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乡愁

江苏盐城:一座耕读园 传承好家风

2024-06-12    周冬晴

位于盐城市阜宁县花园街道路庄居委会,层层麦浪之中,一栋“生根”在土墩上的二层小楼映入眼帘。远远望去,老式红瓦、白色外墙,这样的房屋在乡下算不上稀奇。细看,二楼门楣上挂着一幅“耕读园”牌匾,墨色淋漓、笔力遒劲,为老屋增添别样韵味。

这里便是董植林的老家——“董家墩子”。在董植林和家人的悉心照管、精心布置下,这栋从20世纪走来的老屋摇身变成了董家人记录亲情、回忆往昔的“家庭展馆”,讲述着几代人的家风传承故事,让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力量。

老屋焕新生

“我的太祖当年带领全家人在这块地上夯宅基,光是挖泥取土就使坏了十三把大锹。到了我父母这一辈,又在这墩子上建起了小楼。”跟随着董植林的回忆,董家老屋的面纱被缓缓揭开。

董植林共有兄弟姐妹五人,他排行老三。在这小小的“董家墩子”上,一家人度过了数十载欢快时光,直到董植林和兄弟姐妹们相继成家立业,住到别处,只剩父母二人留在老屋生活。

岁月匆匆,一晃董家兄弟姐妹离开老宅已几十年,其间父母也相继离世。那么,闲置的老宅该如何处理?“老屋是我们的根。逢年过节,子孙们总要回来看看,如果只是留一个空空的宅子,他们以后怎么了解董氏大家庭的过去呢?”兄弟姐妹五人商量,要保存好、收拾好老宅,借此寄托对父母的怀念,也让后辈记住家族的历史。

耕读园二楼

耕读园二楼

说干就干。浇筑路面、粉刷墙面、整理旧物……从年初着手整饬,不到两个月时间,往日的老屋焕然一新。

孟夏时节,站在房前远眺,园内牡丹、芍药等争相怒放,水杉、杨树、梨树等郁郁葱葱,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步入屋内,客厅正中悬挂着“记勉堂”牌匾,堂联写有:日落日升总是克勤克俭,春去春来无非亦读亦耕。寥寥数字正是董植林父母一生的写照。

竹躺椅、木箱、脸盆架……在一楼西房,珍藏了董植林父母曾经使用过的生活用品,两位老人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的岁月在此一一浮现。“这个是母亲用过的镜箱子,大约有九十年历史了。”董植林介绍。

爬过两层略陡的楼梯后,就来到了二楼。二楼西房整齐摆放着犁梢、笆斗、簸箕等琳琅满目的农具,俨然一个农耕文化展;东房既是卧室又是书房,书橱里摆放的是兄弟姐妹五人过去读过的部分书籍,泛黄的书页记录着过往。

一件件在生产生活中用过的老物件,一张张饱含历史感的照片,默默地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蕴含着无尽的家族记忆和乡村往事。

把耕与读传下去

裕后勤和俭,兴家读与耕。耕读文化的浸润,在董家老宅随处可遇。

打开老屋角落里“吱呀吱呀”作响的老衣柜,一件破旧的“姐弟衣”引人瞩目:红色的棉衣印着碎花图案,衣服袖口、下摆处续上了一截又一截花色不一的碎布。

“这件衣服是母亲一针一线亲手缝补出来的,虽然破旧但整洁。”在老二董华林印象中,母亲心灵手巧、勤劳俭朴,再简单的衣服她也能缝制得漂漂亮亮。

“‘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破老三……’别小看这件衣服,我们姐弟几个人可是轮流穿着它,度过了一年又一年寒暑冬夏。天冷了,就往里面再添棉絮;天热了,就把棉絮拆掉当单衣穿。”董华林说,这件近80岁“高龄”的衣服可以说是董家的“老功臣”。孩子们回家时,她常常会把这件衣服拿出来,为他们讲述背后的故事,让他们知道幸福生活的不易,鼓励他们要像长辈一样艰苦奋斗、勤勉生活。

在董宅,最为惹眼的还要数客厅墙上各式各样的证书和奖状,这些都是董家孙辈们在不同的学业阶段获得的。其中,还有一本由董植林父亲手抄的纸质奖状合集。

孙辈们获得的奖状

孙辈们获得的奖状

“有些奖状由于原件需要保存,父亲就一张张地手抄下来挂到墙上去。”董植林说,父亲用圆珠笔将奖状上的内容一字一字誊抄在白纸上,一方面是为孙辈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一方面是为了激励更多后辈刻苦学习、发奋读书。

“父亲每天劳动回来,吃完晚饭,就开始点上煤油灯,让我们学习。只要我们想读,即使再苦再难,砸锅卖铁也要让我们读下去。”在董植林眼中,父亲是个有见识的人,深知读书的重要性。

家风的滋养润物无声,代代相传。兄弟姐妹五人在父母的教育下,传承“善良、勤劳、担当、重教”的精神品格,相继走上了教育、医疗等工作岗位。受良好家风影响,兄弟姐妹的9个子女中,走出了多名硕士生、博士生,散布在大江南北,在各自的岗位上积极作为。

来了就舍不得走

起初,董植林的孙子董雨岐对这老屋怎么也喜欢不起来。

每次清明节、春节回老家时,看见墙上的涂层、门窗的油漆掉了不少,屋子里全是灰尘,家具也破旧不堪,他总忍不住想:这破老屋有啥用?在这里又不能住人睡觉,又不能烧菜做饭,还要建个两层的,费人费力又费财。家里的那些东西,没准收废品的都看不上。

当老屋收拾整理后,看到各式各样的老物件、父亲儿时玩过的玩具,他对老屋的态度逐渐有了转变。“此时,老屋的一切好似都变了,掉漆的门窗是岁月的见证,破旧的家具是它经受住岁月考验的证明。”董雨岐感叹,踏进老屋的一瞬间,自己像是穿越了,看见了父亲的童年时光。现在每次到老屋,他总是来了就舍不得走。

走廊上的老物件

走廊上的老物件

老屋收拾整理后,不仅留住了家人的脚步,也吸引来了一批又一批慕名而来的外来客。董家人的朋友、老同学得知他们将家里改造成了一个“家庭展馆”,纷纷组团来“打卡”。

“耕读园既是对父母一辈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精神的展示,也是弘扬耕读文化、激发乡愁情怀的充分体现。”董植林的老同学陈和在参观后感触颇深,在他看来,今天的农村,很有必要传承耕读文化,讲好耕读故事,让良好家风薪火相传。

怀着好奇,老五董森林的朋友戴玉荣带着三五好友来到耕读园一探究竟。“早就听说了这个事情,一直想来看看。”对董家打造耕读园的做法,戴玉荣很是欣赏。他认为,耕读园的存在,不仅有利于传承良好家风,更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乡村文明水平作出了示范。他相信,未来耕读园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各式各样的农具

各式各样的农具

在董家老屋外,有两棵水杉和一棵泡桐树,是董植林父亲当年亲手种下。如今,时光更迭中,三棵老树越发葱茏茂密、挺拔坚毅,在四季田野写下新的希望。

作者单位: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