拥多少、朱旗画橹。看檄书乱下,平生长笑,随陆无武。凄苦。庱亭路。想荻渚,风饕布帆如虎。河冰放溜,请缨曾谒开府。谁知孤馆悲吟客,正莲漏、听残夜午。问何日,共饮兰陵酒,一醉千古。”
作者单位:丹阳市吕城镇人民政府
- 上一篇:近代海州城市中心的转移与发展困境
- 下一篇:75年前,人民海军在江苏这个内陆小镇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