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乡愁

燕子楼中思悄然,争教红粉不成灰

2024-07-04    巍 然

江苏徐州云龙公园内有一座名楼,名曰燕子楼,它是一座有着1200多年历史的小楼。在古代文人的笔墨下,它已经不是一座实体建筑,而是由文学砌垒而成的想象空间、情感高地。

燕子楼借关盼盼之名而传世,关盼盼借文人的传奇书写而闻名。可以说,燕子楼与关盼盼是形与神的关系。燕子楼,名楼也;关盼盼,名媛也。既是楼借人传,又是人借楼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千百年来,一些文人墨客、地方史家,总津津乐道于燕子楼和关盼盼,自唐至今,莫不如是。真是说不完的燕子楼,道不尽的关盼盼。

关盼盼为徐州人,乃唐贞元年间徐州刺史、检校工部尚书张愔的侍妾。据说,关盼盼原本出身书香门第,精通诗文,通晓音律,舞技高超。她能一气呵成《长恨歌》,一曲《霓裳舞》艳惊四座。后来,家道中落。张愔十分敬慕她的美貌和才艺,于是重金纳她为妾,并特地为她建造了一座小楼,名曰燕子楼。昔日,关盼盼与张愔在燕子楼共度了几年的甜蜜,后张愔病逝,关盼盼寡居燕子楼十余载,最后绝食殉情而亡。

033273e4-3a75-424e-95f1-6931cfd2dd5a.png

关盼盼像(源自《古今贤女绣像》)

关于燕子楼名称的来历说法颇多。一曰:“因其飞檐挑角,形如飞燕,故名燕子楼。”该说法是从建筑学的角度,因形而起。亦曰:“年年春天,燕子多来栖息,故名。”该说法是从气候学与生物学的角度,因景而起。笔者认为,其命名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因为燕子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意象,既用来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又用来幽诉离情之苦,渴望比翼双飞之念。还用来表现时事变迁、人事更迭,抒发国破家亡之叹。

毋庸置疑,燕子楼在千年的演绎中,早已由建筑升华为精神与文化的象征。因此,千百年来,燕子楼历经沧桑、屡毁屡建、几易其址,仍然屹立在彭城大地。燕子楼之所以能够成为徐州名胜、中国“文化名楼”,首先源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和一个凄艳动人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

白居易八岁时,随任彭城县令的父亲迁居徐州,在徐州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后中进士,迁居长安。贞元二十年(804),白居易故地重游,被颇通文墨的张愔邀请到府上做客。席间,张愔引其爱妾关盼盼歌舞以佐欢助兴。对于这次宴遇,白居易印象深刻,形容关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一个“雅”字,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关盼盼的文化素养;“风袅牡丹花”则彰显了关盼盼的外在气质,可谓内外兼修。

一面之缘后,白居易继续他的旅程,关盼盼继续侍奉张愔。然而好景不长,两年后,张愔病逝。张府里的人纷纷离去,关盼盼却留了下来,矢志守节。她从张府中搬迁至燕子楼居住,仅有一位年迈女仆相从。关盼盼从此停歌辍舞,不施粉黛,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如果故事朝着正常的结局发展,关盼盼的人生也就被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然而,流光不驻,枝节横生。

元和十年(815),曾在张愔手下任职多年、刚刚升职为司勋员外郎的张仲素到长安拜访了白居易。他对关盼盼的生活很了解,向白居易详细讲述了关盼盼的故事,并给白居易看了他写的三首《燕子楼》诗。诗中展示了关盼盼在燕子楼中凄清孤苦、相思无望、万念俱灰的心境,真切感人。白居易读后,回忆起在徐州受到关盼盼与张愔热情款待的情景,十分感慨,于是写下了三首诗和答张仲素,并有序曰:

徐州故张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予为校书郎时,游徐、泗间。张尚书宴予,酒酣,出盼盼以佐欢,欢甚。予因赠诗云:“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一欢而去,迩后绝不相闻,迨兹仅一纪矣。昨日,司勋员外郎张仲素缋之访予,因吟新诗,有《燕子楼》三首,词甚婉丽。诘其由,为盼盼作也。缋之从事武宁军累年,颇知盼盼始末,云尚书既殁,归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幽独块然,于今尚在。予爱缋之新咏,感彭城旧游,因同其题,作三绝句。

