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乡愁

泰州南水关

2022-06-20    汪维寅

南水关,又叫南水门,是泰州南城墙迎恩门下的一座通水的建筑,处在中市河的最南端。原来一半在水面下面,一半在水面之上,城墙之下。南接南城河,再通向不远处的老通扬运河,从而与大运河和长江相通;北连中市河、玉带河。

南宋淳熙十年,泰州新知州万钟,除了重视教育,更加重视民生,为方便生产和运输活动的开展,他在短短的四年任职期间,抓紧修建了三座水关,其中就有南水关。

南水关的外形就像一个城墙的门洞,建筑在水面上下。比城墙的门洞水平高度低了很多。两侧墙壁不像城墙是用砖砌的,而是用石头——那种大块的条石来砌成;顶部的拱券是用一些特殊规格的石头砌筑,底部还用厚厚的青石板铺上。所以,能够长期屹立在水面上下,历经风雨侵蚀冲刷而不倒,贯通着城内市河与城外的水系交通。后来的人,又挖掘河流把城河跟长江、下河等沟通,来自外河的船只也能够通过,通达城内市河。为了引导城河里船只顺利进入城内的市河,在南水关的南北两端,还建了各有数丈长的“八”字形的石壁,叫做“摆手”,这样船只在宽阔的外城河进入较窄的水关和市内河流的时候,就能够顺势转弯,轻松来往。南水关的长度跟城墙厚度相仿,约有两丈七八尺;宽度初建的时候近一丈八尺,足够一般的船只在其中进出来往。只不过后来的几百年中,修建多次,两边石壁之间的宽度仅剩下一丈二尺左右,船只通行能力才略有下降。为了防止船只和风浪对石壁的冲击,在两边石壁的根部,还打下了一排树桩。两侧石壁的南端,还各有一道深深的槽沟,这是特意设立的水上闸门所用的,闸门可以按照需要吊起和放下,吊起时,水流和船只皆可通行;放下时,就阻断了城内外的水上交通;这样就名副其实地成为一道水上关口,所以,叫做水关。

水关的用途,主要就是城内外水系的有序沟通。泰州城内的市河水系的形成,外城河的形成,都比较早。据史料记载,泰州的子城、罗城早在宋代之前就已具规模,有护城河的存在。

南宋时水关建设,将水系连通起来,贯通畅达,便于纳税、防敌、防盗等方面的管理。明代刘万春的诗:“中市虹飞处,当炉酒易赊;棠郊邻此地,杏馆属吾家。小割西湖水,遥分东岳霞;一从蠲税后,不复榷舟车。”也能让人看到水关设卡,管理税务的影子。水关上闸门的设置,到了外敌入侵的时候,更能起到拒敌的军事作用。

南水关遗址现状

南水关遗址现状

值得一提的是,文物保护部门已对南水关进行了加固维修。采用在本体上打孔并化学注浆的方法进行加固保护,既保持历史原貌,又防止崩塌。在主体上用钢化玻璃罩保护,方便大家从水关的上面、下面、水道面等不同角度观看其历史风貌。同时,还设计了辅助的坡道到水关的底部平面上,增强了观看的亲历感。此外,保护部门还在南边做了一个模拟水门,与原来的水道相通,使水关通航船的实感更加具体。

如今,泰州南水关遗址,残存拱券、两层石壁、闸门石槽、基础石板、南北摆手,依然清楚,足显沧桑本色。这在国内屈指可数的几个现存早期水关遗址中,是保存最完整的。

作者单位:海陵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