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传奇:七旬千纸落江湖
无论创办什么样的企业,都要投入大量的钱财,张謇先生在实践自己“父教育,母实业”的强国道路上,同样遇到过资金问题。大生纱厂筹建之初,张謇先生去上海寻找资金支持,但几个月下来却一无所获。最后连带的盘缠都花光,还生了病,万般无奈之下,张謇先生只好在马路边摆摊卖字,这才凑齐了返回南通的路费。两年后,大生纱厂建成投产,但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张謇再次到上海集资,由于开销很大,张謇只能继续卖字加以贴补。好在状元的字还值点儿钱,倒也解决了眼前的燃眉之急。
对于卖字这件事,张謇先生认为,卖字就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钱财,没有必要心生惭愧和羞耻,买字的人也不值得夸耀,大家都是各取所需。在查阅《张謇日记》后发现,1908年之后的16年间,55岁以后的张謇在各种报纸刊登卖字广告10余次,但每次卖字都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无一例外都是为了他所开创的育婴堂、养老院等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也就是奉献给了社会,奉献给了弱势群体。这位状元公为事业苦心至此,竭尽全力,令人肃然起敬。
例如1908年2月15日,张謇在一则卖字广告中写道:“今发起通州新育婴堂自三十二年九月开堂至三十二年十二月初,收婴逾千数,原有经费仅银元四千,而用逾二万。……婴来又不可止也。仆不自尽其力,无以对凡应寡之人,而确为之自尽者,惟有鬻字。”张謇还有一枚卖字专用的印章“鬻字私印”,后来好友黄炎培还写信给张謇,提醒他不要用这个印章,这样买字的人会容易接受。张謇接受了黄炎培的建议,改用了普通的印章。
1924年农历九月初一,年逾古稀的张謇放下了鬻字之笔,他感慨良多,写了一首《鬻字告终以诗记之》的诗:“大热何尝困老夫,七旬千纸落江湖,墨池径寸蛟龙泽,满眼良苗济得无”。张謇自称“七旬千纸落江湖”,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七旬老翁,就像一支蜡烛一样,为了他终生追求的事业,不惜燃烧自己,发出最后一丝光和热。
张謇的实业思想是以民为本,不仅要振兴实业、发展经济,更要使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如今在各种拍卖会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张謇的书法作品,这可能和他当年经常卖字有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张謇精神和情怀最生动、最直观的诠释。
作者单位:南通广播电视台
- 上一篇:徐州彭城谁在先?
- 下一篇:古今开学大碰撞!原来古代的“假期作业”是不用动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