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贻成面粉厂忆旧
镇江运粮河,又称新河,是镇江城西为避长江黄天荡急流之险,滨横长江南岸开凿的通往南京的一条运河,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凿成。自清咸丰十一年(1861)镇江开埠后,运粮河沿岸成为镇江西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区域,镇江工业即从这里起步。
运粮河畔有一条古巷,名曰贻成巷。该巷东自新河西岸,西转北至新河路,长258米,宽1.5米。贻成巷的得名,与清末坐落于此地的名闻遐迩的镇江贻成面粉厂有关。刚建厂时贻成巷还未形成,时间一长,厂区附近居住的民众逐渐增多,便形成了巷道。
位于新河西岸的贻成面粉厂,占地58亩,其大门正对着运粮河,便于水道运输。进入巷子不远,左手便是贻成面粉厂职工宿舍区。过去,只要踏上去金山寺的新河路,便可见到一幢高高的厂房,上面一个挨一个地竖着一排大烟袋模样的排尘装置,犹如鹤立鸡群。厂名中“贻”乃是留下、传承之意,“成”即成功。取“贻成”作为工厂的名号,表达希望企业传承久远的理想和愿望。
贻成面粉厂是镇江最早的工矿企业,是代表镇江近代工业的“两个半烟囱”之一,在苏南一带颇有影响。据《镇江市志(1983~2005)》记载:“到民国二十六年,大小工业、企业约300多家,资本总额约500万元,较大的只有贻成面粉公司、大照电气公司、荧昌火柴厂、慈幼工厂、无敌牌镇江工厂等数家。”
民国时期,镇江人家中几乎都有个“洋面口袋”,上面印着“贻成”二字,它和荧昌火柴厂、大照发电厂并称镇江现代工业的“三巨头”。在当时同行中,贻成面粉厂规模大、设备先进、产出量大,是个很有影响力的面粉加工企业。镇江人之所以称它为“洋面”,是因为面粉研磨进一步精细化了,贻成面粉厂加工的面粉绝不逊色于进口产品,同石磨粉有很大区别,用贻成面粉制作出的面包及各式面点口感极好,既香甜又好吃,尤其面包上面那层表皮特香,现在已经吃不到那种面包味了。
早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祖籍常州的恽禹九等人就在江北瓜洲镇合作创办了合兴石磨面粉厂。历史上的瓜洲曾属润州(镇江)管辖,不久该厂搬迁到对岸的镇江,经过增资扩股改名为贻成面粉厂。1914年因股东意见不合,由无锡煤炭商唐晋斋接手,改名贻成晋记面粉厂。
两年后工厂日渐式微,举步维艰。镇江“宁波帮”在关键时刻施以援手,助了贻成面粉厂一臂之力。1918年,贻成晋记面粉厂被转给镇江美孚洋行经理、浙江镇海人李皋宇。李皋宇(1874—1962),又名李高裕,青年时随父在镇江经营李源记米、木行,后又任镇江裕苏官栈局经理、镇江美孚洋行经理。李皋宇精明强干, 勇于创业,先后接办清江大丰面粉厂、高邮裕享麦粉厂、泰州泰来面粉厂、南通复兴面粉厂、无锡泰隆面粉厂、扬州面粉厂。同时还投资常州民丰纺织厂、苏州植物油厂、上海三友实业社、天利氮气厂、天原化工厂,接盘朱恒顺糟酱淋坊,即后来的镇江恒顺酱醋厂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镇江首屈一指的企业家。李皋宇接盘贻成晋记面粉厂后,遂整合股份,改组贻成面粉厂,使濒临倒闭的面粉厂起死回生。
1926年,经镇海小港李祖华介绍,宁波镇海人乐甬生投资入股,成为贻成面粉厂董事、厂长。乐甬生,光绪二十六年(1900)出生,世居镇海北仑高塘之塘头弄。祖上经营帆船货运,在宁波江东设有乐全兴字号,专营船运业务。十七岁入读上海同济大学,十八岁时因为父亲病故,其母命乐甬生回宁波管理公司。乐甬生为人豪爽,交友中以气量大、肯助人著称,在家乡曾捐助镇海同义医院、大碶同安医院等慈善事业。
1931年,乐甬生将贻成面粉厂改组为镇江贻成新记面粉股份有限公司。1934年,乐甬生又变卖宁波家中正屋、侧屋各24间,及沿街店面5间,用于增资面粉厂,购置设备,扩大生产规模,从而使贻成新记公司一举成为当时镇江唯一的大型工厂,经营规模在苏浙皖三省工业排名中列第8位,声名远扬。与此同时,乐甬生将全家从宁波搬迁至镇江。
1933年,一幢5层楼高、砖混结构的生产厂房耸立在新河西岸,十分醒目耀眼。主厂房面粉加工设备,选用欧美式磨粉机和德国西门子电动机,主管技术的机械师是一位郑姓宁波人。从小麦进厂到除尘、碾皮、粉碎、过筛、出粉、包装,都在一条自上而下的自动化生产线上完成,等运转到了一楼成品车间,小麦就变成了一袋袋包装好的面粉和麸皮,分别运往库房。
