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俚语见证城市新生
江苏扬州曾经有句俚语,叫“柴龙水虎粪阎王”,说的是挑柴的、挑水和挑粪的走街串巷的情形。
挑柴的,一个接着一个,好似一条长龙,所以叫“柴龙”;挑水的,大都来势凶猛,一路走一路喊着“水来了”,提醒行人避让,故有“水虎”之谓;挑粪的,就更不用说,一见粪担子过来,行人赶紧捏着鼻子远远避开。粪又叫做屎,“屎”与“死”同音,“死”又与“阎王”有关,挑粪的自然也就成了“粪阎王”。用“柴龙水虎粪阎王”来形容挑柴的、挑水和挑粪的走街串巷的情形,可谓传神。
“柴龙水虎粪阎王”这句俚语,与扬州城南钞关有关。曾经,扬州城四面环水,与外隔绝。福运门(现渡江桥东)渡口未开通前,城南对外的出入口,仅钞关一处。钞关这边的运河上,有一座木闸,开时水上行船,合时闸上走人。钞关是当时扬州城南交通要口,自然也是热闹繁华地段,整天都能看到挑柴的、挑水的、挑粪的挑夫打着号子,在这里穿街过巷。
挑柴的干净,行人不用躲让;挑粪的稳重,因为他们不敢让粪便溢出。只有挑水的霸道,气势汹汹,水桶摇晃,溢洒一地。因此,钞关一带的地面,除春节这几天外,一年到头都是湿的。
随着城市的发展,扬州人用上了自来水、抽水马桶、煤气管道,再也不看到“柴龙水虎粪阎王”的景象。
“上扬州,拢湾头”,是昔日扬州东乡俚语。
过去,因为大运河阻隔,东乡人进城,大多由湾头乘摆渡到运河西岸,再由此进城。反正去扬州,都得从湾头渡口走,顺便去湾头看看,两不误。
后来,有了扬州大桥,东乡人进城,方便了许多。再后来,有了长途汽车、公交车,东乡人进城,越来越方便。这时,如果再从湾头走,就有些兜圈子。于是,扬州又诞生一句地方歇后语:“上扬州,拢湾头——圈子兜大了。”
陈建新 罗莉华 摄 (资料图片)
今非昔比,京杭大运河,从北往南,公路桥、铁路桥,不胜枚举,扬城与东区已连成一体,湾头渡口也成了历史。由江阳大桥、万福大桥组成的万福路,则是东区进入扬州主城的三大干道之一。上扬州,拢湾头,也算不得兜圈子了。
虽然老俚语带着几代人的记忆消失了,但它们也见证了扬州城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
- 上一篇:大禹4000年前挖的这条河,至今正青春
- 下一篇:厚重的复礼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