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泰式民居,留住一座城的乡愁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定都南京伊始,将江南等地居民移迁泰州,并修复州城,营建州治,疏浚河流,鼓励农垦。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明清泰州古城风貌犹存。城区街河并行,古建筑随处可见,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保存明清古民居最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让我们一起走进泰州古民居,看看被誉为“活的记忆”明代泰式民居,留住我们的城市乡愁。
一进再一进都别具匠心
坐落在江淮之间的泰州古民居,宛如一袭素衣的女子,枕着清凌凌的小河入眠,在晨曦中听风倚柳、在夕阳中临水照花,独守着这一世的繁华与落寞。川流不息的雨水沿着那些连绵起伏的青砖黛瓦,不经意间就流入那些古民居人家。
顺着雨水进入庭院里,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会客的厅房,中间摆放一张八仙桌,旁边两把古朴素雅的红木椅;再进便是主人卧室,再一进便是后院,后院往往留有便门通向街巷,方便主人外出。泰州古民居在设计时注重实用,一进再一进都别具匠心,不但展示着居所的深邃,也展示着年代的绵延和变更。
泰州古民居简朴而又不失端庄,简单却又实用,它们立在风雨里历经数百年,依旧那样素净美丽。冬日里泡上一杯大麦茶,看片片雪花在庭院里肆意飞舞,置身其间,恍若隔世,远离尘嚣。
产生“百姓日用”思想
明万历四年(1576年)始建的崇儒祠,至今仍旧庄严寂静地立于市区五一路上。泰州是“泰州学派”的诞生地,也曾是王艮讲学的地方,崇儒祠正是为了祭祀这样一位伟大的先贤而设。数百年前,王艮就是在这样的泰式民居里,穿着朴素的长衫,思索着那些民本思想。
也许,正是泰式民居启发了他,让他深深体会到实用的价值,从而触发他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老百姓每天的饮食起居,不正是大多数人一辈子在做的事情,而这不也是最容易被思想家们忽视,却又最真实、最实用的思想么?泰式古民居里的一方小小的天地里,慢慢产生了一种平民的思想,这思想慢慢扩散开来,成为当时的先进思想之一。
朴实淡雅成主色调
在明代,泰式民居逐渐有了自己的建筑风格与理念,一批批朴实淡雅的民居逐渐成了城市的主色调。现今遗存下来的代表性古民居,主要有税东街蒋氏民居、公园路宫氏住宅、季家院汪氏住宅、公园路陈氏住宅、八字桥北街程氏住宅、府前街明代住宅等。这些住宅,无不彰显着一座城市悠久的历史。
此外,还有一些民居在《泰州志》“文物篇”里有记载:明嘉靖初年的“立城”社学民居,八字桥北街的程公馆,海陵北路的绿雨楼配房,以及华居泰州之首的清代周氏住宅,五一路李氏住宅、田氏住宅,涵西街支氏住宅,南通路吴氏住宅,海陵北路钱氏住宅……这些朴实淡雅的明清民居,是泰州先贤“百姓日用即道”思想的一种体现。
如今,古朴实用的泰式民居已经与江西景德镇赣式民居,安徽歙县、黟县徽式民居,江苏吴县苏式民居相媲美,并称为江南四大民居。
一座城市“活的记忆”
乡愁,是一个美丽的词汇,它代表着人类眷恋故土的永恒情感,它是沉淀在心灵深处不可替代的挚爱与留恋。明代泰式民居被誉为“活的记忆”,也是泰州人不可复制的乡愁,彰显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泰式古民居的简朴、节俭,是泰州人内心所崇尚的品质,而这种朴实又不失淡雅的韵味,正是通过泰式民居的细枝末节向世人展示的。门楼上方精美的砖雕,侧面砖墙上的“废纸箱”,无不彰显着古民居的淡雅与实用。它们在岁月里历经了百年沧桑,却依然对当今的人们有着启示作用。这些建筑里深深融入了先贤们的思想与智慧。
俯瞰整片泰式古民居,你会被它整齐划一的布局结构所倾倒。每一处古民居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一个又一个的方格子天井里,不知有多少人曾在其中遥望天空,冥想人生。当现代流行色成为城市的主体,掩映于现代建筑中的古老民居,就以一种平易、简约的特殊话语流韵在岁月的风情中。
作者单位:泰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