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清明习俗知多少
清明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旧时清明时节,淮安与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有扫墓祭拜、踏青出游等常见活动,此外,还有一些独有的习俗,别具地方特色和风情。
扫墓
扫墓,俗称“上坟”“圆坟”,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活动。主要做法有:清除坟堆上的荒芜杂草,给坟堆增添一些新土,在坟前摆上瓜果等供品,挂纸钱等。《淮安府志》记载:“男女修茔扫墓,携壶榼,挂纸钱。”
扫墓的日期,不一定必须是清明节当天。根据雍正《安东县志》,清明前后十日均可扫墓。也有“前三天,后三天”之说,即清明节的前三天、后三天,加上清明节当天,七天中都可以去扫墓。此外还有“早清明,晚大冬”的说法,意思是清明扫墓越早越好。
插柳
柳树是一种生命力强大的植物。民间有谚:“清明不插柳,家败子不兴。”插柳成为关系家业兴旺的大事。扫墓的时候,折柳枝插在自家先人的坟堆上,借“柳”和“留”的谐音,寄托留恋和思念。同时,柳枝成活率高,很容易枝繁叶茂,象征着家族后继有人、人丁兴旺。
据乾隆《清河县志》、雍正《安东县志》等记载,清明时节,淮安有折柳枝插于自家大门上的习俗,据说可以避瘟疫、祛不祥。青绿的柳枝条插在家家户户的门楣上,成为清明时节的特有标志,让人们感受到了春日的生机勃勃。
放风筝
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狮驼洞大战三魔头”一回中,描写孙悟空跑到了大魔狮驼王的肚子里,众小妖道:“这猴儿不按时景,清明还未到,他却那里放风筝也!”可见,清明时节放风筝是习俗,孙悟空不到清明节便放风筝,乃是不按常理出牌。
风筝,古称“纸鸢”。旧时清明,童子以纸鸢为戏。民国《盱眙县志略》记载:“至清明节,均携带纸箔及风筝,祭扫坟墓,并放风筝,亦提倡儿童健康之一法也。”认为清明节扫墓祭祀时放风筝,可以让儿童健康、少生病。这是因为,古代放风筝是具有巫术色彩的活动。有人生病了,将病症写或画在扎制的风筝上用线放飞,当风筝飞至高空后,将线剪断,风筝随风飘向远方,疾病也就随之飘走了。
牛出屋
淮安地处南北地理分界线,四季分明。清明节前后,气温持续升高,是传统农业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淮安农事上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等谚语。
清明过后是谷雨。雍正《安东县志》记载:“谷雨,蚕生,牛出屋。”洪泽湖地区也有“寒露霜降牛入屋、清明谷雨牛出屋”的说法。农业文明时期,性格温顺、体健力强的牛是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源。清明过后,休养生息了一个冬天的牛就要走出牛圈围栏,准备投入新一年的农业劳作了。
吃饺子和螺蛳
旧时淮安人在清明节时,有吃饺子的习俗。煮熟的饺子作为祭品,要放在祖先的牌位前供一供,让祖先首先享用;然后撤下来,在锅中沸水里过一下,家人才可食用。淮安人把饺子叫做“弯弯顺”,意思是不管遇到多大的曲折、困难,吃了饺子就能够克服。
此外,淮安人还有清明吃螺蛳的习俗。“好水出好螺”,洪泽湖的螺蛳浑圆饱满、肥美鲜嫩、营养丰富、品质上乘。俗语说:“清明螺,抵只鹅。”清明时节,洪泽湖流域的大街小巷到处弥漫着螺蛳的香味,人们享受美食,感受着有滋有味的美好生活。
作者单位:淮安市地方志办公室
- 上一篇:常州会馆浜:从生产“一砖一瓦”到网红美食集聚
- 下一篇:乡愁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