贻成新记公司每天出产“金山牌”标准面粉6000袋,每袋50斤,平均月产面粉4500吨,不仅是镇江城乡各粮店的主打粮食产品,而且还销往省内其他市县和安徽、浙江、山东各地。因机制白面粉当时被称为“洋面”,所以老镇江人习惯称这家工厂叫“洋面厂”,“金山牌”标准面粉名扬大江南北。
平日里,运粮河畔帆樯林立,大小麦船停满了河道。尤其紧邻贻成面粉厂区的新河西岸一段,更是车水马龙,人流如潮。紧挨厂大门的河边,设有三个专用码头,码头上竖立着一排排吊杆,不停地吊装小麦及面粉,进进出出的手推车来往穿梭于库房及码头之间,等待装运的船只在运粮河上排成长龙。
远近的农户都习惯在这里加工、兑换面粉。送来的是一批批小麦,运走的是一包包人见人爱的白面。开设在面粉厂附近及新河西岸、贻成巷内、新河路上及小码头的酒楼、饭店、面店、粮行、茶坊、浴室、旅馆、书场、油麻店、日杂店、茶食店、车行、理发店、老虎灶等店铺鳞次栉比,人来人往,生意兴隆。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加紧对我国华东地区的侵略。同年12月8日镇江沦陷,面粉厂被日寇霸占。日本人要乐甬生出面维持镇江商界局面,乐甬生不从,带着一家老小,以逃难为名绕道武汉、香港,躲进了上海滩。
1938年10月,日商新井洋行经营管理工厂,为日寇生产军粮,并更名为镇江面粉厂。三年后,工厂被迫“出售”给日商新井洋行。至此,这家中国民族资本的面粉厂全部被日寇掠夺。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企业停产,由国民党军政部和镇江县政府先后派员驻厂监管。同年底由江苏省田赋粮食监理处正式接收,重新组建了工厂管理机构。先后配备了业务、仓务、会计、器材、总务、工务等科,并于1946年春恢复生产。但由于资金短缺,原料供应不足,生产时断时续。1946年,镇江《东南晨报》曾发布镇江面粉厂出品“金山面粉”的宣传信息。
1949年镇江解放前夕,为了防止敌特、反革命分子及散兵游勇对工厂破坏,迎接解放军渡江南下,根据镇江地下党组织提出的要求,面粉厂组织了30多名工人,成立武装护厂队,日夜对工厂进行护厂巡逻。工人们还在柴油机、电动机顶部及四周堆上麦包,以防流弹毁坏机器。1949年4月23日镇江解放,面粉厂被镇江市军管会接管,成为全省大中型面粉厂中唯一的地方国营企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粉厂与河对岸的荧昌火柴厂并驾齐驱,成为镇江工业的骄傲。厂里的职工宿舍、食堂、幼儿园等生活福利设施都是全市一流的。1958年,面粉厂以机修车间为主体,开展通用机械制造,次年划出,后扩展为镇江专区农业机械厂,首开镇江地区农机制造业之先河。几年后,专区农机厂搬迁到东郊包家湾新址后,开始生产“京江牌”农用柴油发动机及柴油发电机组。原址变更为镇江脱粒机制造厂,生产“金牛牌”稻麦脱粒机,产品一度出口到第三世界国家,是镇江机械行业的骨干企业之一。
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面粉厂的动力装备和企业管理在行业中仍然处于领先水平,产销两旺。在三年严重困难时期,面粉厂的产品更是令人艳羨的紧俏物资。在物资匮乏的计划经济年代,托人去面粉厂买点麸皮,或者用回收的面粉袋布料加工缝制床单、被里、衣服等,都是很普遍的事。
1982年以后,由于企业机构臃肿、包袱沉重、人浮于事,面粉厂不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经济效益逐年下滑,陷入困境。虽然采取了企业整顿、定员定岗、竞争上岗、拉开分配档次、下岗分流等一系列举措,但仍抵挡不住市场经济和社会竞争浪潮的冲击。1997年8月,拥有90年历史的镇江面粉厂进入破产程序,成为镇江第一家上市拍卖的国有企业。
镇江面粉厂退出历史舞台已20多个年头了,原新河西岸老厂地块如今已开发建成了住宅小区。徜徉在楼房林立、绿树成荫、花草遍布的小区内,不禁思绪万千,仿佛小区内飘拂的不是花香、草香,而是令人难以忘怀的麦香和面粉的清香,总是时不时勾起对贻成面粉厂的那份美好的记忆和眷念。
(作者简介:潘春华,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原镇江京江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高级政工师。)
- 上一篇:都天庙街:宁静老街承载着淮安老城历史记忆
- 下一篇:南京牛首山:巍巍天阙,幽幽山岚