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历史

扇子换钢材,1957年人民日报聚焦江苏一地手工业

2025-10-23    

“武进特产白骨扇……解放后,全县近百个从业人员组织了生产合作社(或生产小组),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了。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即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和南洋各地都争来订购,今年计划出口三万多把,足可换回二百多吨钢材。”


IMG_256

△ 《人民日报》报道武进特产白骨扇


1957年4月30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市场巡礼》栏目以简洁明快的笔调,向全国人民报道了江苏常州武进这一传统手工艺的复兴景象。短短三百余字,却记录了一段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获得新生的传奇故事。当我们穿越六十七年的时光重读这篇报道,仿佛能看到那些洁白的牛骨扇在匠人手中翻转,能看到外宾欣赏扇面画作时的赞叹目光,能听到合作社里传来打磨骨片的沙沙声响。这把小小的白骨扇,何以能登上中共中央机关报?又何以能成为换取国家建设急需钢材的“特殊外交官”?让我们揭开这段尘封的历史画卷。


千年骨扇

穿越两千年的指尖技艺


IMG_260


白骨扇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江苏武进湖塘镇一带,自古农业发达,牛骨材料易得,先民们利用这一资源制作扇骨,取代易蛀的竹木,体现了民间智慧。最初,白骨扇仅作为实用工具用于夏季纳凉,成了当地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白骨扇逐渐融入了更多的艺术元素。从最初的实用工具到逐步具备审美价值的工艺品,白骨扇的制作工艺不断改进。到了20世纪初,艺人们开始在扇骨上雕刻精美的图案,并用绢面和绘画进行装饰,使其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备了装饰性。这一转变使得白骨扇从一个普通的日常用品,逐步升华为具有艺术价值的工艺品,成了地方特产的代表之一。


白骨扇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每一把扇子的完成都需要经过十多道工序,包括“开料、刨料、装配、拉花、磨光、糊面、绘画、沿边、钉环”等。此外,扇子的式样也丰富多样,有“凹孔、凸孔、三束、四束、五束、格景”等十多种不同类型。


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专门技艺:“开料”需根据牛骨部位择优取材;“刨料”要将骨料刨削至厚薄均匀;“拉花”是在细薄的骨片上镂空雕刻各种花纹,全凭匠人手腕的力度与巧劲,稍有不慎便会前功尽弃;“磨光”则需用不同粗细的打磨材料反复抛光,直至骨片呈现出温润如玉的质感。最后“糊面”“绘画”“沿边”,将精心绘制的绢面与扇骨结合,完成从实用器到艺术品的蜕变。


这些复杂的工艺要求不仅使得白骨扇成为一件不可复制的手工艺精品,也赋予了它极高的附加值。正是因为这种精湛的手工艺,白骨扇能够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并在后来成了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


合作化浪潮

从“散工”到“创汇主力军”的蜕变


这把白骨扇之所以能被《人民日报》选中报道,正因为它是“传文化”与“讲政治”的完美结合——既弘扬了传统工艺的价值,又展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IMG_264

△ 旧报刊中留下的白骨扇图片


新中国成立前,武进白骨扇的制作虽有一定历史,但多为分散的个体生产,各自为政,分散经营,技术高低不一,产量既少,成本又高。老艺人们生活困苦,技艺传承面临危机。


随着新中国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20世纪50年代,武进县近百名白骨扇从业人员被组织起来,成立了生产合作社或生产小组。通过集体化和专业化的改革,白骨扇的制作从低效的个体生产逐步转向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在这一过程中,生产资料从私有转为集体所有,生产环节实现了专业化分工,每个工序都有专人负责。这一分工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并确保了产品质量。国家为合作社提供了原料、贷款和技术援助,帮助解决了个体手工业者的困境,极大地提升了生产力。


正如报道所述“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了”,直接反映了当时合作社改革的成效。1957年,白骨扇的出口计划达到了三万多把,体现了生产力的提升以及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通过这一合作社化模式,白骨扇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了力量。


一扇换一钢

冷战格局下的出口价值


20世纪50年代,面对西方经济封锁和有限的外贸渠道,白骨扇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工艺品,成为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桥梁。通过这件小小的手工艺品,中国成功地在国际市场上展示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和工艺水平。


在经济层面,白骨扇的出口为中国带来了急需的外汇和物资,这对当时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至关重要。钢材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材料,而白骨扇所创汇的“二百多吨钢材”,恰恰解决了这一需求。出口带来的外汇,不仅促进了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为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资支持。


同时,白骨扇更在冷战时期承担了特殊的文化外交角色。出口覆盖了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及东南亚地区,正体现了中国外交格局的转变。在这些地区,白骨扇不仅作为商品流通,更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尤其在南洋地区,华侨通过这些充满中国元素的产品,维系着与祖国的文化情感联系。对于苏联及东欧国家来说,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的负面刻板印象,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工艺。


白骨扇的出口证明了中国传统手工艺不仅能够走向国际舞台,也能为国家经济作出切实贡献,成为文化和经济双重价值的体现。


IMG_268

△ 白骨扇图


1957年《人民日报》上的这篇短文,像一扇时间之窗,让我们窥见了一个时代的手工艺命运。武进白骨扇从民间纳凉工具到出口创汇明星的转变,是新中国手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见证了传统工艺与时代需求的结合。


如今,当我们感叹传统手工艺式微之时,或许应当回顾这段历史,汲取其中的智慧——传统手工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与时代需求相结合,需要适当的组织形式和创新精神。只有这样,骨白如雪的白骨扇才能在时代的风中轻摇,传承千年匠心的温度。


那份已经泛黄的报纸,记录了不仅仅是一把扇子的故事,更记录了一个民族如何用自己的智慧与双手,创造价值、换取尊严的历史。这段历史,值得被铭记,更值得被延续。


作者简介

IMG_269

胡继武  历史与族谱研究爱好者


来源:武进印记,常州市武进区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