由此可见,是张仲素和白居易最早将关盼盼和燕子楼的故事写进诗中的。他们的唱和诗又是如何表达的呢?先看张仲素的《燕子楼》其一内容: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这首诗在情景的选取上很有特点,以关盼盼的生活场景为切入点,写的是在张愔去世后,关盼盼独居燕子楼所经历过的无数个不眠之夜中的一个真实写照。

残灯相伴,夜短情长,合欢床犹在,空留佳人妆,相思之苦浸透着整个诗篇。纵天地有涯亦不及情丝长。

白居易在读完张仲素的第一首诗后,也和写了《燕子楼一首》:

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情郎离世,从此独留佳人,孤灯寂寞,冷月寒窗,虽春来秋往,却无人同赏,写不尽寂寞凄凉。

张仲素的《燕子楼》其二,写的是关盼盼抚今追昔,怀念张愔,哀怜自己的情景,原诗写道:

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

自埋剑履歌尘散,红袖香销已十年。

白居易的和诗《燕子楼二首》则从关盼盼不愿再出现在舞榭歌台这一点出发,着重写她怎样对待歌舞时穿着的首饰和衣裳,内容如下:

钿晕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著即潸然。

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一年。

二人的唱和异曲同工,情人的离世不仅在佳人的心头种下了泛滥生长的相思之树,昔日善舞的红袖也再无人欣赏,于是剑履深埋,香袖蒙尘,霓裳曲虽好,只为一人舞。

张仲素的《燕子楼》其三,写了关盼盼感叹时间流逝、季节更替的同时,也感叹韶华易逝。原诗如下:

适看鸿雁洛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

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白居易的《燕子楼三首》,将笔墨放在回忆上,忆起当年游历徐州时与张愔的会面,以及关盼盼的歌舞留给他的深刻印象。但诗人不是直接描写对旧游的回忆,而是通过张仲素告诉他的情况,来抒发内心的感受,于是写道: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从张白二人的唱和诗作可以看出,二人都聚焦于主人公关盼盼和燕子楼,并没有跳出基于故事本身的相思成灾、寂寞凄冷、独怜幽怨、扼腕叹息的本来情愫,同时也为燕子楼蒙上了一层与关盼盼无法割裂的为爱坚贞、相思寂寥、感叹流连的悲伤色彩。

巧的是,关盼盼得诗后,十余日不食,不久郁郁而终。所以便有所谓白居易“逼死”关盼盼的传闻。其实,这是完全经不起推敲的,或是后代小说家的不凿之言,或是后代文人出于猎奇和怜香惜玉的双重心理而虚构出来的故事。关盼盼虽然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其在张尚书死后独居燕子楼多年不嫁也是事实,但说她自尽离世是受到白居易的逼迫即是无稽之谈。事实上白居易对关盼盼的遭遇是充满同情的,其在《燕子楼》诗的字里行间有充分的流露,读者也不难体会。真正杀死关盼盼的是封建礼教思想。试想,一个曾经过着荣华富贵生活的宠妾才女,在燕子楼里郁郁寡欢独守空房十余年,百无聊赖,心如死灰,该是何等的黯然神伤,绝食殉情或许是她留给那段感情最尊重的吟唱。在时光的穿梭中,这个缠绵、凄美的忠贞爱情故事,已释放出一种可以穿透漫漫长夜的高贵光芒,璀璨在中国文学史的星空里。

自此之后,张愔与关盼盼的美好爱情,以及关盼盼与燕子楼的故事,成为文学题材,很多文人墨客以张关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吟诗填词、度曲作文。他们之所以从不同角度开掘关盼盼与燕子楼的叙事文本,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关盼盼对爱情坚贞如一的崇高品格引起共鸣;二是关盼盼的守节在一定程度上与诗人遭受贬谪、漂泊异乡之苦有相似之处。诗人对关赞美的同时,心中也充满爱慕和感佩。这两种情绪和矛盾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得诗文更富有内涵和感染力。

