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乡愁

土墩墓与清明文化

2023-04-10    孙研 史岸君

清明,扫墓祭祀、缅怀先祖既是一种习俗,也是一种慎终追远、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元《至顺镇江志》“风俗·寒食”篇中称:“近世礼重拜扫,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柰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墓。马医夏畦之鬼,无不受子孙追养者。” 可见当时的镇江人对清明祭祀扫墓极为重视。清末民初,镇江人祭祖扫墓十分讲究仪式,除了上供祭祀、焚烧冥币纸钱、行礼致哀外,还要除荒草培土上坟,更换坟帽,待一切仪式完成后,上坟的人一一绕墓辞行。

那么千余年前镇江地区的先民是如何埋葬、祭奠逝者的呢?早在新石器时期,古人就有了对逝者埋葬和祭拜的活动,到了两周时期,江南地区更是普遍流行一种叫做土墩墓的丧葬形式,既用来埋葬逝者,也可以进行祭拜。

什么是土墩墓呢?其实,土墩是指它的外形,大多数土墩墓是底部呈圆形或椭圆形,上部呈缓坡状的土堆;墓是指它的使用功能,也就是作为埋葬逝者的场所。通俗来说,土墩墓就是把土堆成小山包作为埋葬逝者的坟墓。土墩墓规模不一,小的土墩墓高3—4米,底径10余米,大些的则高达8—9米,底径超过20米。土墩墓是由人工堆筑而成的,可见有能力指挥如此多的人力堆筑这么大规模土墩的人,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并不一般,所以土墩墓也是逝者身份地位的象征。

土墩墓外景航拍照 镇江博物馆提供

土墩墓外景航拍照 镇江博物馆提供

镇江地区是江南土墩墓分布的典型地区。镇江的土墩墓可分为“一墩一墓”和“一墩多墓”两种形式。“一墩一墓”指一个土墩内只有一个墓葬,埋葬一个逝者,这种土墩墓往往比较高大,墓内随葬品较多,有高等级的青铜器等,表明了墓主身份的显赫;“一墩多墓”指一个土墩内有多个墓葬,埋葬多个逝者,这种土墩墓略显低矮,随葬品以生活所用硬陶器、原始瓷器为主。根据考古人员研究,逝者之间可能存在亲属关系,是一个家族集中埋葬在一个土墩墓内的现象,表现了古人对家族、血缘、婚姻关系的重视,可见当时社会文明程度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通过考古发现,大多数土墩墓内都分布有墓葬和器物群。墓葬即埋葬逝者的地方,器物群则是逝者的亲属或后人祭拜时留下来的。当时社会的人们通常把生活器皿作为祭拜逝者的贡品,祭拜之后就将这些器皿埋在土墩墓内,形成一个个器物群,这种祭拜多是围绕土墩内墓葬进行的,所以器物群在土墩墓内也都分布在墓葬周边。

经考古后土墩内的墓葬(上部长方形)和器物群(下部散布)航拍照 南京博物院提供

经考古后土墩内的墓葬(上部长方形)和器物群(下部散布)航拍照 南京博物院提供

新中国成立以来,来自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在镇江地区对土墩墓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取得了很多重要的考古成果,同时出土了大量土墩墓内的随葬品,为研究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丧葬习俗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南京博物院历史馆、镇江博物馆青铜器展厅展出了众多出土于江南土墩墓的青铜器,有着高度的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句容市茅山风景区内的先吴文化博物馆则是我国唯一一座展示土墩墓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展出了大量近几十年来土墩墓考古出土的几何印纹硬陶器、原始瓷器、青铜器等文物,弥足珍贵。清明假期将至,大家不妨走进博物馆,走近极具江南地区特色的文化遗存,徜徉历史长河,开启一场探索文明之旅。

提梁卣 西周 1982年丹徒大港母子墩墓出土 镇江博物馆藏

提梁卣 西周 1982年丹徒大港母子墩墓出土 镇江博物馆藏

作者单位:镇江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