诗人借关盼盼的故事,寄托感怀,从而丰富了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这就出现了燕子楼典故和燕子意象相互强化的趋势,燕子楼诗将燕子楼故事诗化,从而造就了“诗以楼显,楼以诗传”的文化传播现象。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苏轼任徐州知州,曾在一个如水的夜晚,登临燕子楼,并夜宿在那里。梦里,他遇见了风姿绰约、能歌善舞的关盼盼在楼上翩翩起舞……打更声惊醒了梦中人,恍惚间分不清究竟是梦还是现实。脑海中萦绕的似乎是燕子楼上痴情的女子,又似乎是登楼远望的自己。等回过神来,苏轼大发感慨,于是提笔写下了《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一词:“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予浩叹。”并序曰: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这一次,燕子楼不再是见证关盼盼为爱坚守的那个寂寞凄冷的小楼,他闯进了大诗人苏轼的梦里,改变了以往凄凄切切的悲凉形象,“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曲港跳鱼,圆荷泻露”,于是一首美词佳作就此诞生。不仅如此,在苏轼的笔下,燕子楼里除了独守空楼的相思客,似乎又多了一层新的意蕴。苏轼离开家乡眉山已逾23载,离开汴京到外地做官也已经17年了。可以说是辗转奔波,非常疲惫,思乡之念日盛,多么希望能够回到家乡去看一看。但是,宦海浮沉,身不由己。对于他来说,回到故乡就是一个遥远的梦。苏轼在任徐州知州时政绩突出,既得到朝廷的嘉奖,又得到老百姓的赞赏。然而“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多年以后人们登上黄楼,谁还能记得苏轼与徐州军民共战洪水的事迹呢?谁还知道他不畏牺牲,一心为民的精神呢?这分明是苏轼对人生无常、古今如梦的一种感伤。

a75d45f0-25a8-4308-bb5a-f70cb35b2254.png

徐州云龙公园燕子楼(视觉中国 提供)

苏轼仅凭这个静谧的夜晚和一场没有做完的梦,就看淡了这人世间的一切。往日望断天涯的佳人,如今梦醒怀乡的诗人,多年以后登上燕子楼的人,时空仿佛一条线在微妙之中将他们串了起来。自《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始,燕子楼在诗词中事典的成分减少,感伤的意味随之加重。

有关燕子楼以及关盼盼的诗词创作和典故书写,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形成历史资源,而这些历史资源也激发新的资源不断产生。如此反复,尽管现实中的燕子楼多次重建,但文学传统中的燕子楼却岿然不动。鉴于此,我们也就不难解读历史上的许多歌咏燕子楼之作了。比如,秦少游诗云:“百尺楼高燕子飞,楼上美人颦翠眉。将军一去音容远,只有年年旧燕归。”至于燕子楼是否楼高百尺,是否年年犹有旧燕归来,等等,均无需较真,因为少游心中所想,只是自张仲素、白居易以来的文字中的燕子楼。北宋文学家、“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写下了《登燕子楼》。南宋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文天祥曾途经徐州,凭吊燕子楼后,写出《燕子楼》和《满江红·燕子楼中》的诗词,燕子楼之于他,仿佛是写满了家国情怀的忠义祠。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剌途经徐州,回溯英雄逐鹿,铁甲重瞳,于是《木兰花慢·彭城怀古》横空出世。明末清初诗文家阎尔梅,重回故乡彭城,游览燕子楼,在《燕子楼和韵有序》其三写道:“相思一夜一千回,人在情中梦不来。无限愁肠真似火,几时烧断得成灰。”同样身处易代之际的诗人钱谦益吟道:“柳老花残木叶秋,西风斜日总牵愁。天涯大有多情客,不忍轻过燕子楼。”这是他最为感伤的燕子楼之秋。对于故国、新朝,这位贰臣又有着怎样的悸痛呢?这首燕子楼绝句确实耐人品味。

由此可见,每一个文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燕子楼。他们不论是凭吊古迹,亦或遥想佳人,其实大多是借先人的故事在抒写自己的情怀,寄寓个人抱负。纵观这些文本的流传与演变均有一个特点,即“燕子”意象始终贯穿其中,从而构成了燕子楼的文化灵魂。

如今的燕子楼虽然不是唐代那个“满窗明月满帘霜”的燕子楼了,但早已成为忠贞爱情的精神高地。这也是1000多年来,燕子楼屡毁屡建的主要原因。现在云龙公园知春岛上的燕子楼,是徐州市人民政府于1985年重建的。重建后的燕子楼为双层,院宇深深,上下回廊环绕。登楼瞩目,近水远山,明月松涛,清泉潺湲,花木扶疏。整座楼虽不高,但古意浓浓,楼下伸出一条曲折的长廊,长廊的尽头立着一座关盼盼的塑像,她一袭白衣,双目含情凝睇,好像乐声一响,她就会翩翩起舞。站在塑像前,望着这忠贞的化身,会让人思绪穿越千年历史长河而遐想。

(作者简介:巍然,本名袁巍然,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徐州市杂文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